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乡村旅游合作社助力精准扶贫探究
范文

    包礼萍 许艺娜

    [摘要]2015年國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全面开展了贫困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试点工作,旅游扶贫成为某些贫困落后地区脱贫致富重要途径。邵武市高南村资源、特色农产品、文化要素丰富,在打造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面临基础设施欠缺、个体资金有限、农民思想落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市场信息欠缺、文化挖掘不足的问题。在“旅游扶贫”明确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的背景下,以乡村旅游为核心业务的合作社作为一个资源整合平台,把集体的、个人的资源从分割分散状态变为集聚利用,创新乡村发展模式,以提高公共服务、整合公共资源、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途径培养贫困村脱贫的内生力量与动力。

    [关键词]乡村旅游;合作社;精准扶贫;高南村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高南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在大力倡导“乡村振兴”、“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乡村发展战略背景下,高南村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淳朴的乡村风貌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位于城市近郊区,区位优势突出,乡村旅游资源、文化要素丰富且未开发,可塑性强,特色农产品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乡村旅游发展条件完善。

    1.1 资源要素

    高南村距城区10多km,进出道路唯一。当地竹子、杉树等林业资源丰富,竹木开发利用率高,改善环境的生态价值显著。溪流绕村而过,水量丰富,供给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给当地发展农业、种植农产品充足的水源。周边无工厂、养殖场等污染源,对生态破坏小,生物的种类多样。千年佛院南源寺隐秘村中,是该村璀璨的乡土文化瑰宝。

    1.2 特色农产品要素

    随着采摘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高南村逐渐发挥自身生态优势,村两委带动村民成立合作社种植葡萄、荷花、有机蔬菜等农副产品。将村集体、个人的荒山荒田承包下来种植大棚葡萄,农民合作社创新引进“巨峰葡萄、奶油提子”等新品种。农民尝试种植荷花,夏末时节,荷花与葡萄相继成熟,采摘葡萄的乐趣、荷花盛开的景致、附加新鲜农产品莲藕、莲子,观赏性与实用性并重,逐渐带动了高南村经济发展,打出一张特色农产品的品牌。

    1.3 文化要素

    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精髓,乡村的文化是历史与实践洗礼保留下来的珍贵财富,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文化是乡村发展旅游脱贫的重要任务。建于北宋年间的千年古刹“南源禅寺”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禅院南面有汩汩清泉流过,故名为南源禅寺。禅院占地3000多m2,隐居于乡村中,几千年古寺流传下来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完好的保留着舍利子、大藏经等珍贵文物,寺外0.53hm2莲花池相映着池中央耸立着的观音菩萨石像,手持甘露瓶的形象蕴含着礼佛、慈悲的寓意。雄伟的寺庙、庄严的佛礼、浑然天成的自然环境都反映高南村人杰物灵。

    2 高南村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2.1 基础设施欠缺,个体资金有限

    高南村出村道路唯一,道路可通达性不高,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交通需求也在增加,交通设施不完善将制约新农村发展的建设。农田道路硬化率低、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着农业生产过程,较为薄弱的基础设施制约着农村综合发展能力的提高。乡村发展前期由于规划不完善导致对垃圾站和公共厕所等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户乱丢放生产生活垃圾,严重影响乡村形象;而交通运输和保鲜仓储能力不足则限制了农产品的保鲜时效和市场时效;再加上农民个体资金有限、贷款融资难、土地流转不规范、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较低等因素制约,独门独户的农户个体发展生产成本和生产质量很难取得规模效益。

    2.2 农民思想落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城镇化和现代化浪潮对乡村造成较大的冲击,农村空壳化、主体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现象越来越严重。高南村人口流失严重,留守老人儿童居多,这一特殊人群往往参与意识薄弱、害怕承担风险,乡村经济发展内生力量弱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现象普遍,农户以个体思想为主流。该村原始的合作社最初以村干部、能人带头发展,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难免受自身知识、主观态度影响,无法行之有效的对村民进行政策宣传、规避风险、技术指导等多方面知识普及,同时怎样克服该村交通不便的劣势、解决盲目跟风种植、市场信息失灵等问题,这些都暴露出乡村发展进程中对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

    2.3 文化挖掘不深,市场供给单一

    乡村旅游个体经营项目普遍以水果采摘、吃农家饭为主,种植的农产品都具有极强的季节性,除了成熟期外的其他季节就没有特色项目吸引游客,单季的乡村旅游缺乏特色,简单的吃喝观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乡村旅游不是走马观花的景观消费,景观差异的背后是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乡村景观作为文化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通过静态的民间建筑、乡村风貌等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在乡土社会的发展中被劳动人民发展、筛选和传承下来的民俗节目、工艺美术、方言传说、习俗礼仪等则是对地方文化的活态展现,增加了乡村旅游的体验内涵与层次。农业不仅有物质生产的功能,还具有文化传承、休闲娱乐的多功能性,开拓乡土文化、地缘文化,打造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特色名片是关键所在。

