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铅镉污染对中华鳑鲏鱼的急性毒性效应 |
范文 | 张永明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04.002 摘 要:本试验以野生中华鳑鲏鱼为试验对象,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铅、镉单一污染物对中华鳑鲏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确立了铅和镉对中华鳑鲏鱼的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 关键词:铅;镉;中华鳑鲏鱼;急性毒性 中华鳑鲏鱼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鳑鲏属,是一种小型的杂食性野生淡水鱼类,在我国的各大水系皆有分布,是我国比较著名的原生性观赏鱼类,被称之为中国的彩虹。中华鳑鲏鱼的体态美丽、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该鱼曾经于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欧洲,受到欧洲人民的欢迎,相传日本天皇也曾派人到太湖边寻找此鱼。中华鳑鲏鱼是我国非常有市场潜力的一种小型鱼类。 但伴随着近代工业的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部分区域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很多小型的鱼类逐渐绝迹。在众多的水域污染物中,作为持久性污染物之一的重金属污染,对鱼体产生严重的影响,作为环境“五毒”之一,Pb2+、Cd2+的污染尤为突出。由于鱼体具有富集重金属的特性,且重金属超过一定剂量,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造成鱼体死亡,同时由于食物链的转移,最终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伤害。前期已有部分专家学者对中华鳑鲏鱼的汞、铜等急性毒性进行研究探讨,积累了部分数据。本文进一步就重金属铅、镉对中华鳑鲏鱼的急性毒性进行研讨,旨在找出Pb2+、Cd2+对中华鳑鲏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为污水排放管理、环境重金属污染防治和提高水产品的安全性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渔业水质标准的制定、中华鳑鲏鱼的繁殖与生产等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鱼为野生种类,于2010年5月采集于日照市碧霞湖公园,经过驯养作为试验材料,体长均为(1.3±0.3)cm的健壮个体,活泼、敏捷。试验开始前,先在试验室水族箱内饲养14 d,饲养期间正常投饵喂食,预备试验和正式试验的前l d均停止投饵。再按照每组10尾的要求,随机选择健康、活泼敏捷和体形大小规格一致的个体进行分组试验。 试验用水采用曝气24 h的自来水,试验容器为玻璃制水族箱。 试验用试剂为:Pb(N03)2和CdCl2,均为分析纯。 1.2 试验方法 试验前首先将各药物用蒸馏水稀释配成一定浓度的母液作为备用液,试验方法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1]。试验开始前,首先经过预备试验,大体确定出Pb(N03)2和CdCl2药品的浓度范围后,再按等对数间距的方式,设置成7个质量浓度梯度组,每一个质量浓度梯度,同时设1个对照组和3个平行组,再在每个试验缸内放置10尾鱼苗。试验开始后0~8 h之内,持续观察鱼体的反应及活动状态,以后每隔24 h,检查一次试验鳑鲏鱼的症状及存其活情况,并进行记录[2]。当鱼体中毒停止呼吸以后,用小镊子夹鱼尾柄部,5 min内不出现反应可判定为死亡,死亡鱼要及时移出试验缸,以免影响水质。[1] 1.3 数据处理 以浓度的常用对数为横坐标,死亡率的概率单位为纵坐标,通过回归方程计算铅、镉单一污染对中华鳑鲏鱼的LC50,同时根据半致死浓度求出每种重金属对螃皱鱼苗的安全质量浓度。 2 结果与分析 表1 不同重金属离子对中华鳑鲏鱼的急性毒性
重金属 种类 浓度 /mg?L-1 死亡率/% 24 h 48 h 72 h 96 h 对照组 0 0 0 0 0 Pb2+ 10.00 0 0 6.7 10.0 11.64 0 10.0 16.7 33.3 13.57 16.7 23.3 36.7 56.7 15.81 30.0 36.7 56.7 63.3 18.42 33.3 43.3 60.0 76.72 1.46 60.0 70.0 83.3 100 25.00 83.3 100 100 100
