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现状简要论述 |
范文 | 牛雨陈 聂志平 [摘要]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是关系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只有加强农村农户人才建设,才能提高农村发展水平。而与农户科技人才最密切相关的是各类农业高校培养的农科人才,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来研究目前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的现状,研究发现农科推广内容与农户实际需要存在误差,以农户被动接受为主等。经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农科人才培养的资源不足以及农户素质低下等是导致此结果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农科人才;农户科技需求;对接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额的70%以上。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就必須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科技农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农业政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在已经进入科技时代,“高产”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而要转向“高质、高效”。如此就需要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以农业科技武装农民,以科技带动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这些都与高校农科人才有着密切联系。当前我国大约拥有70所农业类大学,科研实力雄厚,理论功底扎实,完全能够为农户科技需求提供帮助,但是众多农科类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错位,学生就业率低,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不符,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农户自身的特征,耕地面积等造成农户科技需求低,论文就这些情况来分析二者对接现状,并试分析其主要成因。 1? ? 文献综述 最早对农户科技需求行为进行研究的时间可追踪到20世纪中期Griliches的原创性工作。他在对美国杂交玉米做研究的同时又考察了不同传递模式下,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时间规律。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1.1? ? 农户科技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 1.1.1? ? 农户自身及家庭特征的原因。(刘兴兵,2016)对湖北恩施进行调研,认为影响农户科技需求的首先是认知,农户对科技认知度较高时,科技需求才会高。同时年龄、性别也会对认知产生影响,男性农户的科技需求强与女性。(雷宁志,1994)农户整体素质低,对新技术接受和消化能力差,科技需求低。(刘明等,2013)通过对重庆1000多户家庭的实地调查,发现经济条件好的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低,活跃的经济为农户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农户科技需求低。但(刘兴兵,2016)调查发现经济收入与农户科技需求是正相关。(张正河,2010)认为经济条件兼顾以上两者的情况,即经济条件与农户科技需求之间有正影响,又有负影响。有学者认为,农户是“经济人”,以追求利润为主,他们会考虑使用新科技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从而来决定是否采用,这些都在影响着农户科技需求的程度。 1.1.2? ? 耕地面积对农户科技需求的影响。(张改清,2002)研究发现,我国耕地面积小,农户多分散,每个人的耕地面积更少,农户之间没有组织机构,农户获取技术信息成本高,导致农户科技需求低。(李世平、南灵,2000)、(吴敬学,2008)认为农户生产规模有限,农户应用新技术后的效果不明显,挫伤农户科技需求的积极性。(刘兴兵,2016)对湖北农户进行调查发现,耕地面积较大的农户,其农户科技需求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耕地面积大,生产要素多投入,出现的问题多,就有寻求科技帮助的愿望。 1.2? ? 农户科技需求的渠道 (张忠,2012)认为大众传媒,如电视、广播、电话、互联网为代表,虽然农户经常接触电视和广播,但这些大众传媒多数根据政府宣传部门的指示宣传他们所认为的对农户有用的农业信息及技术,而忽略现实中农户的真正需求。(彭光芒,2002)调查发现,农户科技传播多以经验通过口语传播,传播效果差,现代媒介进入农户之中比较困难。(盛晏,2006)在九十年代,每个村的农业推广站和亲朋好友是农户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陆文龙等,2011)在对天津地区农户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获取科技信息的来源主要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广播,但农户最喜欢的科技传播渠道是农技推广人员和专家讲座。总的来看,农户获取信息主要通过人际关系,很少通过现代媒介获取。 1.3? ? 农户科技需求的主要内容 (张忠,2012)通过对山东地区农户调查发现,农户对“农产品销售信息”感兴趣。