标题 | 微阅读时代英美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方式研究 |
范文 | 文学批评是一个伴随文学创作、作品赏析而产生和发展的文学活动类型,具有自身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文学思想,贯穿于我国文学发展历程的始终,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倾注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毕生的心血,为推动我国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特定时代语境下,不同国家、地区文学批评的跨文化交流与互动是早已呈现的命题,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全球各国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理论体系,而文学批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命题,特别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入,英美文学批评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变异成为文化事业发展体系中不可回避的内容,也是一个必须积极应对的研究性课题。在上述语境下,周仁成老师所著的《英美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变异》一书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它系统性地研究了多元化英美文学批评理论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和变异,这对于我们审视当前经济全球化语境下文学批评跨文化互动提供了重要视角。 《英美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变异》一书是四川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6月出版发行的学术著作,全书紧密围绕英美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情景中的传播与变异这一宏观性命题,以现代陆续传入我国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为研究焦点,重点挖掘和剖析了外来文学批评在我国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过程,涉及美国左翼文学批评、英美新批评等学界持续关注的核心命题,在诸多命题的阐述上具有重要的学术突破价值,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主题研究文本。该书的作者是周仁成老师,作为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周仁成老师长期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鉴赏课程的学科教学,多年来致力于中外文学理论等主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目前兼任重庆市比较文学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而周仁成老师一直聚焦于英美文学批评在我国的传播与变异这一宏观命题的研究,在这一主题上发表过多篇高质量论文,如《英国左翼文论在我国现代时期的传播与接受》[《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2期]、《从革命文学、左翼文学到反法西斯的抗战文学——美国左翼文学在我国现代时期的传播与交流》(《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2月)等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也是作者在《英美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变异》一书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与拓展。从整体上而言,作为周仁成老师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该书凝结了作者多年的主题研究心血,集中体现了作者在英美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传播与变异这一主题上的深入思考,值得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跨文化交流一定意义上正在影响和改变着特定国家的文化面貌,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造成的挑战与压力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很多亚非国家在面对欧美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运就成为必须要重视的紧迫命题。文学批评是附着在文学艺术这一学科门类上的文学活动,全球化语境下各国间既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批评实践不可避免地发生接触、碰撞,因此如何保持民族文学批评的优良传统而又吸收外来批评理论中的有益因素就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命题,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语境下,随着多元化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手机、iPad等移动客户端的迅速普及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国内信息传播的途径,同时也影响了跨区域文化交流中文学批评的传播和变异这一特定命题,英美国家的文学批评理念和批评实践搭乘新媒体的“东风”,以更快的速度在国人中传播,也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异。在上述特定语境下,民族传统文学批评和英美文学批评之间的融合性成为一个具有紧迫性的命题,主题研究受到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探究,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性文本,《英美新批评与美国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研究》[苏文健:《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6期]、《当代英美文学伦理批评的合法性论争——以布斯、努斯鲍姆、波斯纳为中心》[韩存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10期]等多维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打开了认知的窗口,它们与周仁成的《英美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变异》一书一样,都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特定意义的文本。 