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建立“三位一体、三生改善、三产融合”的山地特色村镇 |
范文 | 陈佳湘 王艳 王廷勇 [摘 要]集“三位一体、三生改善、三产融合”的山地特色村镇是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之一。我国山区地势崎岖,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农业、文化、旅游等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和组合这些资源进行发展。研究山地特色村镇的发展现状、特点、建设问题和新农村的发展前景,分析限制山地特色村镇的发展因素,并从规划原则、形象塑造、发展理念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建议。通过因地制宜、提升管理效应、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贯彻创新驱动战略等方面推进新农村发展,力图为我国山地特色村镇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三位一体;三生改善;三产融合;山地特色村镇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央及有关部委支持特色小镇发展,国家近年来也出台了相关政策。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并于当年10月评定出第一批共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在此背景下,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促进新农村建设,我国山地特色小镇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陆续发展。 1 “三位一体、三生改善、三产融合”山地特色村镇的含义 1.1 山地特色村镇 “山地特色村镇”是指在山区将农业、文化、旅游、生产、生活、生态、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这里所说的“特色村镇”既不是指镇也不是指区,而是指依靠山区自然条件和地域特色,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特色小镇的合理外延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二是文化底蕴深厚;三是特色小镇的日常管理与服务应当充分尊重各投资主体应享受的基本权利;四是身份与价值的高度认同。特色小镇应是一个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万平方公里以内,聚集人口1万至3万,且不受原有行政区划局限的“小”地方。“特”主要是产业、历史、环境等诸多因素融合而成的独特之处,这使特色小镇本身具有某种文化特质,呈现出某种价值追求,从而成为某种产业集中、相应就业者云集的“特色”工作生活区域。总体来说,“山地特色村镇”是指合理分配山地土地功能,充分考虑游客的审美习惯,巧妙营造内部景观,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视农业产品的整体品质,结合区域特色,另结合现代农业园林的设计手法打造舒适、健康、宜人、高品质的山地旅游区。 1.2 “三位一体”的含义 “三位一体”是指集农业、文化、旅游为一体。“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主要立足于山地各种资源条件、减少人为的开发和建设、还原山地本来面貌,加强山地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山地旅游产品的多角度开发,加强环保制度和文化的建设,兼品尝农产品、观光、休闲、健身、娱乐、教育为一体的一种现代旅游形式。农业、旅游、文化三种业态的融合其本质是以山地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形态各异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多样化的动植物景观、复杂多变的山地气候、典型的山地垂直分带景观等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为主要的旅游资源,坚持生态优先,多元融合发展,再结合居民区的社会文化习俗和地域或民族风情建设休闲、观光的文化圣地。比如水城县近年来扎实推进山地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充分发挥立体型气候资源优势,立足山地特色,以组织化、规范化、市场化为主要路径和方向,坚持以“三变”理论为指导,扎实推进山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1.3 “三生改善”的含义 “三生改善”是指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这种发展方式是在遵循山地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将山地村镇的生产以及生产活动朝绿色、集约、节约型的方向发展,推动特色村镇产、城、人、文、景多位一体的发展,做到宜居宜业、宜游宜乐。三生改善的运行是所有生产活动在坚持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营造一个健康、舒适、安全、美观、文明的生态园区。结合山地优势打造休闲风格,如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的综合开发。比如在西部山区可选择通风通光条件好、离水源较近的林地修建鸡舍,在林内设置防护围栏,养殖生态鸡,形成以林下养殖为主的立体经营模式,促使单一林业转向复合林业,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使农民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收益,避免林木收益慢的问题。 1.4 “三产融合”的含义 “三产融合”是指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和要素集聚、技术渗透及体制创新等方式,实现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的跨界集约配置,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农资生产销售和休闲旅游等服务业的有机整合,借此推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 2 我国山地特色村镇的发展现状和特征 2.1 我国山地特色村镇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国土面积的2/3,包括有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高原,并且极高山、高山和高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丘陵、低山和中山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区。