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短视频时代新闻深度的再思考 |
范文 | 移动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基于此环境的短视频应用快速崛起,以其强交互性、灵动性和便捷性而快速成为网络社交及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然而,短视频自身会受到文化内涵及技术的限制,其在受众群体及新闻价值传播中都会面临一定的功能制约。而短视频新闻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深度报道,这是深度报道从呈现方式上的重组与回归。短视频以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受到青睐,在此环境中,如何与社交网络抢深度和拼手速成为各家媒体面临的大考,而在此大考中,如何坚持新闻深度报道无疑是彰显媒体新闻价值的关键体现。然而,如何在短视频时代把握好新闻深度呢?《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一书给出了思路和方法。 一、《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的报道心得 《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张志安著,2015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从新闻生产社会学视角,基于新闻生产的具体过程来探讨深度报道的实践策略和操作理念。该书主要分为三篇,即概论篇、操作篇和专题篇,其中概论篇主要介绍了深度报道的内涵、发展轨迹及操作路径;操作篇则介绍了深度报道的现场意识、消息源管理、写作策略及采访突破等;专题篇则分析了特稿、调查性报道、人物深度报道的采写等内容。该书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深度报道的策略、理论和案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通过细致剖析一批深度报道的经典案例去阐释新闻深度报道的概念、内涵及操作,并援引了许多知名深度报道记者的报道心得,为新闻专业学生和新闻从业者业务技能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二、《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启示一:事实调查是深度报道的前提 通常来说,深度报道是通过报道新闻事件与社会的关联性,从而揭示新闻背后的深层意义的报道方式。也就是说,要把新闻事件放于特定社会关系中进行报道,以最大程度地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真相和趋势。在该书概论篇第一章中,主要介绍了深度报道的内涵与操作路径,认为深度是不断渐近的过程,呈现一个简单的事实很容易,但要对此事实做出判断和得出结论却很难。事实的深度是不断揭示和挖掘的过程,并非简单采访就能一蹴而就。若要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实,就必须做更多的事实调查,唯有在掌握更多事实的过程中方能不断地揭示更多的深度信息。当然,挖掘新闻事实深度,离不开更多的现场采访和社会科学思维。在第二节中阐述了深度报道概念的三种界定,指出深度报道是一种文体,如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均属于此文体,但其同时也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如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和组合报道等。第三节则简要比较了中美深度报道,第四节指出深度报道也是一种旨趣和追求,是对真相的追求;第五节论述了深度报道的层次,指出深度报道具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报道主体新闻事实,也即新闻的动态层面;第二层次是对涉及主题新闻事实背后的实质及原因进行调查,也就是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次是在第二层次基础上的解释,被称为解释性报道。第六节讲述了深度报道的操作路径,指出新闻报道的消息源要尽量平衡,以全面把握事实,既要呈现事实核心内容,又要对复杂事实进行理性解释,并将其作为深度报道的追求。由第一章论述的内容可以明白,深度报道必须进行事实调查,通過事实调查去挖掘新闻事实,调查其背后的实质及原因,从而把握事实,追求真相,对其进行理性解释。实质上,这就是说,深度报道的关键是事实调查,是搜集信息。 传统媒体时代,媒体一般通过热线电话来获取新闻线索和爆料,而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媒体获取新闻线索的方式和渠道都发生了变革,许多媒体利用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线索,从传统媒体获取第一手信息的优势被减弱。然而,社交网络的线索虽然多,但大多真伪难辨。随着短视频的盛行,一些事件当事人或报料者以“拍客”的方式发布各种新闻线索,这给媒体从业者带来极大挑战,无法依靠传统的事件发生—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现场采访的流程满足出稿要求。所以,依靠团队的分工协作,迅速组织采写等是对媒体组织能力、新闻素材筛选及定位当事人的能力的考验。然而,社交网络信息资源良莠不齐,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都相对较低。美国通讯社母公司2019年的全球媒体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近四成的记者认为社交媒体算法极大地改变了其工作方式。短视频社交平台上更加广泛的信息流和内容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成为深度报道的强劲竞争者。