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
范文 | 付珍 郑林科 [摘要] 通过以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其研究对象,对大學生关于核心素养问题的提出,从国内外两个角度进行了文献的研究,了解到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大学生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其培养的方案。通过以我国大学生核心素养要素的研究为重点,通过相关文献的分析了解到不同学者对于核心素养要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于如何加强对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育改革仍在继续,需要在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多些实证的考察研究,并形成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大学生评价测量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大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当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加大人才的培养已为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把发展教育摆在战略位置。在过去单一的“专业化”追求容易引发“完整人”教育的缺失,“工具式”人才培养让学生成为主体性异化、知识储备单一、视野思维狭隘、精神世界空虚、责任意识淡漠、惯性盲从或者缺乏自信的职场“工匠”,在建设创新性社会下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无法满足的。改变教育的形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培育具有职业素养的,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人是教育改革的目标所在。 目前,科学技术和通信产业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技术能力被更新换代,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复杂的技术能力的发展。社会将呈现出更加智能化、多元化的态势。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自身就承载了一种使命,它在社会发展和人才的需求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再次审视了这个时代需要培养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核心素养的提出一方面是对当下教育目标的调整,另一方面是对教育自身承载使命的反思,并且为教育改革的前进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问题的提出 对于大学生来说,到底是怎样的因素影响和决定他们的成长,或者说是想要获得成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 2.1 国内对于大学生核心素养问题提出的研究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明确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并从国家角度来思考“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最本质的问题。 通过以“大学生”“核心素养”为篇名,根据中国知网的查询可知,截止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已有36条(截止2017年1月),我国最早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核心素养问题,并在教育教学论坛期刊上发表了《独立院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该论文认为研究独立学院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了解学生的素养现状,针对现状制定具体的培养策略,从而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下,实现自己的理想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在以建构高等商科院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当中,重点要解决的是高等商科院校落实教育部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在该文回顾了教育部的文件要求与基本点,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依据,以实践形态为着力点,抓住商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描述高等院校学生发展的一般核心素养及商科院校独特的核心素养,提出形成商科特色核心素养的途径。 郭歌也首次提出了将“德国‘关键能力理念与我国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相结合,通过寻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来推动我国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为闭门造车是一种不可取的方式,只有学习和借鉴他国的经验从而为本国的发展创造出一条独特的道路。“自1810年柏林大学的建立,德国大学就经历了鼎盛的黄金发展时期,为现代大学教育提供了观念和组织上的新模式,有力推动了大学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巨轮”。 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到对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根据不同类型的大学院校的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一方面是体现在将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另一方面是将核心素养的发展贯穿在大学各个学科的教学体系中的问题。但是各个学者未制定出相关的大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测量标准,因此,使得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果并不能突显出来。因此,这些问题都是今后的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2.2 国外对于大学生核心素养问题提出的研究 根据有关文献显示,核心素养于1997出现在经合组织“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研究项目的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中,定义为多领域覆盖的,通过自主行动、工具互动、异质群体互动,促进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的重要素养 。 欧盟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是针对知识经济来说,在知识社会里为实现自我,融入到社会中去,为就业创造条件。提出了八项关键能力即语言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科技能力、文化意识与表达等各方面的“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盟认为,这八项核心素养地位相同,并且彼此之间交替存在。 美国从最初就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学习结果的中轴线,以“学习与创新素养”、“信息、媒介与技术素养”、“生活与职业素养”为学习内容的彩虹桥,以“标准与评价”、“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环境”为支持的系统桥的底座,形成了21世纪学习体系。 在对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对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和原因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从分析不同国家的核心素养体系的特征中,我们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在学习其他国家关于核心素养的经验也对我国核心素养结构的完善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3 我国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关要素的研究 我国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以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核心,总体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部分。由此可见,国内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已经突破固有模式,转而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注重人性培养、人格塑造与人生完善。 3.1 文化基础 通过对以“文化基础”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已有大量的学者对此展开研究。如果以“文化基础”和“大学生”共同作为关键词,则有25篇文献。包括张灵聪《新世纪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读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有感》等。