一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对山地特色村镇的研究相对较晚,缺乏系统性,研究面相对较窄;另一方面,相对于平原地区而言,我国山地村镇的规划起步晚,发展也比较缓慢。地形地貌的限制虽然导致山区村镇规模往往不大,人口数量少,但是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山貌奇型特异、特色鲜明、可利用和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已加大对山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整顿的力度,促使山地旅游资源开发逐步迈上科学、和谐发展的轨道,其特有的价值和经济效益得到初步体现。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抑感和匆忙感。闲暇之余,蓝色的天空、蜿蜒的乡间小路、郁郁葱葱的山林等悠闲的美景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向往,这些地方能够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从而摆脱日常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回归乡村、回归自然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也将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近些年,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对山地旅游环境的研究慢慢走向成熟,并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山地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受到了高度重视,这说明我国山地旅游环境不仅在旅游研究方面,而且在山地研究方面的地位也逐步提升。山地特色村镇的兴起吸引了很多工薪阶层到乡村度假、养生养老,并且达到了人们休闲娱乐、放松压力、调整生活节奏的目的。由于山区自身环境脆弱,开发受限条件较多,因此,真正建立“三位一体、三生改善、三产融合”的特色村镇仍处于不断努力阶段中。 2.2 我国山地特色村镇的特征 2.2.1 立足原始风貌,融合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我国山地特色村镇是立足于原始风貌,融合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综合体。现代工业对山地地区的环境影响较少是打造山地特色村镇的最佳条件,充分利用山区的资源环境优势,形成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和”、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都是山地特色村镇的特征。其具有多元功能,生态环境优越,除了发展观光、游览、垂钓、狩猎等娱乐之外,还可以进行避暑、疗养、保健等修身养性旅游。其开发功能是休闲、旅游、观光。它从礼仪、风俗、服饰、语言、家谱、民族特色等方面打造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山地特色村镇。 2.2.2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特色村镇具有资源组合优势突出、旅游环境客量与承载力大、密集度大的特点。而山地特色村镇的建设更加强调以环境为依托,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其规划必须从整体性出发,兼顾经济性、创新性、科学性、生态性、地方性、时代性、超前性和灵活性,充分利用山区的地势、地貌以及周边的环境条件,注重营造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意境。不得不说,山地特色村镇既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又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延续。 2.2.3 乡土文化气息浓厚 中国乡村具有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区域资源优势突出,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旅游项目,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地区开展教育基地的好地方。比如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完好保存着14座建于元、明、清各代的古石桥,60%以上的居民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这不仅是一个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水乡古镇,其生态环境好、村容村貌好、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示范性强,还是游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场所。 3 建立“三位一体、三生改善、三产融合”山地特色村镇所面临的挑战 3.1 乡村发展基础弱,内生动力不足 受到区位因素、通行条件、教育和农村市场发育情况等的限制,山区经济落后,缺乏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基础和设施资源基础,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土地资源的局促性导致资源不能有效地集中利用,农业走出去任重而道远。区域变化大,有三里不同天之说,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资源依赖性,综合服务发展弱。我國西部地形崎岖、地势险要、土地破碎、地质灾害多发,加上山区农民居住得非常分散,产业的发展很难形成规模。比如云南已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贵州68.4%的建制村也已经通了公路,但是由于山区地势崎岖不平,坡度较大,乡村公路的路面并不宽阔,通行能力较差,如遇上下雨天气,乡村公路的通行能力更差;又由于农村距离市场较远,运费很高,加上农产品的销售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而且很多农产品的保质期较短,比如时鲜蔬菜,因此,每到农产品的收获季节,山区农村的交通条件并不能有效地将农产品及时送达市场。 3.2 管理涣散,缺乏合作 基层管理出现各自为战、景区政企不分、单位管理涣散且缺乏责任和竞争意识。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秘书长于法稳在“三位一体建设美丽乡村”一文中指出:我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管理机构和支撑机构谋划方面,有一个地方是城建为主,有的地方是农委负责,有的地方是环保负责,还有的地方是县委宣传部负责,负责部门五花八门。