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期大学生政治信仰迷失与重塑
范文

    李丹花

    [摘 要]国家发展需要政治信仰的引导,需要政治信仰来团结民众,使万众一心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强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政治信仰教育尤为重要,是保障其思想不开小差、对国家和社会贡献个人力量的思想内核。但目前一些社会不正之风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良影响,一些大学生身上出现了政治信仰迷失的现象,需要及早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重塑政治信仰,重返正确的人生轨道。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信仰;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政治信仰是基于政治理性层次上的一种政治安慰,是个体心理上的特定政治形态表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寻求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基础。政治信仰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尤其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可以在人们精神世界营造出一个稳定有序的政治秩序,不断吸纳新生力量,同时也起到稳固政治格局的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具有强劲的战斗力和青春活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建立与塑造,有助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安定团结。

    1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信仰决定行为,政治信仰决定了一个人的政治行为。政治信仰通常是由国情和社会环境决定的。它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比如解放后,我国仍然保留了人民政治信仰开放的原则,但由于社会主体是社会主义社会,因此社会主义政治信仰成为社会主要信仰。尽管其中也走过弯路,出现过政治信仰的动摇,但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规律来看,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始终是我国社会的主要政治信仰。作为国家和民族希望的大学生群体,尚未真正踏足社会,其政治信仰的培育与养成,关系到职业生涯道路的前进方向,也关系到参与社会竞争后能否正常发挥职业技能,走在思想政治的康庄大道上。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信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信仰来武装自己,培育自己,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真正的中坚力量。当然,大学生具有政治信仰的自由。大学政治信仰教育并不是强制所有大学生都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而是通过向大学生传递我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站在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上来看待社会主义信仰,通过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来检验社会主义信仰,从自身需要与热爱的角度来确立政治信仰。但并不表示可以选择消极的、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仰。政治信仰的选择要与个体所处的国情、社会人文等因素相统一,才能使之发挥精神指引的作用。

    2 大学生政治信仰迷失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快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空前提升,但同时也滋生了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特别是一些公务员、党员身上出现的违法乱纪行为,严重动摇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政治信仰,甚至开始怀疑自身信仰,令大学生陷入了政治信仰迷失的困境。

    首先,“人”的异化导致价值追求走上歧路。很多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思想动机并不单纯,受到一些公务员不正之风的影响,认为只有“当官”才能“发财”,而当了官就可以为所欲为。还有一些大学生过度追求物质生活,认为有了钱就可以拥有一切,于是出现了“傍大款”“啃老族”等金钱崇拜的盲目行为。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挫折而不能正确对待,进而开始追求鬼神庇佑,追求封建迷信,甚至不惜加入邪教组织。正是这些错误思想,让很多大学生走上了歧路。

    其次,意志动摇导致政治追求产生困惑。大学生往往存在意志品质薄弱、经不起考验的问题。受西方文化中“反马”“反社”思潮的影响,盲目崇拜西方国家鼓吹的“人权”与“社会公正”等思想,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抨击我国社会主义的枪口,甚至出现崇洋媚外、贬损中华文明的行为;一些大学生受社会转型期他国失败经验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了困惑,导致出现社会主义政治信仰背离的现象;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于公有制经济体制、特别是一些改革进程较慢的国有企业产生了不良印象,导致对当前我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经济体制产生了怀疑,甚至厌世、不想工作的思想。

    第三,社会责任感缺失导致理想追求走向迷惘。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使大学生容易出现职业生涯规划不清、职业角色不明的问题,一些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学习失去方向、自我技能提升也找不到方向,甚至出现厌学、厌世的情绪,最终导致丧失理想追求,走上歧路。

    可以看出,大学生政治信仰迷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社会步入多元化发展时期,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产生与一元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之间发生了激烈碰撞;而另一方面迅速腾飞的经济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但也同时导致一些人出现了价值观偏离或价值观判断出现了自相矛盾,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政治信仰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3 大学生政治信仰重塑教育

    对于大学生群体当前出现的政治信仰迷失问题,无论是价值追求层面、政治追求层面还是理想追求层面,重塑教育都是必然要进行的。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古人通过泄洪的方式治理洪水,往往比“堵塞”更见奇效。大学生政治信仰的重塑也需要运用治洪之法,从心理诉求与情感诉求的角度出发,从价值观引导、职业观树立和马克思主义理想指导入手,引导大学生重新塑造自己的政治信仰,使其自己成为自己的“信仰彼岸”。

    首先要通过正确的“三观”引导,从生活与社会实践出发,通过“摆事实、讲案例、听感受”三管齐下,让大学生重新回到正确的价值追求之路上。一是通过现实当中治贪典型事件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让大学生彻底认识到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本质,重新树立当官为民做主的思想觉悟;二是通过列举生活中一些拜金主义者的悲惨案例,让大学生认识到不劳而获的可耻,认识到幸福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三是通过讲座交流使大学生认识到封建迷信与伪科学的弊端,使大学生能够主动远离封建迷信。

    其次,引导与治理双管齐下重塑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一方面在加强与发达国家经济贸易往来的同时,对其一并传入的文化思潮应采取批判性接纳的态度,对于不良思想的种子要坚决封杀在萌芽中,保障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能够健全、夯实自身的政治信仰。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中出现的崇洋媚外行为,以及对当前我国公有制经济体制的怀疑,采取“用事实说话”的方式,通过列举现实实例,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政治信仰。

    第三,加强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是从学校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责任感的前提是引导其对个人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即认清自己,才能进行职业角色定位,并引导其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迈出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第一步。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大学生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也关系到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与修正问题。尤其在信息時代,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也越来越多,政治信仰不坚定很容易走上歪路,甚至违法犯罪、自毁前程。政治信仰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了解社会中的正能量,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去应对即将到来的社会竞争,使大学生不仅具有专业技能更具有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成为一个全方位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天华,周歆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

    [2] 阮俊华,裴冠雄,潘蕾.大学生信仰教育模式反思与优化路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2).

    [3] 赵华伟.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5: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