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胡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改革发展思考与建议 |
范文 | 周双庆 摘 ? 要:介绍了胡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改革发展建议。 关键词: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现状;问题;管理措施 格尔木胡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柴达木盆地,距格尔木市区55 km。保护区始建于2000年5月,平均海拔2 800 m,是青海省建立的第10个自然保护区,其以特有的荒漠生态系统和胡杨林为保护对象,是戈壁新城格尔木市的生态屏障和重要保护地。 1 ? 基本情况 青海格尔木胡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西郊,北纬36°25′2.63″~36°28′50.61″,东经94°20′17.13″~94°24′19.64″。以特有的荒漠生态系统和胡杨林为主要保护对象,主要为由柽柳、白刺构成的荒漠和芦苇、沼泽组成的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小范围内分布有天然成林的胡杨,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林,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青海极其珍贵的保护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2 ? 保护区现状 2.1 ? 管理机构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胡杨林引起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对其资源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再一次得到了专家的重视和呼吁;20世纪90年代末,林业部门开始重视和运作胡杨林的保护与建设;2000年5月,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胡杨林省级保护区;2002年,格尔木市成立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2.2 ? 保护现状 2006年以来,保护区建设投资和保护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相应措施包括:①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保护区管护用房和瞭望塔,基本形成了管护和防火监测体系。②加大了日常管护,对保护区范围内林火、森林病虫害和旅游活动及破坏生态环境与偷猎行为实施了严格的防范与打击。③开展共建共管工作。主动联系社区和周边企业,加强宣传教育,发挥社会力量实施共管,缓解保护区人员不足的状况。 3 ? 存在的问题 3.1 ? 功能布局不合理 由于受到当时经济发展及科技管理水平的限制,简单地将保护区功能划分为核心区和试验区,从保护区区划的角度上来讲,不符合国家关于保护区功能区划的相关要求。 3.2 ? 土地权属复杂,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 保护区涉及部分单位和牧民草原,造成了《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相悖,既为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也给当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限制,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 3.3 ? 胡杨林生存环境发生改变,衰退明显 保护区内部分流动沙丘随时间变迁,迫使动植物的主要水源托拉海河向东侧改道,部分胡杨林逐渐远离拖拉海河,地下水位变低,风蚀现象十分明显,局部地段出现盐分表聚现象,部分区域胡杨林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已面临很大困难,更新微弱。 3.4 ?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监测及防火问题严峻 保护区内现有的森林防火、野外巡护与监测体系不完善。 3.5 ? 保护与科研管理技术落后 保护科研管理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缺乏数字化、信息化的预测预报系统、监测系统、指挥系统、科研试验等先进管理渠道,科研监测设备缺乏,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不能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 3.6 ? 人员编制不足 保护区面积42 km2,点多、面广、线长,现有人员已经不能满足自然保护工作的需要,影响了胡杨林保护与恢复,制约了科研监测、防火、宣传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4 ? 目标方向 以保护与恢复胡杨林代表的荒漠生态系统和区内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地质遗迹等森林生态系统为重点,以建立完善的保护区管理体系和科研监测体系为保障措施,加大管护、宣传、科研的投资力度,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保护区各项工作健康发展,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重新规划保护区功能分区,制定出切实可行并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科学规划。 5 ? 建议和思考 5.1 ? 调整保护区功能分区 为解决保护区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应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对保护区、功能区重新进行区划,增加缓冲区,减少对保护区的人为干扰。 5.2 ? 尊重生态环境,解决与牧民群众矛盾 将保护区内的牧民草原列入草原补偿,将涉及的牧民聘为保护区管护人员,与牧民协商并签订长期协议,由保护区全权管理。 5.3 ? 对保护区内部分胡杨林地进行人工保护 将保护区内衰退的胡杨林划为试验区,充分发挥胡杨林潜能,通过人工干预促进胡杨林的新生与更新,充分发挥胡杨树的萌蘖性,引导当地胡杨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胡杨林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对保护区内的河道进行改造,人工干預河道走向及流量。 5.4 ?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保护区防火、野外巡护与监测体系,提升保护管理水平。 5.5 ? 加大科研方面的建设力度 增加资金投入,建设科研监测中心,提高保护与科研管理的技术手段。增加数字化、信息化的预测预报系统、监测系统和指挥系统等先进管理设备,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区的生态监测活动和专题性研究,对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进行科学调查。 5.6 ? 加强管理保护队伍建设 采取人才引进与培训相结合,对保护区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系统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业务素质,开展以荒漠生态系统研究、种群及栖息地恢复与改善为主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5.7 ? 加强公众教育 加强社会宣教,结合对公民的普法教育,增强民众特别是保护区周边地区农牧民的法律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利用发放宣传彩页,悬挂宣传旗,张贴宣传标语,设立固定宣传碑、牌,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不定期在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参与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