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初中物理教学的指导与实践策略
范文 贾宇
摘 要:将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以“今日物理学家”的身份去发现事物、思考事物并从中总结出了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推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运用结论解决问题,且在物理仪器的构造使用、收尾方法、典型例题的分析等教学中也运用了“指导发现法”进行教学,激励学生的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物理情境;启发;归纳;方法;演变
1 巧设新奇引入法
新奇引入法是在物理课中安排一些新奇的物理情景.该方法的关键是这些内容是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并力求能突破学生思维的习惯定势,让学生感到倍加新奇,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说明固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液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仅仅举木块比水硬的例子对学生触动不大,如果演示用一只在冰箱中冻结的生鸡蛋把一枚铁钉钉入木箱板中,这一实验连同它说明的原理必将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中.演示切断的铅条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不下落的实验,学生心里想可能和铅这种材料有关,变换一下让学生用一块橡皮擦“吸”起另一块橡皮擦,学生就倍觉新鲜可信,求知欲就更强了.
2 指导发现式设计教学
利用仪器、机器及其结构教学中寻找以表现基本规律的事物为原型启发.教学中修正原型不足,保留原型优点,从而设计出利用基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仪器或机器的模型.如在讲授“温度计”时,可以把教材中结构的陈述性介绍,改为指导发现式设计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以研究液体热膨胀一般规律的装置(圆底烧瓶装满红颜色的水塞上插有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的橡皮塞后.液面上升到管内某一位置.水受热或遇冷.玻璃管越细,液面升高、降低得越明显)为原理启发.(2)讨论用它来测量温度变化有哪些不便之处,提出各自的修改假设.(3)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推理.得出温度计合理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像热机、电池的结构设计教学步骤也是同理.
3 指导在典型物理习题中归纳整体情况
采用精选物理典型性、开导性的习题进行具体分析的“特写”,过渡到同类问题归纳为几种情况的整体“俯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统观全局的“窗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公式及各种条件下的导出公式,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电功及电功率计算题方面的教学,首先以普遍适用的公式:
W=UIt、W=QU、P=UI、Q=I2Rt为基本形,然后推导出各种条件下的导出公式:
(1)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的公式:
W=I2Rt P=I2R=U2R Q=UIt=U2R·t=I2Rt
(2)串联电路中使用较方便的公式:
I=I1=I2,P1P2=U1U2=R1R2
W1W2=Q1Q2=I21R1t1I22R2t2=R1R2
P串=P1+P2
(3)并联电路中使用较方便的公式:
P1P2=U2/R1U2/R2=R2R1=I1I2W1W2=U21R1·t1U22R2·t2=R2R1P并=Pl+P2
有多少导出公式,就应有多少种类型题,只要熟练掌握这些基本型及导出公式,遇到各种题型头脑中迅速出现即快又准的解题思路.
4 指导物理课的收尾方法
4.1 设计并完成小实验
激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使学生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如在讲完 “传导”一节后,教师可演示下列实验:把同种纸包着的木棒和鐵棒同时放在火上烧,看哪个棒上的纸先着火?学生看到实验结果后十分惊喜,带动学生思考的热情,找原因争先恐后地解释,兴奋地渡过了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
4.2 提出新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
在讲 “杠杆”一节的新课后,教师作出图1,并提问学生:在图1中,如果撬起同样大的石头,以O为支点省力些还是以O′为支点省力些?”学生根据经验能答出“以O为支点省力些”.然后让一同学作出以O为支点和以O′为支点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提问.“若F2一定时,动力F1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一般能答出:“与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有关”.最后教师给学生留下悬念:那么,动力臂、动力、阻力臂、阻力之间究竟有什么确切关系呢?下堂课我们将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显而易见一堂课的收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收尾方法,若把握住了这一关,能使一堂好的物理课锦上添花.
5 利用难理解的问题演变实验作业
在物理实验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难以弄明白的问题,这时需要借助于实验,从而化难为简.如在“电磁现象”的问题:如图2所示的条形磁铁跌断后,断端分别为A和B,那么( )
A.A端为S极,B端为N极
B.A端为N极,B端为S极
C.A、B都无磁性
D.无法判断
分析:这里许多学生都能选出B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同学提出反对意见,有的学生曾做过这样一实验,将文具盒上取下一个条形磁铁,从中跌分,将两个断端靠近,不是相吸引,而是相排斥.说明两个断端的极性是同为N极,或同为S极.与B的结论相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暂不肯定谁对谁错,而让学生回家做实验再讨论.果然再在讲台上重复做此实验.结果,确实是断端AB靠近就排斥.如图3,这时让学生将A不动,只将断端B上下表面交换,再将两断端靠近,发现相互吸引,而且明显看出A端向上,B端向下,(或者A向下,B向上).这时抓住这个实验事实,让学生讨论:这个条形磁铁的南北极在长方体的两端吗?问题一提出,教室里沸腾了,学生气氛变得异常活跃,学习兴趣升华,纷纷发表看法,最后得出了这个条形磁铁的南北极不在两端,而在磁铁的上下表面.与原题的已知条件不同,所以原题选择B是正确的.由此便让学生明白,学习物理一定要弄清现象的本质;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永诚,朱伟. 以“项目学习”优化初中物理教学的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2014(10):55-56.
[2]张敏. 浅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J].中学教学参考,2015(6):67-6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