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湖南省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运行机制探索 |
范文 | 程鹏 [摘 要]高职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符合国家双创人才培养要求,也符合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需求。本文运用协同理论,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探讨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运作机理。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协同发展;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认识 1.1 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以创业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强调以创造、创新为核心的创业精神的培育。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本质上是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和创业”为主体,融合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教育理念的全新教育。 1.2 專业教育 专业教育起源于17-18世纪的欧洲,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导致学科的不断分化,知识也日趋向着专、精的方向发展。社会对高精尖的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专业教育孕育而生,并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也扩展到了高职教育之中。专业教育要求在系统讲授某一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2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 2.1 协同论 协同论是20世纪7O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该理论是研究开放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混沌状态向有序状态、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以及从有序又转化为混沌的具体机理和共同规律的一种综合性理论。该思想被广泛地应用于诸多领域。协同论的启示是,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高职教育系统亦然,高职教育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集体积极有序地行动起来,最终产生1+1>2的协同效果。 2.2 教育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提出的概念,它主要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随着人们对生态的日益关注,生态学已经跨越生物学的界限,扩展到了其他很多领域,生态学与教育学的结合逐渐形成了教育生态学理论,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和解决教学领域的相关问题,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于1976年由劳伦斯·克雷首先提出,国内的很多著名的学者如方炳林、李聪明、吴鼎福、范国睿等对它做了深入的研究。 总的来说生态教育学是运用生态平衡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析教育生态环境中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各个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成教育生态的和谐发展。职业教育生态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杂志社社长陈建华认为,职业教育生态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研究职业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的一门学科。 3 影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因素中,宏观因素是起统帅、主导全局的作用的。中观因素又是宏观和微观因素的中间桥梁,它承上启下,宏观政策,指导意见通过中观的各种机构才能落实到位;微观因素是实际操作的,直接面向学生的相关因素,微观因素的实际操作效果,直接导致这两者协同发展的结果。 3.1 宏观因素 宏观因素包括(1)国家政策。当前,国家从宏观层面推出了一系列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自主创业、发展众创空间等一系列的政策。各省市院校积极响应,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政策、工作思路、实施措施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协同发展问题上,目标不明确,相关顶层设计不足,思路不清,相关研究滞后。(2)行业、协会。它们是学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重要的支撑。第一,为学校教育提供指导。相关行业职教集团、协会从宏观上指导相关院校专业、创业教育发展。第二,为学生带来更多行业、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和资讯,拓宽师生视野,使教育更贴近时代需要。第三,联系企业相关资源,直接参与学校创业、专业教育。(3)企业。企业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桥头堡。第一,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和机会。第二,作为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创业大赛、创业项目导师、相关讲座的培训导师等,优化师资。第三,参与日常的教学工作,有着指导、建议、督促等相关职能。 3.2 中观因素 中观因素包括(1)学校管理机构。这是直接参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核心单位,具体实施创业教育的相关部门有:学校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各专业所在二级学院、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各个专业、创业协会等。在专业教育为主的已有教育系统中,这些相关部门有着较为完善的运作方式和运行机制,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运作的机制下,这些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问题,分工不明,多头领导,责任相互推诿,各部门协调机制不畅通等诸多问题。(2)双创中心。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院校都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双创中心等机构,专门管理学校的创业课程授课、企业创业培训、创业大赛、创业项目孵化等,但是,在创业课程设置上过于公共化,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不协调,创业课程设置不系统,企业创业培训出现多头管理,步调不一致等。 3.3 微观因素 微观因素包括(1)课程标准。它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是学校根据相关国家、行业职业标准专业培养目标开发的指导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2)课程体系。它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基本没有建立。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是“公共课式创新创业教育”,只有“广谱式+讲授型”的创业基础课,很少有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发展层次而开发的实践性为主的创业实践课程体系。(3)师资。在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的要求下所需要的师资是“渊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创业经验+丰富的社会经历”的复合型师资队伍,还要求复合型的队伍能相互协同,高效运转。(4)实训、实践平台。它包括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实训、学院专业协会、社团活动、各类竞赛、创业项目、企业顶岗实习等。这些活动,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与创业教育融合度不高。在创业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只停留在创业项目策划书的撰写上,相关实践活动较少。(5)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很多事情都只能望洋兴叹。资金的缺乏也是很多创业项目停留在纸面上的原因之一。(6)场地、各种硬件条件。场地包括用于教学、会议、创客空间、路演活动等相关场地;软硬件条件包括:网络、电脑、打印机、投影仪等相关用于创业活动培训,实施等的相关配套设备设施。 4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运作机理 从生态教育视角,结合协同发展规律,探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相关因素耦合的内在联系,重点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生态“内外循环”的角度来思考。