从宏观视野上而言,当前微阅读时代语境下英美文学及文学批评理论在我国的传播与变异是一个涉及多方面要素的系统命题,具体与语言特点、审美意趣以及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这是一个需要从多元化视角进行持续探究的宏观性命题,意味着微阅读时代中英美文学批评在我国的传播主题研究需要相对庞大的体系,否则难以支撑起主题研究的诸多内容。可以看到该书拥有相对系统的叙述体系,整部著作中包含着诸多主题,而系统剖析该书的内部结构和叙述内容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命题,可以为我们审视当前微阅读时代语境下英美文学在我国的传播这一命题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有益启示。 可以看到,该书聚焦于现代传入我国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重点考察和追踪了差异化文学批评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和变异过程,具体叙述涉及对我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新人文主义与表现主义批评、左翼文学批评、近世文学批评等英美文学批评理论在我国的传播与译介、接受与变异等复杂过程。该书的第一章为“英美文学批评原理的渴求与输入”,这一章内容没有涉及具体的文学批评理论,旨在从宏观层面上阐述和探讨特定的时空情景下我国主流文学界对英美文学批评理论的向往与热情,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特定语境下,翻译西方论著、引入西方学术理论成为学术界的共同使命,很多文人志士投入到了这一工程中去,大量学者希望从西方世界获取能够指引自身前进和发展的力量,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在当时国人眼里是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多元化的文学批评理论对我国学者具有特定的号召力,这一时期也是英美文学和文学批评理论在我国广泛传播的时期,因此,“英美文学批评原理的渴求与输入”这一部分内容在一定意义上明晰了英美文学批评理论在现代中国传播与变异的时代背景下,有助于读者理解跨文化交流与时代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著作的第二章某种意义上延续了前一章的叙述思路,为“英美文学批评原理在现代中国”,立足于从整体上考察现代英美文学批评原理在我国的传播和变异情况,为后续的深入探究打下了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部分内容的叙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作者高瞻远瞩地对英美文学批评原理在现代中国的本土化过程进行了简要阐述,对我们深刻理解当前微阅读时代语境下英美文学在我国的传播方式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从第三章开始,该书的叙述聚焦于曾在现代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第三章的主旨为“英美近世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作者选取英美近代马修·阿诺德、佩特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批评家,对其基本思想特别是对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性挖掘,如前者的“诗是人生的批评”这一观点在我国具有广泛的认同,而后者所谓的快乐主义批评也直接影响了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路径,依托于对特定学者思想和作品的译介过程,从中可以窥见英美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变异途径;第四章为“美国新人文主义与表现主义批评在现代中国”,重点关注和考察美国新人文主义与表现主义批评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变异情况,这是两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批评理论,对我国现代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梁实秋、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现代学者就深受人文主义理论的影响,对此《学衡派、梁实秋推介新人文主义策略之比较》[于惠:《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10期]一文有系统的剖析,而美国表现主义批评在我国的影响实际上不局限在现代时期,其影响是深刻而持续的,同时表现主义对我国的影响也不局限在文学或文学批评层面上,雕塑、绘画等多元化艺术形式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表现主义的烙印,这是学术界值得重视的命题;该书的第五章为“美国左翼文学批评理论在现代中国”,众所周知,左翼文学在我国具有广泛的认同和长期的实践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解放区的左翼文学理念和文学实践实际上成为具有普遍价值的存在,左翼文学成为共和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因此,美国左翼文学理论对我们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宏观性命题,而美国左翼文学一度是美国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的主流文学,先后涌现了诸如《丰饶的土地》《无产者》及《称它为睡眠》等具有代表性的左翼文学作品,作者重点对辛克莱的“艺术即宣传”文学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历程进行了追踪,明晰了“艺术即宣传”这一理念在我国传播过程中逐渐与国情相结合的历史事实,作者同时叙述了卡尔佛登的社会心理学批评在现代中国的认知、认同及变异历程;英美新批评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则是该书关注的最后一个命题,英美新批评是美国20世纪中期重要的学术派别,它极力倡导文学作品的本体论,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美国新批评理论的关注较多,如《四重扬弃:美国新批评的作品本体论建构》(张文初:《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1期)等专题文章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题研究文本,作者聚焦于剖析瑞恰兹(西方新批评派的著名理論家)和T.S.艾略特(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文学批评思想在现代中国的传播,描绘了一条新批评理论在我国的传播与变异路线图,这是值得高度重视的内容。 从整体而言,周仁成老师的《英美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变异》一书聚焦于英美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变异这一宏观性命题,结构宏大,叙述详细,是目前学术界值得重视的主题研究成果,整部作品对我们认知当前微阅读时代语境下英美文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变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龙星源/硕士,广西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