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绿色抗病品种天益科麦6号高产栽培技术
范文

    韩欢 李海 赵龙 孙开元 马瑜 刘跃南

    摘? ?要: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都是大众所关注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借助先进的生产力和种植技术,使其整体生产水平得以提升,不断改善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為了提升小麦产量和改善小麦品质,首先要选择绿色抗病品种,加之科学有效的栽培管理措施,从而保障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水平。

    关键词:天益科麦6号;高产;抗病;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19-0011-02? ? ? ?中图分类号: S512.1? ? ? ?文献标志码: B

    天益科麦6号是安徽华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最新国审的绿色抗病高产品种,其丰产稳产性好,耐赤霉病,审定编号:国审麦20200019。品种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咸阳、渭南、宝鸡和铜川市灌区,江苏省淮河、苏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通过近2年的试验示范种植,该品种表现大穗、矮秆、抗倒伏、综合抗性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好、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1]。

    1? ?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

    以淮麦0567(周麦13、新麦9号)为母本、洛麦23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07年配制杂交组合,2008年F1没选择,2009年F2分离群体中株高株型方面类型丰富,根据育种目标大量选择了趋于母本类型抗赤霉病较好的单株[2];2010年F3定向选择中高秆丰产性好、抗赤霉病的单株62株,2011年 F4对所有株行进行初步产量鉴定和抗病性鉴定,结果第8、9、49号分别表现出抗病性好、丰产性好、综合性状较好的特征,确定进入下年度产量比较并继续各选20个单株;2012年F5 2点汇总各系均比皖麦52和周麦18增产,增产幅度4.83%~12.86%,3个系全部保留进入第2年产量比较并继续选择单株。2013年F6产量比较结果,3个系仍然均比对照增产5%以上,推荐进入天益青种业多点比较试验,同时继续选择单株。2014年多点比较试验结果8号株系抗性突出,综合性状较好,当年申请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定名益科麦0732-8。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天益科麦6号属弱春性、全生育期224.4 d,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稍晚。幼苗呈半直立状,叶片宽短,叶色深绿,苗势较壮。株高81 cm左右,株型紧凑。穗层厚,整齐度好。穗纺锤形,长芒,白粒,籽粒半角质,生长后期根系活力强,耐高温,旗叶功能期长,熟相较好、籽粒饱满度好,产量三因素协调,丰产性好,穗数可达38.6万穗/667 m2,穗粒数35粒,千粒重41 g。

    2.2? ?品质检测

    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2017年和2018年品质检测结果分别为:容重812 g/L、819 g/L;蛋白质(干基)13.78%、14.9%;湿面筋32.1%、36.2%;吸水率54.2%、60%;稳定时间4 min、2.9 min。2年平均容重816 g/L、蛋白质(干基)14.35%、湿面筋34.2%、吸水率57%、稳定时间3.4 min。

    2.3? ?抗性鉴定

    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2017年和2018年抗性监测结果表明,赤霉病:中感、中感;条锈病:高感、慢;叶锈病:高感、高感;白粉病:高感、高感;纹枯病:高感、高感。

    3? ?产量表现

    2014年黄淮南片品种比较试验22点汇总为558.6 kg/667 m2,较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4.40%。2016—201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早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65.9 kg/667 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2.12%;2017—2018年续试,平均产量479.2 kg/667 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10.03%;2018—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91.9 kg/667 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10.7%。2020年在宿州市永镇乡单圩村千亩连片种植,经安徽省专家组实产验收平均产量653.4 kg/667 m2。

    4? ?高产栽培技术

    4.1? ?精细整地、合理施肥

    精细整地和科学配方施肥是小麦生产中的一项关键措施,要想提高小麦的产量,则在播种麦子前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准备,进而提升小麦整体质量。对土壤进行深耕细耙,深耕25 cm左右,深耕耙透且不漏耕,达到上须下实,地面平整,保证播种出苗均匀一致。天益科麦6号目标产量在600 kg/667 m2左右时,每667 m2基肥施用N、P、K三元复合肥(15∶15∶15)50~55 kg,或27-17-7(N∶P∶K)小麦专用肥50 kg作底肥,耕地前施入深翻。

    4.2? ?播种

    4.2.1? ?种子处理

    拌种前适当晾晒,可提高发芽率并有效预防纹枯病、地下害虫、蚜虫等发生,每50 kg麦种使用40%辛硫磷乳油100 mL兑水3 kg混合稀释后拌种,也可直接使用种子包衣剂拌种,晾干后进行播种。

    4.2.2? ?播量和播种方式

    适期抢墒播种是保障小麦实现丰产稳产的一项重要技术,可使小麦在入冬前积累较多的营养物质,从而保障小麦安全越冬,为形成大穗、大粒打下基础。播种太早,则易造成冬前冻害;播种太晚,则影响产量的提高。