(黄睿、张朝华,2011)对广东省部分地区进行调查,发现农户最关心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信息,其中,农作物病虫防护和优良品种信息是农户最密切关注的。(彭景东,2009)对防城港城市农户调查发现农户信息需求呈多样性,不仅需要价格信息,也需要政策,生产,劳动力转移等信息。(李龙等,2013)对江南部分地区调研发现,大多数农户对科技比较认可,但有效需求不足,在生产科技中,农户对种植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农药效果等科技需求意愿稍高。对生活科技中的基础护理、食物营养等需求偏高。(李波等,2010)对贫困山区调查对比发现,农户对种植养殖信息需求高,作物新品种排在第二。研究表明,农户对科技需求的内容受地区、种植种类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文化水平的不同也导致不同的科技需求内容。 2? ? 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的理论基础 2.1? ? 人才培养理论 2.1.1?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简单来讲,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它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原理,也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从认知层面看,中国共产党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提高了教育政策水平。从实践角度来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许多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法和形式,帮助农科人员在社会劳动实践中了解农户实际情况有很大帮助。对于培养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素质的劳动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1.2? ? 情境构建学习理论。情景学习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让·莱夫在九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该理论认为学习不光是一个特殊性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实践参与过程。简单来讲,情境学习主要指在应用领域、和实践方面去学习。通俗说,就是你要学习什么东西,你就去这个东西的实际运用里去学习这些东西。因为我们不能把学习的简单性看作抽象东西,它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 2.2? ? 科技需求理论 2.2.1? ? 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由著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它主要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正常情况下,只有满足低需求,才会考虑高一级的需求。所以在不同条件下,需求不同。对农户而言,不同情况下的科技需求也是不一样的。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受各种因素影响,同样,农户科技需求也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户的经济条件和文化素质越高,他的需求就大,从而会去追求在农业方面的知识,否则吃穿都解决不了,何谈科技需求。 2.2.2? ? 农业踏板理论。根据农户对新技术的采纳时间的先后顺序不妨将农户分为三种:率先利用技术者、跟进使用技术者和被动使用技术者。随着农户对新技术的使用和相互传播,新技术就能被广泛周知并应用,最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这一过程具体可分为:农业供给提高,导致农产品价格降低,消费者从中获利,在高利润的吸引下,旁观者也会使用新技术,新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农产品价格降低。这又引导农户去寻找新技术,在利润的引诱下,这一过程不断循环。这种现象被称为“农业踏板”,之所以称它为“农业踏板”,是因为农户为了不面临市场淘汰,就需要跟上时代脚步,更新技术。 3? ? 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现状 3.1? ? 对接过程中,理论与实际无法相结合 目前农科人才培养的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与农户的实际需求不符。大多数农科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都以讲解课本为主,考核内容也是单纯书本知识,缺乏实践,根本不了解当前农户的真正科技需求。由于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类专业存在偏见,并不是真正喜欢农业专业,同时部分学生是调剂到农业专业的,这些都让农科类学生没有兴趣主动进行实践。这些情况表明农科人才培养脱离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原则。由于很多的农技推广都是上级政府分配的指標,农科人员只能当作任务去完成,缺乏主动了解要对接农户村庄的情况,在对接过程中可能只是把以前书本上的案例对照目前存在的问题讲解一遍。所以在对接过程中,农技推广员只能照本宣科,缺乏实际经验。 3.2? ? 对接内容以农户被动接受为主 一般来说,农科人才向农户提供科技是由政府各级农业部门,根据科研计划向农户主动提供的公共物品,并没有实地调查所要接受对象的实际需求,只是单方面觉得自己提供的科技是对农户有用的。