打好文化基础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必修课,因此在研究的内容上都从加强学生文化基础方面来谈,认识到拥有深厚文化基础对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文化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获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掌握先进的知识经验来丰富自己。 3.1.1 人文底蕴。通过对“人文底蕴”相关文献的研究,共检索到65篇。如果以“人文底蕴”和“大学生”共同作为篇名,检索到了2篇文献。其主要的研究内容表现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大学生,在提升自我科技能力的基础之上还得依靠浓厚的人文底蕴作为支撑。 人文底蕴指的是大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了解到人文的意义更多的是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行为,它体现在各个社会发展的阶段,根据社会形式的不同其展现出的形式也会发生改变。作为大学生来说,它是促进我们思想、心理健康成长的内在动力的总和。之所以称之为底蕴,关键在于它比较含蓄,平常都是蕴含在万物之间,另外又是人文的,因此会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影响。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往往内涵人文底蕴的人,他在思想境界上往往都高于别人,胸怀更加宽广,为人更加豁达。 人文底蕴的基本要点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三个组成要素,人文积淀侧重于对于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蘊含的方式方法;人文情怀则是注重以人作为出发点能够来尊重人的价值和关切人的发展;而审美情趣则是注重对事物具有一种审美价值取向。因此,三种核心素养的发展促进了人文底蕴的形成。大学生可以通过日常学习和实践活动来增强自己人文素养,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一个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大学这样一个自由的学习氛围里,我们可以探寻许多未知的知识,充分利用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这样一个平台,积累更多的人文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能够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3.1.2 科学精神。通过中国知网的查询,可知以“科学精神”为关键词,检索到了11320篇文献,然而以“科学精神” 和“大学生”为共同关键词,检索到了68篇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学者对于大学生科学精神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多的。因此说明科学精神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来受到重视。 科学精神主要是大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科学的内涵即以一定的对象为研究范围,事实为根据,依据一定的实验和逻辑推理而好的客观真理。精神的内涵是认知,思维方式与意愿合一的一种“真实化”的意识,之所以会说是一种真实化的意识,因为在认知和意愿的联合作用下精神必然会设计出一个具体可感的蓝图。 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敢于探究等基本要素,大学生在面对浩如云海的知识时,在课堂上必须具备理性的思维模式,要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识别当今理论知识的真伪。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时要有批判质疑的态度,从而对不同的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新的见解。在社会实践方面要立足事实,运用所学的理论基础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将人的意愿转化为社会的行为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理性思维是前提,批判质疑是手段,敢于探究是目的,三者之间形成的联系从而为科学精神核心素养提供了强大支撑力。科学精神的形成不仅对于个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对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2 自主发展 在中国知网上查询,以“自主发展”为关键词检索出了495篇文献,而以“自主发展”和“大学生”共同作为关键词时,检索到4篇文献,时军的《大学生社团自主发展模式研究》,殷洪伟的《加强大学生竞争意识与自主发展教育》等。在研究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学作为知识的发源地,大学生作为其受益者,在现如今知识竞争的时代下,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加强和提高大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3.2.1 学会学习。在中国知网上查询,可知以“学会学习”为关键词,检索到了11606篇文献。如果以“学会学习”和“大学生”共同为关键词,搜索到11篇文献,其中包括时红明的《大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等等,该研究内容是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学会学习不仅是时代对于大学生的诉求,而且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所在。学校承载着教学育人的作用,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还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要求。 “学会学习”核心素养是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乐学善学”是以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然而知识是学习的对象,是对真理的一种转换的形态 。“勤于反思”是对学习状态与过程的一种审视和调整。“信息意识”是在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而提出的,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应该自觉有效的使用信息,确保其有效性。然而,在追求真理的道路需要长期不断的探索,通过深刻的观察可以了解到,这三种核心素养的背后的牵引力指向都是对于真理的追求,也是对于“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强大支撑。 大学生通过掌握学习的能力,自己可以及时掌握最新知识对于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学会学习是在基于对学习的兴趣来说的,只要你热爱它,就可能把学习这件事干好。“培养学习兴趣,加速知识内化进程,使学生乐于学习”。作为当代大学生而言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并且做到时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回首自己学习的历程总结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更加学会学习并且享受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学是为了不学。在学习期间总会出现很多的新情况,学会捕捉新信息,了解前沿问题,从而从多方面来提升自己。 3.2.2 健康生活。经中国知网查询可知,以“健康生活”为关键词,检索到了246篇文献,而以“大学生”和“健康生活”为共同关键词,检索到了16篇文献。包括周龙中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培养教育实践研究》等,其内容认为拥有健康的生命是大学生进行各项活动的前提条件,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去努力完成,从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急需提倡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健康生活是当下人们不断追求的人生目标。珍爱生命是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基础。健全人格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自信自爱,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品质。自我管理是能够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具体表现。因此,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以上三个要素的大力支持。 生命的存在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源泉,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物质充裕的条件下,精神活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因此,作为学校的教育应更加提倡以人为本,增强对人的关怀,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更好地促进,使学生个体生命化,使学生在已有的各种现象去探寻新的自我和新的世界,另一方面使学生树立一种辩证的态度去看待事物,评价事物以辩证的态度去审视生活”。 3.3 社会参与 经中国知网查询,以“社会参与”为篇名,检索到了718条文献。