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013年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跟踪调查与效益分析 |
范文 | 郭金龙++孙桂清++赵振良++穆珂馨++周军++李怡群++张海 摘 要: 对2013年放流的牙鲆进行了四个航次跟踪调查,根据每个航次捕获牙鲆数量及其生物学测定,结合对昌黎、抚宁渔船实际捕获牙鲆数量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北戴河牙鲆放流后,随着时间推移,放流牙鲆逐渐从北戴河沿岸向深水区迁移,牙鲆幼鱼大多分布在扇贝养殖区内。2009—2013年连续五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牙鲆放流生态效益显著,牙鲆种群逐渐恢复,其优势度逐年增加,从8.02变为237.0,优势类别已从一般种、常见种,上升为重要种。 关键词: 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跟踪调查;优势度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加及海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呈现逐年衰退趋势,严重制约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恢复及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民增产增收,中央及地方财政加大了重要经济品种增殖放流的投入力度,增殖放流工作在我国沿海各省市蓬勃开展起来。为更好地贯彻《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201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持了《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项目,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其中的“渤海牙鲆放流海洋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部分,“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跟踪调查”主要目的是查清牙鲆放流后,种群的活动、存活及分布情况,结合对渔船实际渔获量调查,摸清牙鲆增殖放流的实际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与站位 2013年7月20日在北戴河金山嘴放流点附近海域,进行第一次地笼网跟踪调查,共设15个地笼网;之后在8月14日-20日,9月13日-9月18日,10月17日-10月25日,又进行了三次中后期跟踪调查,调查站位见表1,图1。 图1 2013年牙鲆放流跟踪调查站位 1.2 调查内容 跟踪调查内容包括放流品种的数量、放流品种分布及其生物学测定。 1.3 调查方法 主要以《海洋调查规范》(GB17378-1998)为标准。采用单拖网作业,网口高度1.5 m,网口宽度20 m,网口周长524目,网目70 mm,囊网网目20 mm。每站下网20~30 min,船速2.5~3.0 kn(节)。 2 调查结果 2.1 牙鲆数量 第一次跟踪调查采用地笼网,捕获到8尾牙鲆;第二次跟踪调查时间为8月14日至20日,采用底拖网,设计站位25个,因地笼网和扇贝养殖区的原因,实际调查站位16个,捕获牙鲆15尾,未捕获带标志的牙鲆;第三次跟踪调查也是采用拖网,时间是9月13日至18日,共捕获牙鲆41 尾,7个站位有牙鲆分布;第四次跟踪调查时间是10月17日至25日,共捕获牙鲆58尾,9个站位有牙鲆分布。 2.2 牙鲆生物学测定 对各次调查捕获的牙鲆进行生物学测定,包括体长、体重,结果见表2。 2.3 牙鲆的分布 7月20日第一次跟踪调查结果与每年调查时的情况相似,放流后的牙鲆幼鱼主要分布在金山嘴附近海域有岩礁的岸边,说明因放流时间较短,牙鲆苗种对新的环境还没有完全适应,移动范围不大。 8月14-20日第二次跟踪调查,在4个调查站位共捕获牙鲆15尾,其中7号站3尾、12号站4尾、16号站6尾、21号站2尾。捕获到牙鲆的站位基本在扇贝养殖区的向海一侧的边缘,因扇贝养殖区不能拖网,从其分布情况看,牙鲆幼鱼大多分布在扇贝养殖区内。见图2。 图2 第二次跟踪调查牙鲆分布示意图 9月13日-9月18日第三次跟踪调查,有7个拖网站位捕到牙鲆,共捕获牙鲆41尾,其中7号站6尾、11号站9尾、12号站4尾、16号站8尾、17号站6尾、20号站6尾、21号站2尾。可见,随着时间推移,牙鲆群体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向较深海域移动,见图3。 10月17日-10月25日第四次跟踪调查,共捕获牙鲆58尾,其中7号站最多为23尾,8号站4尾、11号站2尾、12号站7尾、13号站6尾、16号站2尾、17号站位8尾、21号站2尾、22号站4尾。本次调查发现近岸海域仍有牙鲆分布,这应该是因放流次数多,牙鲆放流延续时间长造成的,后放流的牙鲆鱼刚开始向深水区迁移。这次调查是历年来同期调查捕获牙鲆数量最多的一次,见图4。 2.4 社会调查 秦皇岛海域基本没有专捕牙鲆的船只生产,但每年在放流牙鲆分布区,有众多单拖网船生产,主要捕捞口虾姑等。近两年由于鳀鱼资源旺发,原本从事底拖网作业的渔船在开捕后大多都进行浮拖网作业,只有少数小型拖网渔船进行底拖网作业,这种状况持续到9月底。2013年开捕后的第一个月,大型拖网船基本没有牙鲆渔获物,而从事底拖网的渔船捕获的牙鲆数量多于往年,这与第三次调查的情况相吻合。 9月下旬和10月在秦皇岛海域有300余艘小型单拖网船,作为兼捕对象,小船一天捕获牙鲆10~20尾。昌黎、抚宁和乐亭的大型渔船在鳀鱼鱼汛结束后,一小部分捕捞对虾、大部分捕捞梭子蟹,2013年秦皇岛海域相对往年,对海底扰动较小。所以捕获对虾的杂鱼网经常会捕到牙鲆,体重一般在150~250 g之间。调查中当地渔民普遍认为2013年的牙鲆捕获量明显多于往年。 3 效益分析 由于放流牙鲆需要生长3年才能长到商品规格,当年放流的牙鲆个体较小,经济价值较低,在放流海区捕捞强度较大,当年放流的牙鲆较大部分被作为小杂鱼捕获,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但放流牙鲆生态效益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秦皇岛海域的牙鲆生态优势度逐年增加。2013年10月牙鲆优势度为237.0,优势类别为重要种。自2009年开展牙鲆增殖放流以来,牙鲆的优势度逐年增加,从8.02变为237.0;优势类别已从一般种,常见种,上升为重要种,见表3。优势度的增加也从另个角度说明牙鲆种群开始恢复。 表3 牙鲆优势度年间变化 4 结论 北戴河牙鲆放流后,随着时间推移,牙鲆逐渐从放流沿岸向深水区迁移,牙鲆幼鱼大多分布在扇贝养殖区内。 牙鲆放流生态效益显著,自2009年开展牙鲆增殖放流以来,牙鲆种群逐渐恢复,其优势度逐年增加,从8.02变为237.0;优势类别已从一般种,常见种,上升为重要种。 (收稿日期:2015-09-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