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村镇旅游扶贫模式比较研究 |
范文 | 谢正发 [摘 要]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村镇在长期的旅游扶贫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旅游扶贫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运用协同视角对花垣县十八洞村的党政主导、保靖县黄金村的产业联动、永顺县司城村的景区带村等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协同主体、协同路径、协同成效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提出要进一步在协同、创新、可持续等方面下功夫,走内涵式、差异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启示。 [关键词]民族特色村镇;旅游扶贫;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旅游扶贫是一种典型的产业扶贫方式,旨在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以实现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作为一种助推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的重要手段,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早在1996年,国家旅游局与国家扶贫办相继召开旅游扶贫工作专题会议。此后,旅游扶贫逐渐引起各界关注。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与发展,研究内容涉及旅游扶贫理论、模式、效益、区域旅游扶贫实践、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其中,旅游扶贫模式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内容丰富。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认为旅游扶贫有政府主导、景区带动、农旅结合、农企互助、农民自主开发等模式,认为旅游扶贫有政企合作、项目推动、产业联动等模式,认为有农家乐、现代农业产业化、旅游景区依托等模式,认为有特色村寨模式,需要构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链接机制。总体而言,旅游扶贫模式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但对于乡村旅游扶贫协同的研究,特别是连片跨界贫困区的乡村旅游扶贫协同问题,学界的关注度还不够。 武陵山片区是国内典型的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重。同时,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该区域抓住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系列政策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推进乡村旅游扶贫,为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区域内众多的民族特色村镇,纷纷采取适宜的旅游扶贫模式,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村镇典型的旅游扶贫模式 武陵山片区各民族特色村镇旅游扶贫模式众多,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1 党政主导模式——花垣县十八洞村 十八洞村位于武陵山脉中段,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西南部,距吉茶高速高速出口5公里,距花垣县城34公里、吉首市38公里。该村是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近年来,十八洞村利用自然景观优势、特色民俗风情、苗族村寨建筑,积极打造乡村旅游胜地。2017年2月份宣布成功脱贫。2018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2128元。 该村旅游扶贫的主要做法是:一是配齐基层党组织力量。县委抽调5名党员组成扶贫工作队,同时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党组织关系转到该村党支部。二是扶贫工作队坚持抓旅游开发。制定了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规划》。三是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组建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出资306万元,占股51%;十八洞村出资294万,占股49%(其中村集体12%,村民37%)。根据该村耕地缺乏的实际,在城郊流转了土地1000亩飞地,打造猕猴桃基地,农旅结合。四是全员参与。发动有条件的农户开设农家乐,无劳动力、无经营理念的农户出租房屋收取房租。五是组织创意营销。联合电视台推行桃子采摘权和稻田鱼捕捉权转让,在全村225户农户中每家种植冬桃10棵、黄桃10棵、养殖稻田鱼300尾,以每株桃树按照每年418元的标准进行公开认购销售,对认购人发放十八洞村荣誉村民证书,免费参加十八洞各项活动等。 1.2 产业联动模式——保靖黄金村 产业联动旅游扶贫模式在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村镇中比较广泛,而保靖縣黄金村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代表。黄金村位于保靖县吕洞山镇东部,是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生活宁静的典型苗族村落。该村为保靖黄金茶的原产地,茶文化浓厚。 该村旅游扶贫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强化产业联动创新。打破行政区界线,成立了保靖县天成黄金茶产销合作社,共享扶贫资源,做到信息、市场、产业、项目协同。根据苗族圣山、吕洞秘境形象定位,让广大老百姓由第一产业转入第三产业,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二是精准帮扶脱贫。对黄金村精准识别的240户930人,在路径选择上实施干部结对、直接帮扶,创新机制、委托帮扶,落实政策、保障兜底的三种形式。三是管好村集体茶园,将高标准村集体茶园整体外包茶叶大户,一年租金3万元。利用省储蓄银行扶贫队出资45万建设标准化厂房,作为村集体资产。黄金村茶展示厅,在村部大院打造春茶交易一条街,与黄金茶展示厅一起打包交由村委会管理,公开竞标。为全村农户提供200万产业发展资金。 1.3 景区带村模式——永顺县司城村 司城村位于武陵山区腹地,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城东南部,距永顺县城19.5公里。2014年被授予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老司城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村485户,172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0户、368人。