Cd2+ 3.00 0 0 0 0 3.77 0 0 3.3 10 4.75 13.3 16.7 30 43.3 5.98 20.0 40 50 63.3 7.53 33.3 50 56.7 63.3 9.48 50 56.7 70 73.3 11.94 70 83.3 100 100
重金属Pb(N03)2和CdCl2对鱼类的作用机理与其它重金属基本一致,在于鱼体表及鳃分泌的粘液,粘液会与重金属相结合并形成蛋白质的复合物,该复合物覆盖鱼体的整个鳃及体表的外围,同时充塞于鳃瓣的间隙之间,该复合物会使鳃丝的活动困难,阻碍鱼体正常呼吸,最终造成窒息死亡。通过试验发现,鳑鲏鱼体在较低质量浓度组下,活动状况与对照组的情况基本相似,但有个别死亡现象。在较高的试验浓度下,中华鳑鲏鱼均有明显的剧烈反应,显得躁动不安,快速的上下游动。随着时间的延长,活力开始减弱,游速逐渐减慢,同时不时地侧游、侧翻,对外界的刺激和反应变得迟钝,最后死亡漂浮在水面。
表2 不同重金属离子对中华鳑鲏鱼 的急性毒性试验数据的线性回归 试验 药物 时间 /h 回归方程 R2 LC50 Pb2+ 24 Y=5.626 8 x-61.263 0.973 9 19.77 48 Y=6.394 9 x-65.41 0.983 18.04 72 Y=6.192 4 x-51.08 0.975 16.32 96 Y=5.879 2 x-34.48 0.911 14.37
Cd2+ 24 Y=8.089 1 x-27.02 0.994 9.52 48 Y=9.450 6 x-27.469 0.955 2 8.19 72 Y=10.913 x-28.129 0.953 7 7.16 96 Y=10.309 x-17.95 0.880 1 6.59
3 讨论 研究发现,在铅镉这两种重金属离子中,CdCl2对鳑鲏鱼的毒性较大,Pb(N03)2对鳑鲏鱼的毒性较小。但实际上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等理化因子也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并常常表现为协同或拮抗作用[3]。因此,该试验数据只能为污水排放管理、环境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提供参考依据,在具体的中华鳑鲏鱼的繁殖与生产中,应更充分地考虑重金属与其它因子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建华,宋维彦.3种重金属离子对中华鳑鲏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23):191-192+195 [2] 罗静波,曹志华,温小波,等.亚硝酸盐氮对克氏原螯虾仔虾的急性毒性效应[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1):64-66 [3] 朱玉芳,崔勇华,戈志强,等.重金属元素在中华鳑鲏体内的生物富集作用[J].水利渔业,2003,23(1):11-12 (收稿日期:2014-01-25;修回日期:2014-02-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声明 本刊为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入选期刊,并由其对外提供信息服务,相关著作权使用费和稿费由本刊一并支付。如有异议,请在来稿时注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河北渔业》编辑部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04.002 摘 要:本试验以野生中华鳑鲏鱼为试验对象,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铅、镉单一污染物对中华鳑鲏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确立了铅和镉对中华鳑鲏鱼的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 关键词:铅;镉;中华鳑鲏鱼;急性毒性 中华鳑鲏鱼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鳑鲏属,是一种小型的杂食性野生淡水鱼类,在我国的各大水系皆有分布,是我国比较著名的原生性观赏鱼类,被称之为中国的彩虹。中华鳑鲏鱼的体态美丽、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该鱼曾经于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欧洲,受到欧洲人民的欢迎,相传日本天皇也曾派人到太湖边寻找此鱼。中华鳑鲏鱼是我国非常有市场潜力的一种小型鱼类。 但伴随着近代工业的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部分区域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很多小型的鱼类逐渐绝迹。