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人口贫困原因分析
范文

    蒙永亨 魏星辰 王亚萌

    [摘要]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是我国较为贫困的一类地区,贫困人口基数大,返贫率高,减贫的任务十分艰巨。将古典经济学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引入到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人口贫困的原因分析中,从专业化生产的角度对其贫困原因进行探讨,就如何提高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的生产力水平和交易效率、促进专业化生产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山区经济的发展、摆脱贫困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山区;贫困;专业化生产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1 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农村贫困现状

    1.1 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贫困状况分析

    我国共分为三个经济地带,即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及西部经济地带,而滇桂黔地区则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范畴。农村贫困,即农村生產力发展水平低下、经济发展欠发达、农民收入不高,无法维持正常的家庭运转,不符合和谐社会的目标,达不到全面小康社会生活的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大陆沿海的西南端,是我国少数民族较多的边疆多民族地区。云南与广西相邻,也是我国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山区省份,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贵州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最广、喀斯特强烈发育的省区。滇桂黔三省区有着相似的特征,人口都比较稀少,少数民族聚居,地域广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都比较落后,经济发展不均衡,许多地区仍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大部分人处于人均贫困线以下。

    1.2 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贫困人口聚集现象

    表1是2015年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少数民族山区,从表中可以看出,农村贫困人口情况,滇桂黔三省(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但是贫困人口却占全国总贫困人口的28.8%,贫困村的数量占全国总贫困村的13.5%。三省(区)贫困发生率均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大多数的贫困农户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

    广西共有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1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大部分位于桂西南与桂西北的科斯特土地石漠化地区,土地多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植被保土能力差,石漠化现象严重。广西贫困人口多分布于桂西北与桂西南的土地石漠化地区,而桂中与桂北土地石漠化现象较轻的地区贫困人口数量也较少;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多,多数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较多的贫困县分布于桂西与桂中地区。

    云南省民族山区人口分布比较复杂,少数民族交错分布,大杂居、小聚居。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山区人口分布比较立体,与云南省较为立体的地形、气候相一致。部分民族居住在半山区,部分民族居住在高山区。

    贵州省设有黔南州、黔西南州、黔东南州3个民族自治州。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贫困山区,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贫困发生率较高且相对集中,贫困人口内部群体分布趋势明显,受教育年限低,纯农户、家庭人口负担重,老人、儿童等易陷入贫困,相对贫困、返贫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分布上,呈现出越来越向山区聚集的趋势。

    2 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农户的多元贫困状况

    2.1 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的交通与信息投入贫困

    表2是2013~2015年滇桂黔及全国农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中交通与通讯支出情况。2013~2015年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农村人均交通与通讯支出的绝对数值都不高,三省(区)平均人均交通与通讯支出不到900元,占滇桂黔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12.31%,低于全国农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占全国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从纵向时间序列来看,不论是全国还是滇桂黔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的绝对值和所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都有所提高,增长率约为8.84%。总体来看,滇桂黔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交通与通讯支出占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渐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绝对数量仍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全国农村交通通讯支出是滇桂黔三省(区)农村交通通讯支出的1.35倍左右。

    2.2 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的人力资本贫困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通过接受教育、培训、实践经验、保健等方面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投资而获得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由于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此人力资本的衡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由于人力资本更具有创新性和创造力,因此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资本有着更大的增值空间。本研究通过医疗保健支出以及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作为指标来衡量人力资本投入水平。由图1可知,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和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逐年增加,由2013年的485.9元、614.2元增加到2015年的969.3元、846元。尤其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幅较快。滇桂黔三省(区)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015年分别达到841.7元、782.3元、872.7元,均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医疗保健方面,2015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支出为846元,滇桂黔三省(区)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分别为709.7元、577.6元、449.5元,大幅低于全国水平。

    表3表示滇桂黔三省(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人力资本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用来衡量人力资本投入比重。由表3可知,滇桂黔三省(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人力资本投入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两个指标上都偏低。虽然2013年~2015年期间,滇桂黔三省(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人力资本支出比重增幅较快,但三省(区)分别 仅为20.46%、19.91%、19.90%。滇桂黔三省(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人力资本投入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上的双低现象严重削弱了山区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影响了滇桂黔三省(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受教育水平分布饼状

    2.3 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滇桂黔三省(区)乡村从业人员素质主要通过受教育水平来体现。由图2可知,滇桂黔三省(区)乡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分布失衡现象:小学及以下的受教育水平比例偏高而高中及以上的受教育水平比例偏低。2000~2010年十年平均值显示,有滇桂黔三省(区)乡村仍有42.7%的从业人口未达到初中水平,高于全国约5.5%。总体来看,全国及滇桂黔三省(区)乡村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集中于初中水平,表明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通过上述对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进行分析可知,政府的政策、制度、山区的自然特征、山区农户的劳动分工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都会对滇桂黔山区的农业生产和交易效率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劳动分工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东部、中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劳动分工的演进开始较早,生产率较高,因此经济都较为发达,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的经济初始状态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异较大,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也十分悬殊,在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由于人口稀少、地形复杂,导致山区农户很少能进行社会分工,因此大多数农户依然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生产率极低,导致经济十分落后,大多数山区农户依然处在贫困状态。