    3 乡村旅游合作社助推精准扶贫

    3.1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劳动能力低的农户进行结对帮扶。要实现脱贫,外在推动固然重要,内在的发展也尤为关键。高南村乡村旅游合作社改变传统精准扶贫“输血式”帮扶,通过发挥合作社引领作用,由本村能人和村委带头,结对帮扶贫困户,通过宣讲、实例展示等让贫困农户充分认识到合作社抱团取暖的作用。依托合作社平台资源,坚持贫困户优先原则,将贫困户融入乡村发展,共享旅游发展的成果,从而引导贫困农户实现创业就业。合作社通过资金、项目、技术向贫困户倾斜,指导贫困户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经营,培训贫困农户职业技能,指导他们开办农家乐,使用自家种的有机蔬菜和清泉水,加上特色菜,开发垂钓、推石磨、打糍粑、下田地等项目,赢得市场,吸引游客,直接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实现“自身造血”脱贫。

    3.2 产业融合,绿色发展

    实现乡村精准扶贫过程中需整合乡村旅游资源,重塑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村产业链,促进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加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交通运输、商贸物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高南村农民合作社通过种植葡萄、荷花、有机蔬菜等农副产品,开发养殖稻田鱼、竹林养鸡等生态循环模式,提供采摘、观光服务让游客看得见、吃得着、带得走。合作社同时将绿色、生态作为卖点,把城市消费者需求、采摘娱乐、农耕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带动就业,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强单一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3.3 创新乡村发展模式

    个体单干的农民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逐渐失去话语权,传统的独立分散经营渐渐地被专业化一体化所取代,乡村旅游合作社的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的作用越加凸显。传统自上而下的农村发展模式,农民参与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主体意识薄弱。该村农民合作社的出现极大的解决该村个体经营规模小,实力弱,发展水平低等问题,以旅游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增强乡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乡村旅游合作社抱团取暖的规模效应将农产品与市场相衔接,有针对性、创新性的实现农民的经济效益、农村的社会效益、农业的生态效益,实现乡村脱贫、乡村振兴的目标。

    4. 实现乡村旅游合作社助力精准扶贫的保障举措

    4.1 提升公共服务

    村两委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机会谋求发展,向交通部门争取进城公路扩宽改造工作;争取财政部门一笔一议重点项目,建设机耕路硬化,村落危桥、危房重建、垃圾处理站等工作;向水利部门争取万里生态水系建设项目、防洪堤坝建设等,向上级部门申请旅游专项扶贫基金补助,改善当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村两委、合作社依托党建制定详细规划,从产业扶持、公共基础服务、教育培训等方面着力,授人予渔式帮扶。进村入户召开村民座谈会、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会,发放宣传资料,大力宣传乡村旅游合作社,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积极性。发挥合作社聚民心、出点子、指路子的作用,在完善乡村公共基础服务建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村民经济收入。

    4.2 整合公共资源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乡村特色文化为动力的旅游产业模式,具有自然性与文化性双重特性,乡村旅游的灵魂性元素是乡村文化性。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文化通过旅游得以传播,旅游也是文化的载体。高南村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后,可以将古刹“南源寺”,流传数千年的“沐浴礼佛”、“潜心佛法”的佛教修生文化与生态系统相结合,以“礼佛养生、休闲度假”为特点,通过佛教、孝道文化展现与游客身心体验,同时打造个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造“礼佛养生特色小镇”,为游客构筑一个休闲养生的安逸舒适之地;可以整合承包高南村闲置土地、荒山转变农业经营结构,挖掘民间艺术,通过文旅融合、产村融合的商品化拓展方式,让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实现乡村资源保护与开发双重目标,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本土特色塑造和旅游產业发展。

    4.3.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乡村旅游扶贫开发需要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要依据贫困地区不同的资源特色进行差异化开发。既要充分利用乡野农村风光、田园景观、特色民居建筑,又要借助民俗风情、农业节会、农耕文化提内涵,显特色,聚人气。乡村旅游合作社在推进农村经济创新发展、改善民生、促进村民观念更新、增进村民参与集体管理途径等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挖掘。乡村旅游合作社运营中资金可以支持吸引返乡大学生、农民创业者自主创业,争取政策支持吸引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下乡调研指导。通过人才引进,对乡村资源精准识别,对资源特色精准提炼,将高南村当地厚重的佛礼文化、淳朴的乡风民俗、自然的乡村生态、特色农副产品和区域特色景观有机糅合,营销方面借助“互联网+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两微一端”等平台终端,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的树立高南村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促进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创造发展,“人才+产业+文化+自然”,提高乡村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稳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秋华,纪金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5):196-200.

    [2] 屈小爽.旅游合作社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研究——基于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的视角[J].世界农业,2017(09):163-170.

    [3] 陆玲玲.特色农业支持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4.

    [4] 毛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0):212-21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