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分析 |
范文 | 唐育坤 [摘 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十八大提出的新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根基,积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以及产业结构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生活品质和经济收入,从而保障美丽中国远大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从分析美丽乡村的内涵入手,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并提出解决难点问题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难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1 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是指乡村在客观物质、精神文明、社会文化层面得到全面建设,以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大力推进乡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以及农村消费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1.1 引领美丽乡村的生态理念 乡村与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优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挖掘乡村地理地貌和自然景观的生态资源,引领乡村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净、鸟语花香的乡间美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2 经营美丽乡村的经济理念 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保证每个农民都能够在发展中受益,让农民得到实惠。这就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强化经济意识,始终坚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优化乡村产业结构,重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最终目标。 1.3 融入美丽乡村的文化理念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把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域特色视为重要资源,将文化理念渗透到这些资源当中,加大对古村落、古民居、古遗址的保护力度,弘扬民间习俗、讲述人文典故、彰显乡村文化特色,使文化建设成为激活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2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2.1 思想观念滞后 美丽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受当地教育程度低、信息传递闭塞、传统观念禁锢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乡村建设的思想观念落后,严重影响创新发展思路的践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乡村领导干部固守于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观念,没有从全局、长远的角度考虑乡村建设发展,增加了美丽乡村建设思路转变与践行的难度。二是在乡村建设深入开展生态环保理念宣传教育的背景下,虽然使得大部分村民提高了生态环保意识,但是他们却没有将思想意识内化为实际行动。如,部分村民在明知秸秆焚烧会污染空气和土壤的情况下,为了图省事依旧偷偷焚烧秸秆。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受领导和村民思想的影响,造成许多运行机制形同虚设,如清洁生产、绿色生活、垃圾清运等机制难以落实到位。 2.2 要素支撑力薄弱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需要资金、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科学技术等要素作为有力支撑,但是在实际建设中,这些要素往往是乡村最为匮乏的资源。在资金供给方面,乡村的财政收入偏少、资金筹集渠道单一,加之地方政府偏重于城镇建设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所以对乡村建设下拨的配套资金严重不足;在人力资源方面,乡村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使得乡村建设流失了主要劳动力,严重降低了专职农民的比重,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公共服务方面,乡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并且乡村在交通设施、通信设施以及教育设施建设方面,与城镇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在科学技术方面,农业生产技术、农机设备的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循环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等生态农业工程建设规模仍需要持续扩大。 2.3 文化特色不鲜明 我国大部分乡村普遍面临着文化传承的危机,在快速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部分乡村建设深受其影响,模仿城市建设规划进行乡村建设,导致传统村落、古建筑、旧街巷逐年减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虽然部分乡村认识到自身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积极促进乡镇旅游业发展,但是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未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所以导致乡镇旅游呈现出严重的趋同化,大幅度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受经费不足、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传承无力、传播无人的问题,一些乡村在建设发展中逐步丧失了自身的文化特色,严重背离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理念。 3 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措施建议 3.1 加大宣传引导,转变思想观念 美丽乡村建设要根据村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不断深化教育宣传工作,使广大村民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以及能够对自己带来的实惠,调动起村民主动参與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在宣传引导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村广场会、县级电视台、村内宣传栏等途径扩大宣传面,经常性地表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并且还要及时通报批评个别村民的违法违规行为,从而逐步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引导村民将思想内化为实践行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美丽乡村建设还要转变乡村领导干部的管理观念,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研究和制定美丽乡村发展规划,有序推进各个支撑项目工程,确保发展规划顺利实施。为了加大对乡村领导干部的约束力,避免领导干部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的不良作风,还应当落实问责机制,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促使领导干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实质性的工作成绩。 3.2 优化配置资源,强化要素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要统筹规划各项资源要素,将资源要素作为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重视美丽乡村建设,保证涉农资金和配套资金投入充足。除此之外,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拓宽融资渠道,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建设,构建起多元化的资金配套渠道。二是建设农业生产队伍。美丽乡村建设要结合村庄劳动力结构的特点,采用引进人才与培育人才相结合方式,建设农业生产人才队伍,通过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留住更多的农村生产力。三是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卫生、文化、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多的建设资源,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四是推广农业科技。美丽乡村建设要结合当地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加大实用性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与应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种植产量和质量。 3.3 保护特色文化,推进文化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要着力打造自身特色文化,积极推进生态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发掘资源优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乡村精品线,转变千村一面的现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二是保护历史文化。美丽乡村建设要重视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保证这些村落的时代印记、文化标志、原始格局、田园景观不被破坏。尤其对于牌坊、祠堂等古老建筑,要加大保护与修缮力度,尽量维护古老建筑的原貌,避免因发展旅游业而过度开发古村落资源,对资源造成破坏。三是建设精品乡村。美丽乡村要积极推进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居建设,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高品质空间,积极开发特色乡土风情、村落风貌、建筑风格、自然景观,促使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提高乡镇旅游的文化品位,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此地游玩,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 4 结语 总而言之,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美丽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政府要认清建设中面临的难题,将思想观念、要素支撑和特色文化作为工作重点,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打造人与自然相和谐、自然与经济相协调的发展模式,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晓庆,郑逸芳.基于生态理念的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 [2] 陈秋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应坚持问题导向[J].农村工作通讯,2017(10). [3] 于成景.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绿色科技,2017(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