也没有考虑到,对同一科技知识,不同特征的农户,种植种类不同的农户接收的效果可能不同,同时,科技的推广都是上级给下级的任务,具有命令式特点,农户只能被动接受。另一方面,农户受各种因素限制,他们无法完全了解目前市场上的农业信息,即信息的不完备性和不对称性,让农户无法判断自己真正的农业需求。对于少数文化程度稍高的农户来说,即使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但面对高校农科人员,也可能存在惧怕所谓“权威”,忽略实际需求,而盲目听从农科人员的信息。这样就存在部分农户有效需求不足,既失去了科技对接效果,也浪费了资源。 3.3? ? 对接形式单一 从目前对接情况来看,主要的对接方式是农科高校教师到村庄进行技术讲解培训,辅之少量的专家讲座。在多数学者的调研结果中发现,大部分的村庄都没有正式的推广站,只是在一段“农技服务宣传热”内,或者有相关政策出台时,政府委托地方农业高校到部分村庄进行农户集中讲解,短时间内进行问题解疑。就目前来看,形式单一化无法满足农户科技需求,政府应联合高校推出多元化对接方式,比如通过在农户中间选出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农科类高校进行一段时间的系统化学习,在农科院校里设置每个村的对接小组,等等。这些都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户科技需求。 4? ? 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归因研究 4.1? ? 人才培养的有效资源缺乏 高等院校大都以课堂教学为主,很少有专业化的实践场地,基础设施跟不上,资源投入不足,有些场地形同虚设。由于政府科研经费投入不够,高校无法组织农科类人才到农村进行实践学习,导致实践和理论无法结合。另一方面,培养实用性农科人才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但目前很多高校缺乏专业型农业类教师,很多教师都只懂理论,并没有进行长时间调研与实践,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同时现在的高校评价体系侧重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只能忙于学术,缺少实践方面的提高。由于学历问题,一些懂农业实践的人才无法进入高校,导致学生只有理论,并不了解现实中农户存在的问题。最终,农科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适用农户需求。 4.2? ? 农户自身素质低下 由于农户思想觉悟不高,比较注重简单、获利快的生产型、实用性技术,对具有开发性、比较复杂的技术接受程度普遍低,同时对农技知识不了解,大部分农户只是依靠经验进行种植。有的农户盲目采用新的种植技术,不了解农业技术的双重风险,没有能力承担风险带来的后果,导致种植效果不理想,代价大,最终放弃对新技术的追求。部分农户可能会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来获取知识,但在信息决策阶段,农户会根据其他农户的科技效果反馈来决定是否采用,通常在别人采用新技术时,采取观望态度。一种新技术带来一定效果时,农户之间会相互分享。从“农业踏板”的反向来看,在采用新技术效果不好时,这种结果反馈给其他农户,最终造成其他农户对新技术不感兴趣,依旧留恋传统耕作方式。总之,农户自身的素质较低,各方面条件不达标,都在制约着农户采取新技术的意愿。 4.3? ? 高校农业推广受政府影响 在农产品消费和农业科技需求不断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高校的农业科研、技术手段创新和推广体系受政府各方牵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无法满足农户科技需求。主要是因为,农户需求目的与政府提供技术的目的不同,导致供求双方存在误差,效果不理想。各地方农业高校,农业推广组织作为政府与农户之间沟通的桥梁,承担着政府的部分任务,同时隶属政府的某一下属部门。他们的科研、推广经费都依赖政府,在课题选定,技术推广方面,都受政府政策影响,只能由政府主导,使那些真正能为农户带来收益的实用性技术难以满足农户需求。农科高校研究出来的成果替代性差导致农户对“高大上”的技术不感兴趣。 [参考文献] [1] 刘明,王燕飞.农户行为特征与农业科技需求——基于对重庆市农户的调查[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28(10):100-106. [2] 张忠.农户科技需求视域下的科技供给实证分析与模式选择——以山东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2(10):6-8. [3] 李龙,毛朝晖.农户生产与生活科技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实证[J].求索,2013(11):28-30. [4] 石绍宾,邵文珑.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特征及农户支付意愿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16):83-86. [5] 李波,张俊飚,张亚杰.贫困农户农业科技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05):127-132. [6] 刘小蓓,陈世清,林轩东.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8):4987-4989. [7] 李争鸣,高启杰.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农业推广的调研[J].科技管理研究,2012(18):107-110. [8] 詹群,刘晓光,董维春.国内高校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模式优化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5(2):23-2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