还有一个共性就是不同的部门除了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这样一个主题之外,好多部门都在做自己的一个工程。尽管这些工程与美丽乡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建部门在做美丽村庄,环保部门在搞生态村,还有一些宣传部门在搞生态文明村等五花八门。同样的道理,我国在山地特色村镇的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部门之间工作联系性不强、管理较混乱的现象,这严重脱离了“三位一体、三生改善、三产融合”的山地特色村镇发展模式。 3.3 旅游业转型升级难,竞争力不强 山地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和历史性封闭因素的影响,交通滞后,土地分布零散,生产不发达,产业形式单一,人民生活贫困。加之,随着新生代劳动力的大量外出,更加重本已贫困的山地农村地区在发展上又面临 “生产后继无人,知识技术匮乏,社会养老及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凸显”的局面。因此,我国山区的旅游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受环境、人才、机制三大因素影响,给山区经济发展带来了难题。比如近些年出现了“空心村”,有地无人耕的现象已不足为奇,加上市场信息、金融服务不健全等现象给村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性,这既不利于山区产业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和以创新发展模式保持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更加不利于农业、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 3.4 山地特色村镇资金投入大,建设成本高 山地很难进入,山地特色村镇建设项目涉及面广,内容多。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开展乡村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政府想方设法加大对乡村旅游资金的投入,但受到山区交通便利程度低、道路建设质量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设备粗放等影响,政府投入的资金明显不足,使得交通、食宿、卫生等旅游环境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 3.5 生态环境保护难,乡村环境卫生差 近些年,随着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断出现乡村生活垃圾、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污染等环境问题。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污水量随人口和乡镇企业的增加而增加,在乡镇企业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村民不合理的生活与生产的影响下,山区大多数地方被开挖山体、砍伐林木、筑坝蓄水、兴修水利,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自然生态带来了损害。尤其农户在农业生活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造成了水治理、水污染的问题;对土壤、地下水、农产品的品质造成了污染。除此之外,规模化养殖、住房乱搭乱建破坏环境影响了村容村貌,对催生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格局产生了不利影响。 3.6 特色不明显,同质化严重 产业兴、百业行。打造特色鲜明的“三位一体、三生改善、三产融合”山地特色村镇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和驱动力。但乡村产品形式单一,服务形势过于单调,使得旅游形式出现了不少雷同相似的情况。由于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特点和优势,照搬经验,因此乡村的发展模式容易同质化,缺乏创新点和特色,不能真正满足游客体验本地乡村安适自然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旅游的乐趣。以“农家乐”为例,许多经营者将农家乐的功能局限于餐饮服务,未能满足部分游客其他娱乐活动。另外,山地特色村镇建设只注重于利用乡村的部分资源来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体现出乡村全方面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方式过于单一,没有做好产业定位这一工作。 4 促进“三位一体、三生改善、三产融合”山地特色村镇发展的对策措施 4.1 统筹规划,分区兼容 每一个山地村镇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资源优势,在确定发展性质的同时,首先要对村镇气候条件、交通状况、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潜力、人居环境、用地现状及地形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根据资源的地域特点和地形限制等因素确定村镇的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突破交通和信息瓶颈。二是差异化引导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因地制宜”和“就近原则”适当分区兼容、就地取材、均等提质等方法做到节约建设、全域覆盖。三是采取“撤乡并镇”的方式提升乡镇的发展规模,开发产业多元服务功能,组织协调、土地、财政、金融、人才、项目支持、行政审批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对于山区多样化的开发方向要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发展规律提出分级分类的指导,整合当地农户养殖现有资源产品,向市场推送以股份制、合作养殖等形式发展规模化、规范化、生态化的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养殖模式,在良好的生态基底和多民族的文化区建设文化教育基地,但所有的规划既要坚持三位一体,又要兼顾三生改善。 4.2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工作的联动性和实效性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落实责任主体,在工作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而且要加强工作间的联系性、多创造交流机会,将“三位一体、三生改善、三产融合”的山地特色村镇的建设工作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从而提高工作的联动性和实效性。