而短视频等社交平台正是现代新闻报道发布报道和获取新闻信息的新渠道,其同深度报道又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而作为严肃的媒体,应在海量的平台中提取有效、真实的信息方是深度报道的立足之本。 当然,仅从社交平台提取真实有效的信息还不够,还应如该书所言,要深入新闻现场进行事实调查,应用社会科学的思维和现场采访的方式,深度挖掘新闻事实深度,揭示背后原因与实质,并对其做出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新闻报道的真相。若脱离了新闻调查,媒体很难写出有深度的新闻,也无法辨别其获得新闻信息的真伪。该书指出,深度报道需要在多重背景“舞台”中逐步揭示出来。这就要求记者要注重事件现场、行业空间和人际关系,注重人际网络。人际网络现场是对“人”的行动逻辑及性格进行还原的努力,事件现场是还原“冲突”原因及过程的基础条件,行业现状是深度报道揭示的多重“舞台”中较为重要和直接的背景之一。而这些都是建立在事实调查的基础上,只有深入调查,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新闻。可以说,事实调查是深度报道的前提条件。 三、《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启示二:注重方法和主要问题的把握 该书指出,深度报道应是“时空搅拌机”,要注重新闻事件核心现场、关联事实、纵向时间轴和横向空间轴等要素,在新闻调查中,人际网络、行业状况、区域比较等都非常重要。对于深度报道,记者获得的信息量越多,信息的来源渠道越多,越利于其对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的把握。尤其是采访突发事件时,记者能否获得大量采访资料是其能否实现深度报道的重要标志,而若要获取大量有效的采访资料,就应注重事件的核心现场,挖掘关联事实,从纵向实践轴与横向空间轴入手,拓展新闻调查的线索网,挖掘其内在关系链与其他任何人的联系来获取新闻资料。 当前,短视频传播中,立体式深度报道最为缺乏,在新媒体融合发展中,深度报道重要网络热点或新闻事件,能够利用具有连续属性的短视频模式来制作和发行,但在此制作和发行中,要全方位关注新闻主题和新闻事件的深度调查与了解,改变短视频单一短小信息量的传递,强化一事一主题的新闻传播方式,形成报道主题的深度解释性阐释。正如该书所言,深度报道需要深度挖掘新闻素材,要全方位解释内容和梳理背景,系统化地阐释新闻主题的因果关系、逻辑演进、变化趋势和矛盾发展等,以展示新闻主题的本质真相。但具体如何做到这些,需要记者准确把握最重要的问题,且同受访者进行平等对话。 四、《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启示三:管理好深度报道的消息源 消息源是挖掘新闻主题和开展深度报道的最基本的新闻资料依据。该书认为,深度报道的消息源管理,要做好消息源的关系管理,如研究和熟悉消息源,构建和不断更新专家数据库,善于利用新媒体来获取消息源,关注“中间层”消息源,避免滥用专家消息源,反思记者与消息源的关系等。从这些内容可以发现,消息源管理非常重要,消息源对深度报道的影响较大。深度报道全面追求新闻的事实真相,但短视频等非专业媒体的信息中充斥着巨量的混淆视听的断言式新闻,面对真相缺失和信息泛滥的消息源现状,要注重消息的“证据”性,记者要寻找和理解证据,以辨明信息的真伪。记者也有责任向公众证明其报道的真实性。而若要证实报道的真实性,就必须管理好消息源。 实质上,尽管新媒体传播的表象化、碎片化和社交化加剧了后真相所致的态度、情感、信念高于事实的多种问题,而传统主流媒体仍然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追求新闻真相、关注社會公共事务和注重信息源管理等,使其具备优于社交媒体的显著话题引领权和独特权威性。尽管如此,管理消息源也绝不是简单的事情。该书指出,管理消息源不但要熟悉和建立消息源数据库,防止滥用专家消息源,还要明确消息源的分类,并评估其可信度。在新闻调查中,记者面对消息源,首先要找出新闻的人证和物证,以判断新闻消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同时,要评估和判断消息源的可信度,分析消息源是如何获知此新闻事件的,其提供消息的动机是什么。明确这些后,再依据消息源应用的相关规范来选择应用消息源。 应用消息源要慎用网络消息或单一消息源,通过“三角定位法则”去使用此消息,并应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消息源,反复核实关键的消息源,对于匿名的消息源,一定要谨慎使用,尤其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没有其他消息源、只关乎事实未涉及评价等的消息源,一定要谨慎使用。 总之,《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一书从深度报道的理论、实践、对策等角度分析了深度报道的问题,这为短视频提供了方法支持,从专业的角度、实践层面、操作经验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深度报道的方法和技巧,为短视频时代新闻深度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导,对新闻从业者业务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课题:河南省科技厅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项目,项目名称:依托“互联网■”推进河南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的数字化传播路径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02310309) (冯韶丹/硕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文法学院讲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