而以“社会参与”和“大学生”为共同作为篇名,检索到了23条文献,其中包括白松林的《大学生社会参与高校思政教育探讨》,李彦的《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社会参与的实证研究》等等。通过以上文献可以看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学思政课本身是比较乏味的,因此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发展也会促使大学生积极的参与,并使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要求,思政课的发展需要每位学生的积极配合。 3.3.1 责任担当。经过中国知网查询,以“责任担当”为关键词,检索到128条文献,而以“责任担当”和“大学生”作为共同关键词,检索到9条文献,其中包括朱芳缘的《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与学校德育创新》等,通过文献的阅读可以看出,作者针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現状研究,来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责任和增强他们的担当意识。通过树立大学生责任担当的意识,并且运用各种突破口来帮助他们强化自己的责任。 责任担当主要是表现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社会责任是在学校中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并且具有法治与规则意识。国家认同是既要认同国家主权,也要认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认同本民族的特色制度,体现了国家意识。国际理解是能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全球意识。以上三个要素的汇合凝聚了一种强烈的意识,推动了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养成。 责任的重要性小到体现在个人的发展过程,大到表现在国家发展的点点滴滴中如考试作弊、学术作假、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却表现为冷落置之不理等一系列道德责任滑坡现象出现,这就表明作为大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积极承担责任,这是历史赋予大学生的使命。 3.3.2 实践创新。经过中国知网查询,以“实践创新”为篇名,检索到860条文献,而以“实践创新”和“大学生”为篇名,检索到285条文献,其中包括王永利《浅谈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等,从文章可以看到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主力军,身上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了重中之重,不仅表现在对于大学生实践创新人才的选拨上,还体现在对于他们自身能力的培养上,为各种不同潜力的人提供发挥自身能力的空间。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实践创新是人类发展的进步。劳动意识是具有通过诚实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是人类进步所具有的创新意识。问题解决是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技术运用是能够对已有的物品进行优化的能力,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以上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为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期,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个体,必须明白自身的使命所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活动中去培养自己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式,久而久之也能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创新意识。 4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方法 4.1 文献综述法 检索查询和综述国内外近5年来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对此进行总结和评述,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综合,对前人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学术价值,学会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自己。 本文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以确定核心素养提出和要素框架,并对其定义和要素框架进行了内容分析,以确定核心素养的中心层面,并形成综合模式。 4.2 理论分析法 根据核心素养研究小组的最新的关于核心素养的要素为指导本课题的相关研究,并对相关要素逐一进行了分析,为更好的明确怎样去发展核心素养,寻求一个理论的突破口。 5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不足与展望 根据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其所研究存在的局限,我们希望未来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5.1 理论研究过多,缺乏实证研究 仅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研究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核心素养表面的概念分析,从而导致教育工作者对于概念的混乱理解。应该明确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及其目的,从而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才是真正的目的。现在许多领域的研究者都追随“核心素养”的潮流,并且在自己研究的内容加上了“核心素养”的字样,但真正未理解“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从而使研究的内容缺乏新颖。 根据文献可知,目前仅有清华附小基于核心素养的“1+x课程”的模式是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因此,我们需要多加强实证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正是在这种具体研究操作过程中,才能将核心素养的过程具体化,将核心素养理论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5.2 基于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评价测量研究 作为大学生处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期,要制定出一套关于大学生学业检测质量标准,这也对于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获得的成绩,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全面的评价学生们自身的发展,因此对于目前的研究者来说,研究出一套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评价测量体系是一件尤为重要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李晓军.核心素养:技术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新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17):65-70. [2] 郑华.生本教育是培养职业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J].现代教育论丛,2008(12):87-89. [3] 谭秀森.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51-54. [4] 吴迪,贾鹤鸣,邱泽国.高等商科院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初探[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19(01):72-75+94. [5] 郭歌.论德国“关键能力”理念对我国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借鉴意义[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222. [6] 李新.核心素养结构的四种类型比较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6(08):29-32+20. [7]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1):3-25. [8]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9] 孟昭苏,夏晓新.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1):112-114. [10] 张铜小琳.范例:发展“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新路向[J].教育科学论坛,2017(17):57-61. [11] 陈了.培养大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J].文学教育(下),2009(06):71. [12] 卢西展.如何教育大学生珍爱生命[J].统计与管理,2015(03):159-160. [13] 成尚荣.素养之光·跨界之美·主题之智——清华附小基于核心素养的“1+x课程”深度建构透视[J].中小学管理,2015(09):11-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