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省思
范文

    贾鸣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传播已近百年的历史。它的真理性被中国共产党人所接受,成为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的思想武器。新中国成立后,它作为党的理论指导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长期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出现了新情况。面对受教育者,是主动适应,还是坚持“灌输”?成了当今不可回避的问题。有人主张让马克思走入当代,结合现实问题或中国思想传统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人主张回到马克思,把马克思主义原来真实的东西全面贯彻下来[1];也有人坐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边缘化,以实用、经济上升为目的,不用理论指导。这些观点的分歧,说明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正确性。正是这种社会存在才导致了人们的不同认识,而对现实的不同认识却能代表不同的社会走向及各自的教育观点。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不多见的情况,也与国家整个经济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政治要为经济服务,而经济是一定要表现政治的。法国哲人拉法格说:“是经济的必然性而不是正义观念引导人类前进。”[2]他的话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道:“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它们有主次之分,不是并列的。最终起关键作用的,还是社会经济,而不是我们的善良和正义观念。

    那么,作为党和国家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出现了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情况,或迟或早总是要调整的。这是必然趋势。要么使社会意识适应经济基础,要么使经济基础发生改变去适应社会意识。中国的现实使得这两种情况出现都有可能。面对这样的状况,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实施就不能说是很轻松的事了。回避不讲,就意味着放弃理论的传播;坚持灌输又缺少去认真倾听品味者;要结合现实,学生很有兴趣却又与理论问题有距离。目前哲学教育总体上采取的办法是,先让哲学适用起来,增加生活性、联系人生遭际,以促进学生对哲学理论的理解。它的好处是改良,既能强化吸引力,又能避开哲学的庸俗化。但它的不足是折衷,没有针对现实把马克思主义实践意义说透。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有没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还具不具备真理性?这应该是根本。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把真理想办法讲出来就可以了。因为真理不怕实践检验。中国共产党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就是要用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指导人生实践。在这样的基础上谈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就业、医疗、教育,谈道德、信仰,怎么不行呢?联系现实,对照理论,是能深化人们的认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科恩在谈社会主义问题时,就讲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道德,它比资本主义优越得多。他认为:“平等、共享及人的自我实现,这些信念无疑也都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主义信念的组成部分。”[4]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人的根本权利无从实现,这些资本主义的产物滋生了种种的社会丑恶,是人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以盈利为目的、劳动的异化、非理性及丧失人性,包括目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都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的完美。“富裕与贫穷、饱足与饥饿、有望与无望之间的对比,巨大强烈,无法抵抗。”[5]这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造成的。还有国内,全民搞经济的大气候把整个社会意识调动起来了,金钱、富裕,成了人生乃至社会的总目标。为其可以舍弃原则、信仰、正义、道德。把精神生活降到了物欲的快乐,只要高兴就行,不要思考和稍微归纳一些的思想。理性的内容受到排斥,实用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横行;道德失范、环境污染、假冒伪劣充斥市场。这些现实的东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是能够辨识清楚的。它的实用价值很明显,教育的针对性也很强。中华民族要前进,是必须要有科学理论支撑的。它是国家众志成城、兴旺发达的基础。

    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也能够清楚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正义性;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却会把它当教条,不去作为方法论的依据呢?主要原因:一是主观因素,不愿思考,特别是不愿联系实际地思考。时常让理论与实际脱节,不注意触及现实问题。相当于把正确的理论束之高阁,这就是教育者的失误。二是国家重心在经济上,这是大气候,教育者片面强调实用哲学,以物欲替代精神性。实惠突出了,理论、信仰淡化了。认为讲究精神追求出力不讨好,自找没趣。三是社会不倡导。虽说有人对现实问题已产生了哲学方面的困惑,个人解决不了,语言权也没有,随大流,不愿苦苦探寻。认为有能力显示在经济利益上,这才是人的价值。探索人类解放,追求人生意义似乎已经过时。四是缺乏献身精神。对真理的追求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怕权势、怕孤立、怕失去既得利益,说到底是有“私”。这样的结果就难以出现“舍我其谁”的气魄和理性的节操。五是还没有形成整个社会的困惑氛围。困惑如果成为社会的共识,改变的氛围也就形成,人们探寻解除困惑的办法也就随之出现。对困惑的深入思考形成一定的观念,这就是社会变革的思想基础。

    那么,我们在哲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进而改进呢?第一,对“灌输”要重新思考。真理不怕灌输,让人理解了才会让人服。但是,我们又不能以灌输为理由不改进教学方法、不去触及现实问题,或者说与学生的心灵有很远的距离。接近现实社会和人生,才能解答学生的心灵之惑。这就是学生的需要和他们主动学习的渴求。因为哲学就是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培养的不受外在左右的独立思考精神。所以,把基本理论框架弱化而附和生活内容,其实也就把指导做虚了。不掌握理论又怎样指导生活实践?话又说回来,我们整个的教育已经使学生很实际了。他们对政治、理想、信仰渐趋淡漠,他们所关心的大多是眼前的生活实利了。对理论的东西因缺少自身的体验而感到没用。教育者如不结合实际讲理论,学生更觉得没意思,不喜欢。人们知识的获得主要还是靠间接经验,其次才是直接经验。要使学生去等直接经验是不现实的。这就是说,提高教育者的讲课艺术,才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和自身的参与。共同努力,效果才好。第二,哲学的功利性问题。学医学、计算机等技术,是就业的实用东西,而哲学是抽象思维,似乎没有实用价值。这是从哲学诞生那天起就存在的老问题,但现在又突出了。甚至有人欲抛弃哲学的价值,用学习技能来代替精神性。这种偏差是不可忽视的。现在社会上宗教、帮会、迷信盛行,已经能够说明人是离不开精神寄托的。难道这不是精神信仰么?人的一生中是离不开哲学的。民族素质的提高,对真善美的追求,都需要哲学来甄陶滋养。我们又怎能放着做人和振兴民族的大功利不讲,而短视到把虚假当真理、把物欲当崇高的精神追求呢?第三,不是哲学没有用,不是因上了哲学课才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才使学生淡漠信仰,而应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找原因。假如我们的社会有信仰淡漠的通病,是否能企盼学生上一堂课就马上把信仰建树起来,而且没有反复十分坚定?会这样吗?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不可能这么简单。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理论界存在一种倾向:过度鼓吹经济的魅力,夸大经济的无限作用,神话西方的现代化。教育界也以今后有多少学生从政获得高位、成了企业老总、挣了多少钱之类的内容为主要的荣誉熏陶。学生的攀比、虚荣、急功近利与整个社会的浮躁、麻木、压抑、缺乏精神信仰汇成了一股浊流,浸淫泛滥。这些现象的存在绝不是无端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是中国社会最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先进政党,必须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思想;民族的凝聚力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脱离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发展及生产力的进步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维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关系需要马克思主义来协调;社会道德风尚、文化艺术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升华。中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离开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基础也就不存在了。一个政党不要了当初成功的执政理念,退出历史舞台或和平演变也就成了必然。这也是当前中国需要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着力之处。

    参考文献

    [1]皮家胜.当前马哲中国化的几种不同形态[J].哲学文摘卡,2008(4):8.

    [2]郝士钊.西方先哲思想[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4):24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

    [4]G·A·科恩.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M].段忠桥,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5.

    [5]罗伯特·保罗·沃尔夫.哲学是什么[M].重庆出版社,2011(5):29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