各级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和工农业发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破解“农业产业大而不优、工业发展快而不强、第三产业起而不活”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这一系统工程。加大对山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整顿的力度,迈上科学开发、和谐发展的轨道。形成党政合力、部门合力、上下合力、干群合力,从而提升工作的联动性和实效性。 4.3 以供给侧改革助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思维是推进山地特色村镇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其主要实现路径有:政府引导,规范管理;科学规划,力避盲目开发;塑造品牌,增強竞争力;挖掘内涵,突出特色;强化参与性,确保旅游者与乡村居民利益;培训人才,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环境保护,彰显生态性。西部地区范围广、地形复杂,靠大拆大建的方式来建设山地特色村镇是万万行不通的。建设山地特色村镇的应重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资源状况,施行合理的多样化开发模式。要想实现旅游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就必须转变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形态;加强旅游、农业、文化三者的联系性,加大乡村教育力度、引进技术人才;建立创新激励扶持制度,鼓励青壮年回乡创业,确立基本理念,逐渐丰富村镇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农家院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刻认识农家院落价值,深化乡村宅基地改革。要充分看到乡村生产价值、生态价值、生活价值。不能固守传统思想,应转变农业发展生产和销售方式。比如在贵州省石漠化严重的地区要依山就势地发展、优化乡镇旅游产业与传统农业融合的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调整农业结构和园区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改变传统农产品重生产轻加工的问题,通过在产业链环节纳入产品深加工环节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从而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特色格局,打造村镇品牌。改善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状况,严格遵循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发展规律。紧紧抓住旅游业是山地特色村镇发展的核心,大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探索山地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新路子。一是科学谋划,力推品种优质化;二是强化管理,狠抓生产规范化;三是培育主体,实现经营规模化;四是紧盯市场,力促营销品牌化。产业融合已经是旅游业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新的发展范式。 4.4 加大项目倾斜力度和吸引外商投资 政府给予政策倾斜、设置补助资金、吸引外商进乡投资是缓解山地特色村镇建设成本的关键。增加资本投入不仅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还是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帮扶合力的综合型系统工程。因此聚社会之能和借政府之力,着眼供给侧培育特色村镇的思路,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山地特色村镇建设的支持、提高政府对山地特色村镇建设的资金补助标准、拓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摆脱贷款难的“瓶颈”问题。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探索建立“省级宏观指导、县级自主实施”的管理模式,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进一步推进支农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权限下放,由各县依据已下资金和县级规划,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使用,为县级自主整合发展创造条件,进一步增强县级统筹使用支农资金的能力和资金使用监管的责任。实施开展电力迁改、织好地下电网、构建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全力打造绿水青山构筑生态画卷。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可在山区创造出 “梯田产业”和“梯田园区”,在建园的同时,还可以把平整场地得到的石头进行砂石加工,不仅达到节约了成本和创造收入的目的,而且缓解了征地矛盾,降低了拆迁成本,还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降低了环境的污染和土地资源消耗。 4.5 建立山地环境保护区,增强环保意识 建立三位一体、三生改善、三产融合的山地特色村镇必须协调处理好产业、生态、旅游、人才、制度、文化和治理体系几个问题。治理乡村环境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4 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显示,环境污染是导致我国 50% 以上的万人以上群体性事件的原因; 另据 CGSS“中国乡镇民主与 治理调查”调查数据统计显示,45. 5% 的村民认为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将近 60% 的村民认为政府应 将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放在第一重要位置。首先,遵循“环境保护的第一性”原则,建立回收机制和山地环境保护区,开展环境整治,加大山地特色村镇保护力度,贯彻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保护和发展,抓住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定位、优化发展环境、强化“绿色发展”的理念。