在众多的水域污染物中,作为持久性污染物之一的重金属污染,对鱼体产生严重的影响,作为环境“五毒”之一,Pb2+、Cd2+的污染尤为突出。由于鱼体具有富集重金属的特性,且重金属超过一定剂量,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造成鱼体死亡,同时由于食物链的转移,最终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伤害。前期已有部分专家学者对中华鳑鲏鱼的汞、铜等急性毒性进行研究探讨,积累了部分数据。本文进一步就重金属铅、镉对中华鳑鲏鱼的急性毒性进行研讨,旨在找出Pb2+、Cd2+对中华鳑鲏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为污水排放管理、环境重金属污染防治和提高水产品的安全性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渔业水质标准的制定、中华鳑鲏鱼的繁殖与生产等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鱼为野生种类,于2010年5月采集于日照市碧霞湖公园,经过驯养作为试验材料,体长均为(1.3±0.3)cm的健壮个体,活泼、敏捷。试验开始前,先在试验室水族箱内饲养14 d,饲养期间正常投饵喂食,预备试验和正式试验的前l d均停止投饵。再按照每组10尾的要求,随机选择健康、活泼敏捷和体形大小规格一致的个体进行分组试验。 试验用水采用曝气24 h的自来水,试验容器为玻璃制水族箱。 试验用试剂为:Pb(N03)2和CdCl2,均为分析纯。 1.2 试验方法 试验前首先将各药物用蒸馏水稀释配成一定浓度的母液作为备用液,试验方法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1]。试验开始前,首先经过预备试验,大体确定出Pb(N03)2和CdCl2药品的浓度范围后,再按等对数间距的方式,设置成7个质量浓度梯度组,每一个质量浓度梯度,同时设1个对照组和3个平行组,再在每个试验缸内放置10尾鱼苗。试验开始后0~8 h之内,持续观察鱼体的反应及活动状态,以后每隔24 h,检查一次试验鳑鲏鱼的症状及存其活情况,并进行记录[2]。当鱼体中毒停止呼吸以后,用小镊子夹鱼尾柄部,5 min内不出现反应可判定为死亡,死亡鱼要及时移出试验缸,以免影响水质。[1] 1.3 数据处理 以浓度的常用对数为横坐标,死亡率的概率单位为纵坐标,通过回归方程计算铅、镉单一污染对中华鳑鲏鱼的LC50,同时根据半致死浓度求出每种重金属对螃皱鱼苗的安全质量浓度。 2 结果与分析 表1 不同重金属离子对中华鳑鲏鱼的急性毒性
重金属 种类 浓度 /mg?L-1 死亡率/% 24 h 48 h 72 h 96 h 对照组 0 0 0 0 0 Pb2+ 10.00 0 0 6.7 10.0 11.64 0 10.0 16.7 33.3 13.57 16.7 23.3 36.7 56.7 15.81 30.0 36.7 56.7 63.3 18.42 33.3 43.3 60.0 76.72 1.46 60.0 70.0 83.3 100 25.00 83.3 100 100 100
Cd2+ 3.00 0 0 0 0 3.77 0 0 3.3 10 4.75 13.3 16.7 30 43.3 5.98 20.0 40 50 63.3 7.53 33.3 50 56.7 63.3 9.48 50 56.7 70 73.3 11.94 70 83.3 100 100
重金属Pb(N03)2和CdCl2对鱼类的作用机理与其它重金属基本一致,在于鱼体表及鳃分泌的粘液,粘液会与重金属相结合并形成蛋白质的复合物,该复合物覆盖鱼体的整个鳃及体表的外围,同时充塞于鳃瓣的间隙之间,该复合物会使鳃丝的活动困难,阻碍鱼体正常呼吸,最终造成窒息死亡。通过试验发现,鳑鲏鱼体在较低质量浓度组下,活动状况与对照组的情况基本相似,但有个别死亡现象。在较高的试验浓度下,中华鳑鲏鱼均有明显的剧烈反应,显得躁动不安,快速的上下游动。随着时间的延长,活力开始减弱,游速逐渐减慢,同时不时地侧游、侧翻,对外界的刺激和反应变得迟钝,最后死亡漂浮在水面。
表2 不同重金属离子对中华鳑鲏鱼 的急性毒性试验数据的线性回归 试验 药物 时间 /h 回归方程 R2 LC50 Pb2+ 24 Y=5.626 8 x-61.263 0.973 9 19.77 48 Y=6.394 9 x-65.41 0.983 18.04 72 Y=6.192 4 x-51.08 0.975 16.32 96 Y=5.879 2 x-34.48 0.911 14.37
Cd2+ 24 Y=8.089 1 x-27.02 0.994 9.52 48 Y=9.450 6 x-27.469 0.955 2 8.19 72 Y=10.913 x-28.129 0.953 7 7.16 96 Y=10.309 x-17.95 0.880 1 6.59
