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
范文 | 李 丽 张 磊 摘要:基于物理学科的基础性、科学性、规律性、实践性,结合教学案例,本文从物理课堂教学提问前对问题价值的考虑、提问中对学生的倾听、提问后给予学生的反馈三个方面探讨了提问的技巧。 关键词:课堂教学;物理教学;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5(S)-0003-3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某种程度上它是教师与学生心灵间的“潜望镜”,这个“潜望镜”的镜筒、镜面的设计不同,师生彼此看到的情形也会不同,因此,课堂提问的技巧关乎教学的效果。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多种功能,如可以诊断、判断学生的现有水平或者学生对新信息的理解程度;可以激励与启发学生,通过学生自己的表达理清思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控制课堂节奏等。教师首先应熟知课堂提问的作用,进而预期自己在课堂提问中欲达到的目的。大量的课堂实践表明,即使同一教学内容,提问的方式、用词、语气和神态不同,其效果也会大相径庭。下面讨论在提问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提问前,保证问题的质量 在提倡师生互动的今天,一些教师逐渐将“满堂灌”的课堂变为“满堂问”的课堂。这样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低效问题,例如教师出于习惯会问一些很直观的、所有学生都知道答案的问题,或者所有学生都不知道答案、教师自问自答的问题,或者答案所需考虑因素过于复杂、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的问题,或者与所学知识无必要联系的问题。这样,虽然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了教学中,但在本质上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机会,也就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因此,教师应保证所提问题的价值,有价值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从思维方向来看,其问题应该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其思维活动持久。从思维力度来看,应该是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再现的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通过演绎、归纳、推理等复杂思维活动,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复述;从思维性质来看,所提问题应蕴含一定的思想性与哲理性,可以激发学生深层的思考,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讨论。 学生在身临实际的问题情景时,即使很熟悉的物理知识,有时也很难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应把提问与认识学生联系起来,知道哪种问题对学生具有启发作用,应多选取来源于生活、能巩固并拓展所学知识的“原始物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提问的内容。所谓“原始物理问题”,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生产、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能够反映物理概念、规律,且未被加工的典型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物理习题则是对物理现象进行抽象、简化、分解,经人为加工出来的练习作业[1]。 例如,在考查动能定理的掌握情况时,教师可提出一问题:[2] A表述为:1980年,一架美国超音速战斗机在威克夫地区上空与一只飞鸟相撞,飞机坠毁,试估算飞鸟对飞机的冲撞力。 B表述为:一架以300m/s飞行的飞机,与一只身长为20cm、质量为0.5kg的飞鸟相撞,设碰撞后,飞鸟尸体与飞机具有同样的速度,而原来飞鸟相对于地面的速度甚小,可忽略不计。试估算飞鸟对飞机的冲撞力(碰撞时间可用飞鸟身长与飞机速率比值来估算)。 表述A的文字较少,是一个非常贴近现实的问题,是原始物理问题的典型表述方式;表述B则是典型的物理习题的表述方式。问题A需学生进行有效分析,弄清其中包含的物理问题,并需学生自己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涉及到抽象的思维方法;而问题B中已经建立了物理模型,表述A可以培养学生正确选择物理规律的水平。 分析以上两种问题的表述方式及反思大量的实践经验可知,习题往往与物理现象脱离,使学生常常处在模型的包围之中,学生很难感受到物理模型与物理现象的联系。选择原始物理问题更能使学生加深和拓宽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形成长久稳定的物理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地作出回应,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学以致用。 2 提问中,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回答,使学生感受到被了解、被重视和被关心,正像波义指出的,人们“听话”的能力比“说话”的能力要差[3]。同时,教师在提问中应该用点头或者一些肯定性的语气词鼓励学生,重复学生答语中的关键词,保持一定的目光接触,这种尊重学生情感和意见的真诚态度,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与鼓励,从而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对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到快乐。 如下面一个课堂提问的片段: (教师用课件给出题目:某城市规定,卡车在市区行驶的速度不得超过40km/h,一卡车在危急情况下紧急刹车,在水泥地面上留下一道笔直的黑色痕迹,此过程正好被道路上方的电子眼录下,试判断此卡车刹车前是否超速违章?)[4] (老师巡视,大约3分钟后) 师:哪位同学有思路? 生1:求出位移,还有时间,然后算出速度与40km/h进行比较。 师:好,说得具体点,怎么求位移,怎么有时间呢? 生2:用尺子量轮胎留下的痕迹当成位移,从录像中求得时间,整个过程看作是匀变速的,然后由S=V0t+12at2,Vt=V0+at,Vt=0,a一定,求出V0,与40km/h比较,如果大于就超速了,小于就没超速。 