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提升引领能力促进乡村善治的路径思考 |
范文 | 张宁蓉 [摘 要]良好的乡村治理是乡村发展的内在要求,乡村治理必须立足县情乡情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推进治理方式多元化,走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笔者认为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好诸多因素的引领作用,以模范和榜样的力量带动乡民积极向上以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1 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亟待改进的问题 乡村治理中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乡镇政府权力延伸过长、权力边界不清,在实际工作中使农村基层组织成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自主权;乡镇债务沉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城乡差距较大;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各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存在,群众参与不足;宗族势力对乡村治理干扰严重,影响乡村的和谐稳定;农村越来越空心化,家庭越来越空巢化,农民越来越老龄化,农民思想观念发生明显变化,使得乡村治理人才欠缺。 针对以上问题,乡村治理结合新形势,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引领能力促進乡村治理走向善治。 2 提升引领能力促进乡村善治的路径 2.1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抓住“关键少数”,抓实基层支部”,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新形势下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以农村基层党建为核心,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策部署,做好党支部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开展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充分发挥好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作用,把那些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支部书记岗位上来,树立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领头雁的作用,让党员的身影自然地活跃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对于各乡村的发展走怎样的路子,发展什么特色产业都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 2.2 促进能人的带头作用 人才短缺的瓶颈直接制约着乡村的发展,也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治理和发展关键在人、在干部、在“一把手”,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养“能人”,村组干部中“领头羊”式的能人、在家务农的技能型劳动力、种植养殖能手、能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经营型人才、农民企业家。乡村治理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 2.3 发挥新乡贤的榜样作用 中国的乡村社会,是以人为中心的复杂的人际交往方式和以血缘维系的家族或邻里关系而繁衍存在的。乡贤作为本地有声望、有能力的代表人物,在协调村民纠纷、处理邻里关系、缓和利益冲突、调解家庭矛盾等方面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德行有才华,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人,可谓新乡贤。借助乡贤的力量管理乡村事务更具潜力。政府应该着力将体制之外的新乡贤整合到乡村建设与管理中,吸收他们成为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监督机构的成员等,成为乡村多元治理的重要力量。同时,着力培育“在地”乡贤,如“乡贤工作室”,吸纳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等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如白马社区利用道德讲堂这个平台发挥乡贤作用,针对村民思想近态适时举办一些宣传,讲礼仪、讲经典、讲历史故事、讲时事政治等,这些“在地”的新乡贤有效地调解邻里纠纷,敦化乡风民俗,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并促进问题尽快解决,起着下情上达、监督治理的作用。 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深入挖掘和恢复本乡村的古代乡贤人物及事迹,通过宣讲、墙画、宣传片等方式进行宣传,用古代传统乡贤文化涵养乡民;二是修复或者是新建乡贤祠,乡贤通过个人的奋斗,功成名就后回馈故里,用自己的言、行、德影响家乡,让乡人产生一种共同的认同感和荣耀感,因此可以开展“学乡贤、做乡贤”等活动,弘扬新乡贤精神,树立榜样力量,让当代乡贤文化教化、陶冶、影响乡人;三是可以通过开展家谱家风家训的征集,营造乡风乡俗氛围,重视道德教化的培养。 2.4 增强产业支撑作用 产业兴旺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且是乡村振兴的突破点。政府要通过顶层设计,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维功能,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增强产业支撑,吸收更多文化水平高的城市人口去农村创新创业,让各类人才和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流向农村。例如以养殖业为龙头,带动种植业发展。例如文峰村一家族企业养5000头生猪,建成了一个处理生猪粪便的大型沼气工程,年产18万立方米沼气用于庄园锅炉燃气、供热、发电等,沼液、沼渣可用作200亩果园和其他药材的有机肥,从而实现种养结合,减少环境污染,走一条生态环保的农业发展之路。 2.5 构建“法治”的保障作用 “法治”是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乡村治理中还存在着法不全、普法难、用法难、执法难、监督难等问题,“遇事找关系、办事讲人情、信官不信法、信权不信法”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1)全面推进并完善基层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建立更加有效、充满活力的新型治理机制。加强政府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和协同合作,强化信息公开和村民参与,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 (2)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必修课”。农村普法要适合农民“口味”,使农民学法时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记得牢,形成亲法、信法、学法、用法的思想自觉。 (3)加强农村民俗、乡规民约对法治建设的推动作用,要让更多百姓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逐步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筑牢维护乡村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5)尽早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为民排忧解难、析法说理,建立不同层级的法律顾问微信群,推动村居法律顾问从面对面咨询解答到网上引导化解并重,从面上全覆盖向有效全覆盖提升。 (6)以依法保护农民利益。例如随着乡村振兴大幕开启,城市资源将源源不断流向农村,对于政府的公共资源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分配,有详细的规划,制定严格的标准按制度进行。对于社会资源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鼓励社会资本积极下乡。除了激励措施,还要有约束机制,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谨防各类主体打着乡村振兴的名义损害农民的利益,切实保护好农民的权益。 2.6 增强乡村文化的引领作用 鄉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随着城镇化的改造,很多乡村原本独有的历史印记、文化注脚正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乡村文化的这种发展趋势,已成为振兴乡村的短板。 (1)提高村民对农耕文化的自信,认识乡村生活的美好。让乡民认识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正是乡村在民族习俗、节庆礼仪、建筑等方面不同于城市的风格,才让乡村文化显得弥足珍贵。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内涵。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乡村是文明深植的树根,是精神家园。 (2)抓住文化内涵的牛鼻子,化文化优势为发展优势。对一些历史底蕴深厚的遗址、景点、民居建筑和文化产业等历史文化财富,进行精心的维护和打造;发展有乡土味道的手工产业和饮食产业;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依托乡村原有文化内涵培育乡村文旅产业新业态,合力唤醒乡村沉睡的本土文化资源。 (3)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定期召开红白理事会、民风评议会,将生活陋习摆上民风点评台,让村民评论监督,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和文明家庭创评,教育引导群众移风易俗。 提升引领能力实现乡村善治,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立足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让广大农民的利益得到充分满足。二要把民主法治作为乡村善治的核心内涵,要全面推进并完善基层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建立更加有效、充满活力的新型治理机制。三要加强政府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和协同合作,强化信息公开和村民参与,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四要减少政府对村委会的行政干预,发挥村委会的自治作用。 乡村治理以基层党组织为堡垒,以能人、乡贤带头,以龙头产业支撑,以法治为保障,以文化引领,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引领作用促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陈建东.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2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