    3 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人口贫困的原因——基于

    专业化生产的视角

    杨小凯—博兰德模型指出,只有当专业化生产达到某个程度时,经济增长才能提高,而分工、专业化生产的演进程度,则与交易效率有关,交易效率越大,分工的演进就会越快。对欠发达地经济来说,正是因为交易效率低下,阻碍了当地分工的发展,从而导致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影响交易效率的因素主要有硬条件和软条件。所谓硬条件,是指这些影响交易效率提高的因素是先天给定(比如自然、地理),或者基本上取决于科学技术、运输技术、交易技术等等;反之,如果这些影响交易效率提高的因素主要依赖于产权、法规、政治、银行等制度,以及教育、社会诚信等,则便称之为交易效率软条件。而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人口之所以贫困,正是因为“硬条件”的先天不足和“软条件”建设缓慢,使当地交易效率低下,阻碍了分工、专业化生产的发展。

    3.1 自然资源与地理条件有先天劣势

    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的自然地理条件都比较恶劣,例如云南省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4%,占总耕地面积的73%,山区农业人口占全省农业人口的67%;贵州喀斯特化的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近13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3%。复杂崎岖的地形使得可耕面积较少,生态环境恶劣又造成开发极其困难,这些地区或是干旱严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渗透严重;或是高寒阴冷,有效积温严重不足,不适合第一产业农业的耕作;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这些地区劳动分工难以开展,导致农业的产出稀少,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另外,山区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特征也使得交通运输十分不便,进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工具等运输成本较高,大多数山区的生产活动被局限于原料生产地来进行,交易范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不利于开展商业和贸易活动,这也使得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农户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必然会降低,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收益较小,且总处于劣势地位。

    3.2 资源短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等自然资源的区域性和空间分布十分不均匀,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也都十分短缺,山区复杂的地形使得便于农业生产的土壤较为贫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也使得基础设施建设的极为不完善,产品生产所需的投入要素缺失对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有限,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还使用竹竿、木犁和简陋的铁制农具进行劳动、耕作,广种薄收,自给自足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并且由于生产水平低下,导致整体山区都处于贫困状态,政府资金匮乏,公共投入严重不足,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社区的公共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3.3 历史因素以及思想方面的落后

    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由于与外界长期隔绝,生产力的提升十分有限,生产工具十原始,生产方式落后,许多地区仍然保存着落后的陈规陋俗,人们因循守旧,落后愚昧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地区封建迷信、部落意识残留,由于受教育少,文化层次低,对科学种田发展,经济作物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知之甚少,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使得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人民自觉不自觉地排斥新生事物,不愿意或者没有条件接受教育,劳动技能差导致工作粗放,广种薄收。大多数农户处于普遍的文盲、半文盲状态,无法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导致生产率低下,生产率低下又反过来阻碍了农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

    4 解决滇桂黔少数民族山区人口贫困问题的主要

    对策

    4.1 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完善和建成交通运输网络,建立便携、畅通和安全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缩短特色农副产品转运距离和运输时间,改善运输条件,减少农副产品在运输途中的损失。加强电力、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电网、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建设,改善农副产品的交易环境和降低其交易成本。加强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山区中小学提供完善的教育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保证山区教育水平和质量逐步提升。

    4.2 推动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

    加强农民自主择业和创业的能力,提高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程度,合理转移农村中剩余的劳动力,积极促进整个农村就业市场的繁荣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等经济性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集约能力,向农民提供高质量的农业服务,增强整体的农业谈判能力,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和区域带动能力,培育专业化生产和销售的产业结构,最终带动农业区域划分的形成和发展。

    4.3 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农村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有效解决生产和消费严重分离的现实,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降低分销等交易成本。促进传统农业的产销升级,整合各类农业资源,形成和提供“拉动式”的订单农业生产服务,形成产、供、销密切相关的农业全产业链条。搭建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产销对接,解决供需脱节问题,逐步形成村村之间、镇乡之间和县域之间信息共享的农业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4.4 发挥政府的宏观导向和保证作用

    政府首先要加强教育,改变娄地人的陈旧思想观念,其次要培育一大批农民专业技术人员,扩大农村中技术人员比例。通过制定相关的农业政策法规,保障农民在生产经营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時得到合法和合理的解决,保护农民的基本权益。

    [参考文献]

    [1] 何立华,王祖山.中国山区贫困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3,29(09):42-45+69.

    [2] 陈超.我国山区贫困与反贫困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