到这里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学生的思路基本正确,但继续倾听下去,会提供给学生新的思维空间。 生3:a一定?那如果是“点刹”呢,它就不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了。 生4:是在危急情况下,肯定是一直踩着了。 生5:那装了ABS呢? 师:好,我们回到这个题上来。这几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都很好,考虑到了实际情况,我们从实际问题到物理问题,一般会对实际问题中的次要因素进行忽略,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对这道题来说,如果刹车时轮胎是滑动摩擦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建立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模型。 生6:那就可以将S=V0t+1/2at2,Vt=V0+at,Vt=0联立起来求V0。 到这里问题已深入探讨了一步,学生的思路也更加清晰,但继续倾听下去,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生7:也可以将40km/h看作已知条件,求出时间t,之后再与录像中的时间作比较。如果录相中的时间大于计算出的时间,则汽车刹车前超速了。 师:好,同学们课后仔细想想所求时间与录像时间之间是什么关系时,方可判断车为超速。谁还有其他方面的疑问? 生8:还要考虑车的长度,应该量黑色痕迹的长度,还有车前后轮间的距离,相减后才是位移S。 生9:如果只有前轮制动的话就不用了。 生10:不对,汽车都是四个轮子都有刹车装置的。 (学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师:好,刹车到底用到四个车轮还是两个车轮,请同学们课后查资料或问周围对车熟悉的人,下次课我们继续讨论,并将你收集到的资料与同学们共享,今天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里。 这是一个相对比较成功的提问案例,在整个提问过程中,老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与讨论,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得整节课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学生不仅掌握了解答此题的两种思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增加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考虑问题的逻辑层面的思维方式。 3 学生回答后,形成“问题——反馈”模式 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和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可以说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提出问题后对学生回答中所透露的情感和想法不敏感,怀疑学生的回答,甚至无视学生的回答而转移话题,将提问当成教学进程中的一块跳板,一种形式。多数教师很少理会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所生成的智慧资源,更不会将学生的错误、学生的差异视作一种课程资源。 在一堂教学观摩课上,当老师讲完“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的新知识之后,给学生一道选择题:三个同学用一弹簧测力器比试臂力,拉力器上有三根弹簧,结果每个同学都能把弹簧在它的的弹性限度之内拉直了,则( ) A.臂力大的人所用拉力大; B.手臂长的人所用拉力大; C.每个人所用拉力一样大。 一位同学回答选B,另一个同学小声嘀咕弹簧有多长呢,又一位同学回答选C。教师肯定了后者,并让其陈述了理由,而对其他回答则没加理会。 课后一位观摩专家问第一位同学为什么他认为选B时,这位同学回答说,“我当时想成把手臂拉直了”,又问小声嘀咕的那位同学的理由,那位同学依然犹豫:要是弹簧很小的话,每个人都能拉直,就是拉力一样大了。 可以设想,如果老师当时追问给出其它回答的两位同学一声“为什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否会是另一种效果? 因此,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回应,从而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适时利用学生的回答进行对话。不应在学生回答后急于下结论,不立刻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评价性表态,给学生留出整理自己思绪的时间,帮助理解有偏差的学生理清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提问与学生互相对话,寻找思想、观点、理解的生长点,自然地、随机应变地将学生的回应转换为教学的资源。特别是物理学科,选择物理规律、建立物理模型都需要一个独立的思维过程,因此,不能使学生整堂课都处于一种“提问-回答”的兴奋状态而无法静心对新授知识进行最基本的理解,应把握好挑战学生思维的适当时机,使学生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多从自己的顿悟中、师生共同的探究中获得。 综上所述,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师,应当灵活运用课堂提问的各种技巧,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问题的联系,从而才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刑红军,陈清梅.对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8). [2]王静.高中学生解决力学原始物理问题与物理习题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75-72. [3]全国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考评委员会.心理咨询师教程——基础理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81. [4]刘利.运用原始物理问题培养中学生物理能力的实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22. (栏目编辑赵保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