3 讨论 研究发现,在铅镉这两种重金属离子中,CdCl2对鳑鲏鱼的毒性较大,Pb(N03)2对鳑鲏鱼的毒性较小。但实际上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等理化因子也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并常常表现为协同或拮抗作用[3]。因此,该试验数据只能为污水排放管理、环境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提供参考依据,在具体的中华鳑鲏鱼的繁殖与生产中,应更充分地考虑重金属与其它因子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建华,宋维彦.3种重金属离子对中华鳑鲏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23):191-192+195 [2] 罗静波,曹志华,温小波,等.亚硝酸盐氮对克氏原螯虾仔虾的急性毒性效应[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1):64-66 [3] 朱玉芳,崔勇华,戈志强,等.重金属元素在中华鳑鲏体内的生物富集作用[J].水利渔业,2003,23(1):11-12 (收稿日期:2014-01-25;修回日期:2014-02-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声明 本刊为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入选期刊,并由其对外提供信息服务,相关著作权使用费和稿费由本刊一并支付。如有异议,请在来稿时注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河北渔业》编辑部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04.002 摘 要:本试验以野生中华鳑鲏鱼为试验对象,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铅、镉单一污染物对中华鳑鲏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确立了铅和镉对中华鳑鲏鱼的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 关键词:铅;镉;中华鳑鲏鱼;急性毒性 中华鳑鲏鱼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鳑鲏属,是一种小型的杂食性野生淡水鱼类,在我国的各大水系皆有分布,是我国比较著名的原生性观赏鱼类,被称之为中国的彩虹。中华鳑鲏鱼的体态美丽、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该鱼曾经于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欧洲,受到欧洲人民的欢迎,相传日本天皇也曾派人到太湖边寻找此鱼。中华鳑鲏鱼是我国非常有市场潜力的一种小型鱼类。 但伴随着近代工业的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部分区域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很多小型的鱼类逐渐绝迹。在众多的水域污染物中,作为持久性污染物之一的重金属污染,对鱼体产生严重的影响,作为环境“五毒”之一,Pb2+、Cd2+的污染尤为突出。由于鱼体具有富集重金属的特性,且重金属超过一定剂量,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造成鱼体死亡,同时由于食物链的转移,最终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伤害。前期已有部分专家学者对中华鳑鲏鱼的汞、铜等急性毒性进行研究探讨,积累了部分数据。本文进一步就重金属铅、镉对中华鳑鲏鱼的急性毒性进行研讨,旨在找出Pb2+、Cd2+对中华鳑鲏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为污水排放管理、环境重金属污染防治和提高水产品的安全性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渔业水质标准的制定、中华鳑鲏鱼的繁殖与生产等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鱼为野生种类,于2010年5月采集于日照市碧霞湖公园,经过驯养作为试验材料,体长均为(1.3±0.3)cm的健壮个体,活泼、敏捷。试验开始前,先在试验室水族箱内饲养14 d,饲养期间正常投饵喂食,预备试验和正式试验的前l d均停止投饵。再按照每组10尾的要求,随机选择健康、活泼敏捷和体形大小规格一致的个体进行分组试验。 试验用水采用曝气24 h的自来水,试验容器为玻璃制水族箱。 试验用试剂为:Pb(N03)2和CdCl2,均为分析纯。 1.2 试验方法 试验前首先将各药物用蒸馏水稀释配成一定浓度的母液作为备用液,试验方法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1]。