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玉米苗期割尖对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范文

    尚文艳 许志兴 朱佳奇

    摘 要:试验共设5个处理,探讨了玉米在苗期5种割尖处理的增产效果。5~6叶割尖的2个处理产量分别为875.5kg/667m2与891.3kg/667m2,比对照分别增产17.1%、19.2%,均比对照增产显著;4叶割尖处理的产量为761.1kg/667m2,仅比对照增产1.8%,未达到显著水平;7叶割尖处理的产量为702kg/667m2,比对照减产6.5%。因此,在承德县区,玉米种植时,以5~6叶割尖为宜,既能降低株高、穗位高,提高抗性,又能增加籽粒产量。

    关键词:玉米;苗期;割尖;苗龄;植株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415005

    河北省承德市70%的耕地种植玉米,为充分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除选用优良品种以外,增加种植密度是关键[1],而提高种植密度,会造成玉米群体偏大,出现倒伏风险[2]。若通过一定的措施控制玉米株高及穗位的高度,就能减少倒伏风险。1976年Hicks在美国《作物与土壤》杂志上发表的早期割苗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3]一文中,报道了割苗能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减少倒伏,提高籽粒产量。但任其云在1979年进行夏玉米苗期剪叶试验研究[4],所得结果与Hicks报道的玉米苗期割苗(剪叶)可提高籽粒产量结果相反,为了进一步验证玉米割苗是否增产,加强玉米种植技术创新,在2018年特進行玉米苗期割尖试验,以期为承德市玉米种植提供栽培新措施。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河北旅游职业学院试验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有水浇条件。每667m2施有机肥2000kg、磷酸二铵25kg、硫酸钾15kg、尿素30kg、硫酸锌1.5kg、土壤改良剂1kg。

    1.2 供试品种及试验方案

    试验品种为承德裕丰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裕丰288”春播玉米种子。桉割尖叶龄设置5个处理方案,常规播种,处理1不割苗,作对照;处理2、3、4、5出苗后,分别从4叶龄苗、5叶龄苗、6叶龄苗及7叶龄苗期,保留茎根部2片叶,从2片叶以上全部割掉。

    1.3 试验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宽3.6m,长12m,小区面积43.2m2。6行区,按行距60cm,株距25cm,每小区种植240株,种植密度4440株/667m2。

    1.4 试验管理

    试验于5月3日播种,出苗后按处理要求,处理2、3、4、5从5月24日、5月27日、5月30日、6月3日,依次从4叶龄苗、5叶龄苗、6叶龄苗、7叶龄苗,分别从茎根部2片叶以上全部割掉。9月10日收获。其他田间管理同大田。

    1.5 调查记载与测产

    在生育期间,随时调查记载各相关性状,在9月10日,及时取样与收获。首先从每小区中间2行随机选取有代表性植株20株做为样本,掰取果穗,除净苞叶,鲜穗称重,脱粒,并称鲜籽粒重量,计算鲜穗出籽率,测定鲜穗籽粒的含水量。含水量采用JCSR型粮食水分测定仪检测,重复3次,求其平均。按小区收获,称取小区鲜穗重量,计算鲜籽粒产量,折合出14%标准含水量的实际籽粒产量。

    计算公式如下:

    鲜穗出籽率(%)=20穗果穗籽粒重量÷20穗果穗鲜重×100%

    鲜籽粒产量(kg/667m2)=小区鲜穗重×鲜穗出籽率(%)÷小区面积(m2)×667m2

    实际籽粒产量(kg/667m2)=鲜籽粒产量(kg/667m2)×\[1-籽粒实测含水率(%)\]÷(1-14%)

    1.6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2003进行数据整理,用SPSS19.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割尖处理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

    从表1看出,4~7叶割尖的处理,株高与穗位高度均不同程度降低,株高比对照分别降低2.7%、3.3%、4.5%、7.2%;穗位高度比对照分别降低1.9%、4.1%、5.3%、8.0%。由此可见,玉米苗期割尖处理降低了玉米的株高和穗位高度。

    2.2 不同割尖处理对玉米抗性的影响

    从表2看出,5个处理均未发生茎腐病与穗腐病;5个处理的大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的发病株率相近,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但5个处理的玉米螟与倒伏株率存在较大差异,4~7叶割苗处理的玉米螟、倒伏株率均低于对照,同时对照与4叶割尖处理的玉米螟株率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5~7叶割尖的处理;对照与4叶割尖处理的倒伏株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7割尖的处理。说明玉米苗期5~6叶割尖,能提高玉米抗性。

    2.3 不同割尖处理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

    从表3看出,5个处理的鲜穗出籽率与籽粒含水率,处理间均未达显著水平。但5个处理的实际籽粒产量,存在较大差异,4叶割尖处理的产量比对照仅增产1.8%,产量差异不显著;5~6叶割尖的2个处理比对照分别增产17.1%、19.2%,显著高于对照;7叶割尖处理的产量比对照减产6.1%,极显著低于对照,同时,7叶割尖处理均显著低于4~6叶割尖处理的产量。因此,玉米苗期割尖在5~6叶苗龄期较适宜。

    3 讨论

    通过对玉米“裕丰288”不同苗龄期割尖对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试验探讨,结果表明,4~7叶割尖的处理,株高比对照分别降低2.7%、3.3%、4.5%、7.2%;穗位高度比对照分别降低1.9%、4.1%、5.3%、8.0%。5个处理的大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的发病株率相近,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但4~7叶割尖处理的玉米螟、倒伏株率均低于对照,同时,对照与4叶割尖的处理的玉米螟株率差异不显著,但5~7叶割尖的处理均显著低于对照与4叶的处理;对照与4叶割尖处理的倒伏株率差异不显著,但7叶割尖处理显著低于对照与4叶的处理。说明玉米割苗处理能够降低玉米的株高和穗位高,5~6叶割尖,能提高玉米抗性。

    玉米苗期割尖直接影响籽粒产量,5~6叶割尖的2个处理产量分别为875.5kg/667m2与891.3kg/667m2,比对照分别增产17.1%、19.2%,均比对照增产显著;4叶割尖处理的产量为761.1kg/667m2,仅比对照增产1.8%,未达到显著水平;7叶割尖处理的产量为702kg/667m2,比对照减产6.5%。说明5~6叶割尖,玉米籽粒产量最高。

    因此,在承德县区,玉米种植时,以5~6叶割尖为宜,既能降低株高和穗位高,提高抗性,又能增加籽粒产量。

    参考文献

    [1] 赵久然,王荣焕.美国玉米持续增产的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玉米科学,2009,17(5):156-159.

    [2] 马延华,王庆祥.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2012(2):10-14.

    [3] Hicks,D.R,Crookston R.K. Defoliation boosts corn yield[J],Cropsand Soils,1976(3):29

    [4] 任其云.玉米苗期剪叶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1980(4):9.

    作者简介:尚文艳(1964-),女,河北围场人,研究方向:农作物栽培与推广。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22: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