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及实现途径 |
范文 | 张保钦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形态,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最为先进的理论形态之一,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对整个生态的关注的社会意识为核心的社会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可以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几方面加以实现。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内涵;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目的理性主义在人类意识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人类为了扩大生存空间,不断征服自然,不计后果地对自然索取、破坏,形成了大氣污染、海洋污染、白色垃圾、全球变暖等重大环境问题,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上世纪60~70年代起,对于环境保护的呼声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强烈。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形态,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建设同等的地位。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最为先进的理论形态之一,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概念界定 首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种形态。在《辞海》中,“文明”的意思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有文化的状态”。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是一种社会状态,它同“石器文明”“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工业文明”一样,是有一定的文化特征的社会状态,其核心是独特的文化特征以及决定这种文化特征的社会意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它的出现与工业文明息息相关,正是因为工业文明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索取推到了极致,才引发了工业文明时代的“现代性危机”。如果说“工业文明”是“石器文明”“农业文明”等的延续,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对上述文明的颠覆,它具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文明的独特的文化特征,那就是对整个“生态”的关注。这意味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以及生物的生活状态为观照点的,它摒弃了人类过去“索取—破坏—生存—保护”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意识。 其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文明形态。党的十九大指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必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样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这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根本。“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其价值诉求。“以人为本”与“对整个生态的关注”是对立统一的,“对整个生态的关注”要求人们破除单一的人类的视角,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谋求发展,而“以人为本”意味着坚持人类的本位不变,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是人类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更加可持续的发展空间。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础和目的,生态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途径和特征。 2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现途径 由于我国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提升,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即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期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我们不但要解决,而且要科学地解决。虽然我国的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我国已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还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我们坚决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已经成型的生态文明理论。而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我国新时代的具体实际和基本国情,科学应用生态文明理论。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针对我国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探索出符合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正确渠道。只有与我国当前的实际结合,了解我国当前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状况,分析出问题的所在,总结出现问题存在的原因,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基础。 2.1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在工业文明功利化的社会状态下,很多国家包括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早期走的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形成一种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相互抵制、相互制约。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视域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立首先需要一套相应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节约与循环是经济体系建设的关键。资源节约既是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开拓,又能降低经济成本,在产业链中推广节约型产业驱动,有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建立。循环利用闲置资源、废弃资源能直接减少环境污染,增加有效资源的储量,从而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不误”的目的。 2.2 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 党和政府所下达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举措要想落实,政治建设是其基础。如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已经到达了空前的高度,但环境保护是每一个地域、每一个企业、每个人来共同实现的,加强地方与党中央的协调程度,将生态文明建设覆盖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的途径。制度建设是政治建设的另一方面。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管力量,能直接有效地约束生产和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地通过制度管制环境污染问题,但也不能没有政治建设中的制度保障。 2.3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最为有效的实现途径 社会意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途径,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大力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转变思维方式,使全社会的生态环保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使其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首先,加大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力度,普及生态知识,传播环境保护政策是生态文明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将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核融入到教育、艺术、娱乐等社会生活中去,能有效转变工业时代功利化的社会意识。其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的物质生活直接联系起来,让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享受优美的环境所带来的高质量生活,能加速文化氛围的营造。 [参考文献] [1] 王磊,肖安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综述[J].理论导刊,2016(05):84-89. [2] 刘浚,赵淑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探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81-87. [3] 李承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刍议[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1):104-1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