内循环是核心,重点在学校内部循环体系的搭建;外循环是支撑,能形成政、校、企协同的大循环生态。 4.1 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内循环 4.1.1 重建创业教育认知,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形式化创业教育”阶段。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确定为国家战略后,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开设了一些讲授型为主的创新创业公共课,形式上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但是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7-2018》数据显示,学生最受欢迎的创业教育方式是到企业实践,占比23%,其次是创业园实训,占比18%,最不收欢迎的是课堂教学,可见,课堂说教式的课堂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不佳;同时,部分高职院校还成立了“双创学院”,统筹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双创学院所获得的权限有限,不能很好地协调全校相关资源,更加不能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 4.1.2 成立校长负责的改革部门,协调校内资源 学校管理机构是进行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主战场,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协同涉及的部门众多,成立校长负责的改革部门尤为重要。改革部门协调学校各部门的相关工作,尤其要协调好双创学院、教务处、各专业二级学院的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相互融合、内化、分解执行的机制。还要积极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创业协会与企业的资源,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找到可持续的、与专业课程对口的实训创业项目。并责任到人,防止相互推诿。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机制,在年终奖金、职称评审、职务提拔等方面挂钩等。 4.1.3 重抓课程体系重构,协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师资 课程体系重构是创业教育与专業教育协同发展的核心,也是学生能力得以提升的重要载体。按照生态系统中的“共生”观念,共生有“互利共生”“寄生”“共栖”的3种关系。寄生是一方损失,一方获利;共栖是一方获利,一方不损失也不获利;而互利共生是相互获利,相互共生。所以在两者协同发展中,既不能是寄生,如在创业教育为主的体系中,增加专业部分课程,那专业教育必然受到一定影响,也不能是共栖的关系,专业教育为主,创业教育为辅,那样,专业教育没有创业教育的拓展,也失去活力。所以,这两者协同过程中,应该是共生的关系。可以考虑将创业理论教育知识体系分解成小的知识模块,尽可能融入到与之相关的专业课程课堂之中;将创业教育所需的实训、实习、实践内容融入到专业实训、实践之中,同时,还可以开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创业活动,引入校外企业资源,做好更多的指导和服务,协调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课程内容。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这样,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荣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应用和锻炼,创业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师资方面,要找到既懂专业,又有成功的创业经历,同时社会阅历也非常丰富,人格高尚的复合型老师是比较难的。所以必须找到一种机制,能让专业老师和创业导师队伍相互融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目前高职院校的老师可以分为:学院派专业老师,其理论知识比较完善,创业能力不足,经验缺乏;企业兼职、创业老师,其创业经验充分,理论知识不足;校内行政、学工、管理岗领导,其社会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和创业经验不足。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逐步建立三种师资交流沟通机制,如引入企业实习、创业真实公司项目,邀请老师牵头,带领学生从事创业活动,企业指导,师生配合。促进相互交流、学习,协同发展。磨合、锻造既懂专业,又能创业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4.1.4 打造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平台,增加经费优化软硬件教学条件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学生最喜欢的还是动手的实践课程,学生创业能力、专业动手能力都要通过实践环节来提升。从实践类型上看,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认知型的实践,如企业参观、专题讲座等;体验性实践、如课程验证性实验,社会调查实践、企业顶岗体验实践活动等;创业实践、创业大赛,校园创业活动、企业真实项目实践等。实践活动由浅入深,适合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需求。不管是初级层级的认知实践,还是较高级别的创业实战,要建立长期、稳定、友好,与专业创业等环节匹配的实践教育平台,都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学校等多方资源共同协作,依据价值交换的市场规律,让各方资源合理流动,各方需求都得以满足,共同打造既能让企业方获利,又能满足专业发展需求,提升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实践平台。 适当增加相应经费,用于优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应条件。如增加创业教室、会议室,办公场所和相应设备,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对创业大赛、校园创业活动、企业创业项目予以一定资金支持;优化学院与政府、企业、行业联盟、地区创业园区等部门的宏微观环境,借力优化软硬件教学条件等。 4.2 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外循环 4.2.1 协同政府环境,分享行业资源,推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协同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方政府也出台各项有利于高校、企业、创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创业的相关政策,并在税收减免、创业基地支持、免费创业培训、创业专家指导等方面予以支持。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认真领会政府相关教育政策,落实各项相关支持措施,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相关资源的支持作用,形成开放、多层次、多元的教育生态系统。 4.2.2 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协同发展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人才培养过程早就突破了校园的四角天空,延伸到了社会之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处处都有校企合作的影子。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构建、论证,课程标准设计,课程教学实施,实习实践训练,创业大赛指导,课程教学评估,学生就业创业等都需要企业全程合作。校企协同,成为当前比较热门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推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有利于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改革。 4.3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内外环循环模型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内外环循环中,内循环是主战场,也是关键,外循环是有利的支撑。内外循环有机统一,协调配合,能最大限度地整合校内外的相应资源,形成一个更大的循环体。内外循环模型如下图1所示。 通过重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校内生态,并优化校外各种资源的校外生态,促进内外生态系统和谐运作,有利于培养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也有利于地方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妍,辛磊.高职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松散耦合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8(09). [2] 陈建华,潘建华,王世民.职业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构建初探[J].理论经纬,2010(02). [3] 陈静.高校主导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05). [4] 谭建华.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容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8(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