其次,加快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各相关部门应积极呼吁农户、企业、厂商共同参与到保护山地特色村镇的工作中去,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将被动应对生态的影响转为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引导生产者养成讲卫生、爱干净的好习惯。最后,政府应起带头作用,通过开发再利用荒山、退耕还林、保护天然树林等措施提升乡镇旅游价值,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和重视顶层设计,加强对山地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传承。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优势,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引导要素集成与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严格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加强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营造生态优良、清洁舒适、特色鲜明的山地宜居村镇。对于特色民居、特色产业和民族特色浓郁的地区更要加强保护力度,从而为建立集农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的山地特色村镇创造有利条件。 4.6 彰显特色,关注产业发展 突出产业的特色是建立山地特色村镇的重点工作。要想真正实现三位一体、三产融合、三生改善,就必须强化产品质量、特色,满足消费者高端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求,明确产业定位和旅游功能,以社交、休闲、养生、商务功能突出配套服务的巨大附加值,塑造良好的旅游空间及营造丰富的旅游气氛。传承农村乡风文明,以文化振兴为灵魂,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培育好农村文化产业。尽可能地创造服务业内外部空间的灵活性,使其能更好地和各种业态相结合。在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突出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和品牌效应的原则促进产业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严格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走山地生态科技农业发展路径,积极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加大生态文明建设,采取村企联合、产业连片的发展方式,建立产业示范园区。在深度融合产业、历史、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将美丽乡镇、特色农业、农村新型产业、农村文化等同步发展,打造一条依托“特色乡镇”带动“特色经济”的绿色发展之路,使产业形态更加鲜明。努力打造立足当地种植、养殖、饮食、旅游、工艺品农业资源特色的产业,重点抓好活态传承,突出绿色发展。如山南把发展禽类养殖作为特色农牧业来发展,走绿色科学禽类养殖道路;举办扶贫开发蔬菜培训项目,教当地居民科学地进行蔬菜栽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等,进而提高当地居民种植水平,实现增加创收的目的;依据当地特色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边贸业、边境旅游、温泉休闲疗养、绿色食品加工业等等。 5 结语 山地特色村镇的开发,需要认真规划、循序渐进。“三位一体、三产融合、三生改善”的山地特色村镇是我国新常态下不多见且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投资新领域,是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动机,是转型升级的试验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和新空间。山依水而秀,水依山而灵,山地景区不仅有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色,还具有浓郁的人文特色,这可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发展空间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优化城镇体系结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山地特色村镇的兴起对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四化同步、区域均衡、生态文明、节能减排。因此集“三位一體、三产融合、三生改善”的山地特色村镇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本文主要对我国山区特色村镇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保护与发展问题抉择中提出刚性控制与弹性策略,对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为我国的乡村规划编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周虎.探索“五连模式”打造“股份农业”——水城县扎实推进山地特色现代农业产业[J].当代贵州,2016(47). [2] 王列珍.西部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策[J].科学种养,2013(06). [3] 李萌,柴多梅,白春明,王柟,张天柱.基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念的农业园区规划——以中牟国家农业公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6(24). [4] 李渤生.南迦巴瓦峰地区植被垂直带谱[J].山地研究,1984(03). [5] 郭彩玲.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03). [6] 张攀春.山地区域农业产业化的限制条件与实现路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7). [7] 付秀芸,杨通邦,赵伶俐.西部山地偏远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城镇化路径探析——以安顺市关岭县路支村为例[J].山西农经,2016(10). [8] 何红霞,陈彩.山地小城镇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J].小城镇建设,2004(10). [9] 廖军华,李盈盈.以供给侧改革助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J].世界农业,2016(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