    天益科麦6号适宜播种期为10月10—20日,争取适期内早播,力争年前形成较多的大分蘖。尽量使用精量播种机,避免人工撒播。播种深度应控制在3~5 cm,防止播种过深影响出苗,行距在20 cm。小麦播种量一般根据播期早晚、土壤墒情、整地质量、种子质量等因素来确定,同一品种,早播可减少播量,迟播应增加播量;土壤墒情充足,土地平整地块可减少播量,否则应增加播量。适播期内,天益科麦6号播种量为10~15 kg/667 m2,播后可浇一遍水提高出苗率,保障18万~25万/667 m2基本苗即可。

    4.3? ?田间管理

    4.3.1? ?苗期管理

    近年来气候变暖,小麦生长过快,进行冬前镇压可抑制主茎生长,促进分蘖和根系的发育。小麦苗期通过冬前镇压可达到土壤保墒、提墒的效果,同时增强了小麦抗倒伏能力,抑制小麦疯长和小麦病虫害的发展[3]。

    4.3.1.1? ? 严控病虫、化学除草

    注重根腐类病害(纹枯、根腐、茎基腐等)、红蜘蛛等病虫害防治。根据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开展防治工作。防治病害时,可选用12.5%戊唑醇乳油30 mL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 g兑水45~50 kg喷施小麦茎基部,适当加大药液量,间隔10~15 d再喷一次。根据当地田间的杂草群体动态,从2月初至3月中旬,选择“冷尾暖头”施药,防止低温药害;喷药前后日均气温在5 ℃以上;最好在微风晴好天气(10:00~16:00)时施药;用药量和方法按照标签要求,务必“二次稀释”均匀,用水量(药液)为20~30 kg/667 m2,保证不漏喷、不重喷。

    以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双氟·唑嘧胺等;以单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啶磺草胺+专用助剂,或氟唑磺隆、炔草酯、精恶唑禾草灵等防治。

    4.3.1.2? ? 补追肥

    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遇雨撒施尿素。注意在雨前、雨间歇阶段或雨中撒施,雨过天晴不要再撒,易造成养分流失。如遇到干旱天气,应注意追肥和灌水同步进行。追肥原则:弱苗应早追肥,壮苗晚追肥。一般总追肥量为尿素12~15 kg/667 m2。

    4.3.1.3? ? 关注“倒春寒”天气,第一时间采取补救措施

    当期关注天气情况,科学制定防灾减灾预案,重点防范早春冻害,减少因冻害带来的损失。在倒春寒天气到来之前,对墒情不足的田块及时进行浇水,保持土壤湿度,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预防冻害发生。一旦发生冻害,要抓紧采取如下补救措施:①抓紧时间追施速效化肥,提高高位分蘖成穗率。一般追施尿素10 kg/667 m2左右。②叶面施肥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时在叶面喷施氨基酸类液态肥(果匠、美洲星等)、碧护(赤霉酸+吲哚乙酸+芸苔素复配剂)、复硝酚钠、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者磷酸二氢钾等多元素叶面肥,可有效减轻“倒春寒”受害程度。

    4.3.2? ?穗期管理

    4.3.2.1? ? 穗期关注天气变化,重点防治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穗期发生程度与小麦抽穗扬花期气象因素密切相关,适宜温度为20~28 ℃,相对湿度在80%~100%。药剂防治应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 mL/667 m2,或48%丙硫菌唑30~35 mL/667 m2、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25 mL/667 m2,或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95 g/667 m2。提倡“一喷多防”,提高防治效益。防治赤霉病的时间正好也是穗期蚜虫、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的发生阶段,应将杀菌剂、杀虫剂、氨基酸液态肥、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实现一喷多防;小麦灌浆阶段如遇蚜虫和叶部病害发生较重时仍需及时进行再次防治。

    4.3.2.2? ? 适时收获

    小麦收获期以蜡熟末期至完熟期为最佳。若收获过早,因麦秆青湿、籽粒含水量较大,影响机械收獲的进度,且易损坏收割机械,脱粒不干净,影响籽粒品质和产量,增加晾晒的难度;若收获过晚,则容易掉头,破碎粒增多,若遇连阴雨天气,容易导致小麦穗发芽或籽粒霉变。因此,小麦收获要适时抢收,从而确保籽粒商品性和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 1 ] 张桂梅.浅析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新农业,2019(3):10-11.

    [ 2 ] 马振民.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41,44.

    [ 3 ] 赵华林.小议绿色小麦高产栽培与管理实用技术[J].种子科技,2017(5):67,6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