老司城景区将旅游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效结合,坚持景区与司城村为一体的发展思路,实施旅游带动战略。 其主要做法是:一是科学编制规划。邀请相关专家、相关单位进行新的旅游开发整体规划,为司城村整体进行旅游编制规划;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人才支持,加强旅游扶贫引导。二是夯实旅游配套基础。大力创建4A级景区,在景区建设、道路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三是打造产品品牌。组织农民成立各种合作社,大力发展生态及绿色产品。根据市场需求,由景区统一流转、规划、安排村民种植各种高附加值的农土特产品。最后由公司统一回收、注册、销售,最大限度保障村民的利益,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四是积极创建星级农家乐,安排村民就业400余人。五是实施贫困户就业培训全覆盖,大力开展政策性创业就业服务。 2 基于协同发展视角的典型旅游扶贫模式比较分析 上述三种典型的旅游扶贫模式,可以说都取得了较好的扶贫效果。但从协同发展视角来进行比较,其在协同主体、协同路径、协同成效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 2.1 协同主体比较 旅游扶贫的协同主体的不同直接决定了模式选择的不同。花垣县十八洞村的党政主导模式,主要依托党政资源的强势主导,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及本土居民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协同主体由基层党组织、外来企业、本土居民、荣誉村民等组成。保靖县黄金村产业联动型旅游扶贫模式,主要依托黄金茶产业的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协同主体由合作社、扶贫队、种植大户、贫困村民等组成。永顺司城村景区联村型旅游扶贫模式,主要利用老司城景区的打造和开发,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协同主体主要是老司城景区、合作社、农家乐和本土村民等组成。 2.2 协同路径比较 协同路径相同点都是坚持农旅融合,确定贫困户参与旅游发展的能力、明确贫困户参与的方式、保证贫困户参与旅游发展的持续获益。不同之处在于:花垣县十八洞村,利用全国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影响力,通过党建引领、统筹规划、农旅融合(组建公司)、全员参与、创意营销,大大地增强了旅游吸引力,逐渐成为全国各地党建旅游目的地。保靖县黄金村,充分利用黄金茶原产地的优势,强化茶叶+旅游产业联动创新,大力发展黄金茶产业,建立村集体茶园,鼓励种茶大户,建设黄金村茶展示厅,带动贫困村民种植、就业等。永顺县司城村,紧密依托老司城土司遗址景区4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注重基础设施、景观的整体打造和整体营销,发展特色种养殖,为缺乏自我脱贫条件或能力的人创造就业的条件和机会。 2.3 协同效益比较 上述三种旅游扶贫模式都产生了良好的扶贫效果,但从协同发展视角来看,其协同效益却略有差异。花垣县十八洞村的党政主导型模式,从接受程度来看,由于是党政强力推动,全员参与,都能够接受程度高,参与覆盖面大,协同获益高,公平性强。保靖县黄金村的产业联动型旅游扶贫模式,从接受程度来看,由于是产业带动,参与度弱一点,很多贫困村民只能参与务工,协同程度因贫困户参与能力的差异而不同,不能全覆盖。永顺县司城村景区联村旅游扶贫模式,通过景区联动乡村,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及本土居民的积极性,贫困农户参与景区服务工作、发展土特产品获得收益,各方之间的协同程度是最低的,容易受到景区发展、淡旺季、突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的制约。 3 结论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属于跨省连片贫困地区,民族特色村镇的旅游扶贫模式之所以呈现典型的多样化特征,主要是依托当地特色资源,以及各行政区政府、投资商、当地农民的需求。不同的旅游扶贫模式虽然都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旅游增收,带动村民参与旅游就业、服务,以及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增强社区及贫困户的造血功能,直接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但在协同主体、协同路径、协同效果等方面却不盡相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需要进一步从协同、创新、可持续等方面下功夫。 通过典型旅游扶贫模式的比较,带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其一,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村镇旅游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各特色村镇切勿一拥而上,而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选取适宜的旅游扶贫模式,走内涵式、差异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二,乡村旅游扶贫绩效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伴随着开发初期大规模投入之后,产业化、市场化冲击将不可避免,可能会对旅游扶贫造成一定的冲击。这就必须要实现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外销,延伸产业链条,防止谷贱伤农的事情发生。其三,由于乡村旅游基本呈现扶强不扶弱的局面,由于贫困户的条件大多不符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所必备的要素,大多和旅游扶贫政策沾不上边,所以要通过就业培训、小额助农贷款、互助合作社等提升贫困户的内生增长力。 [参考文献] [1] 于颖,刘勇.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探索[J].湖北函数大学学报,2015(11). [2] 李佳,钟林生,成升魁.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9(08). [3] 王兆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 王群,孙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扶贫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吉首市德夯村为例[J].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4). [5] 辛纪元,曹务坤,勾清芸.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链接机制完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0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