试验开始前,首先经过预备试验,大体确定出Pb(N03)2和CdCl2药品的浓度范围后,再按等对数间距的方式,设置成7个质量浓度梯度组,每一个质量浓度梯度,同时设1个对照组和3个平行组,再在每个试验缸内放置10尾鱼苗。试验开始后0~8 h之内,持续观察鱼体的反应及活动状态,以后每隔24 h,检查一次试验鳑鲏鱼的症状及存其活情况,并进行记录[2]。当鱼体中毒停止呼吸以后,用小镊子夹鱼尾柄部,5 min内不出现反应可判定为死亡,死亡鱼要及时移出试验缸,以免影响水质。[1] 1.3 数据处理 以浓度的常用对数为横坐标,死亡率的概率单位为纵坐标,通过回归方程计算铅、镉单一污染对中华鳑鲏鱼的LC50,同时根据半致死浓度求出每种重金属对螃皱鱼苗的安全质量浓度。 2 结果与分析 表1 不同重金属离子对中华鳑鲏鱼的急性毒性
重金属 种类 浓度 /mg?L-1 死亡率/% 24 h 48 h 72 h 96 h 对照组 0 0 0 0 0 Pb2+ 10.00 0 0 6.7 10.0 11.64 0 10.0 16.7 33.3 13.57 16.7 23.3 36.7 56.7 15.81 30.0 36.7 56.7 63.3 18.42 33.3 43.3 60.0 76.72 1.46 60.0 70.0 83.3 100 25.00 83.3 100 100 100
Cd2+ 3.00 0 0 0 0 3.77 0 0 3.3 10 4.75 13.3 16.7 30 43.3 5.98 20.0 40 50 63.3 7.53 33.3 50 56.7 63.3 9.48 50 56.7 70 73.3 11.94 70 83.3 100 100
重金属Pb(N03)2和CdCl2对鱼类的作用机理与其它重金属基本一致,在于鱼体表及鳃分泌的粘液,粘液会与重金属相结合并形成蛋白质的复合物,该复合物覆盖鱼体的整个鳃及体表的外围,同时充塞于鳃瓣的间隙之间,该复合物会使鳃丝的活动困难,阻碍鱼体正常呼吸,最终造成窒息死亡。通过试验发现,鳑鲏鱼体在较低质量浓度组下,活动状况与对照组的情况基本相似,但有个别死亡现象。在较高的试验浓度下,中华鳑鲏鱼均有明显的剧烈反应,显得躁动不安,快速的上下游动。随着时间的延长,活力开始减弱,游速逐渐减慢,同时不时地侧游、侧翻,对外界的刺激和反应变得迟钝,最后死亡漂浮在水面。
表2 不同重金属离子对中华鳑鲏鱼 的急性毒性试验数据的线性回归 试验 药物 时间 /h 回归方程 R2 LC50 Pb2+ 24 Y=5.626 8 x-61.263 0.973 9 19.77 48 Y=6.394 9 x-65.41 0.983 18.04 72 Y=6.192 4 x-51.08 0.975 16.32 96 Y=5.879 2 x-34.48 0.911 14.37
Cd2+ 24 Y=8.089 1 x-27.02 0.994 9.52 48 Y=9.450 6 x-27.469 0.955 2 8.19 72 Y=10.913 x-28.129 0.953 7 7.16 96 Y=10.309 x-17.95 0.880 1 6.59
3 讨论 研究发现,在铅镉这两种重金属离子中,CdCl2对鳑鲏鱼的毒性较大,Pb(N03)2对鳑鲏鱼的毒性较小。但实际上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等理化因子也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并常常表现为协同或拮抗作用[3]。因此,该试验数据只能为污水排放管理、环境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提供参考依据,在具体的中华鳑鲏鱼的繁殖与生产中,应更充分地考虑重金属与其它因子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建华,宋维彦.3种重金属离子对中华鳑鲏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23):191-192+195 [2] 罗静波,曹志华,温小波,等.亚硝酸盐氮对克氏原螯虾仔虾的急性毒性效应[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1):64-66 [3] 朱玉芳,崔勇华,戈志强,等.重金属元素在中华鳑鲏体内的生物富集作用[J].水利渔业,2003,23(1):11-12 (收稿日期:2014-01-25;修回日期:2014-02-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声明 本刊为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入选期刊,并由其对外提供信息服务,相关著作权使用费和稿费由本刊一并支付。如有异议,请在来稿时注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河北渔业》编辑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