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乡村振兴背景下洱海周边农村劳动力福利增进问题研究 |
范文 | 邹林君 张榆琴 李学坤 张煜 [摘要]通过采用进村入户访谈的形式,借鉴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以洱海周边农村劳动力为研究对象,对其福利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从而为其周边农村劳动力福利增进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洱海周边;农村劳动力;福利增进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三农”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实现社会平衡地充分地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地区是城乡经济发展中的薄弱部分,农业和农民的发展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和重点,这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更加关注“三农”发展。到2020年,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最明显的短板是在农村;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全国的实现,其中很大一部分将取决于农村;到2050年,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最重要的基础是在农村。位于西南边陲的洱海风光旖旎,是我国第七大淡水湖泊,洱海周边农村环绕,农村劳动力丰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实现福利增进,如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这一系列福利增进问题则直接影响地区乡村振兴实施效果、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绩效和进程。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目前国外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受大家普遍认可的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依次是旧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和现代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理论,庇古(1920)认为福利问题过于广泛和抽象,故将福利的研究范围定域在可用货币单位计量的经济福利之内,并以收入大小作为经济福利的度量标准,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则建立在国民收入极大化、收入均等化这两个标准的基础之上;新福利经济学理论,则主张以帕累托最优作为资源配置最优的衡量标准,在资源配置最优的基础上使国民收入增加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与此同时,希克斯(1934)、卡尔多(1939)等主张福利经济学仅单纯地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对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不予以讨论;而现代福利经济学理论,黄有光(2005)认为社会福利水平只受个人福利或效用水平影响,福利就是快乐,认为快乐和满足感作为主观感觉也是可以基数测量和进行人际比较的。 1.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国内学者关于福利经济学的研究相较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学者在对“福利”一词的概念界定中,受大家普遍认可的是郑功成(2000)有关福利的界定,他认为福利包括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其中个人福利是指个人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满足与幸福感。许崴(2010)进一步对个人福利做了阐述,他认为社会福利不能脱离个人福利而单独存在,个人福利的实现应依赖于自身满足的实现,这一种自身满足可能因为对物质的占有而实现,也有可能因为精神情感上的慰藉而实现。而影响个体福利水平的高低也因学者研究主体的各异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因素,左冬梅等(2011)通过对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老年留守父母的福利会因其子女是否外出务工而产生正负两面的双重影响;王红(2019)通过对江苏省农民福利的研究发现子女数量和收入状況共同影响着江苏省农民的福利水平,但是收入对其福利水平的影响更为突出。 1.3 文献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福利经济学相关文献的梳理,总体而言,福利增进可通过发展经济以及提高收入水平的方式来实现,然而影响个体福利水平的高低也因研究中主体的各异而具有不同的影响因素,并且对于农村劳动力这一特有群体福利增进问题的影响研究鲜少提及。因此,通过进村入户访谈,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洱海周边农村劳动力福利的现有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农村劳动力福利增进提出相关的对策及建议,在弥补福利经济学在农村劳动力这个特有群体福利增进方面研究不足的同时还能以小见大,找到一般性和特殊性,描摹农村其他特殊群体的福利增进问题,例如农村养老、青少年教育等的福利增进。对后续不同主体福利增进问题研究均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2 计量研究 2.1 数据来源与福利水平整体概况 农村劳动力的福利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次调研活动中以“是否具有主观幸福感”来衡量农村劳动力个体的福利状况并对主观幸福感根据Likert五级评分法进行了五个维度的划分,即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一般、比较幸福、非常幸福。在本次实地调研中,将洱海周边农村分为环海东线和环海西线两个部分进行实地走访,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具代表性,分别从环海东线的双廊镇、挖色镇、海东镇,环海西线的喜洲镇、湾桥镇及古生村随机抽取了农村具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群共计120人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共计发放问卷120份,经过筛选后剔除信息缺失的无效问卷18份,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02份。 在102位受访者中,双廊镇20人、挖色镇17人、海东镇16人、喜洲镇19人、湾桥镇13人、古生村17人,男性共计49人、女性共计53人,其中,双廊镇20位受访者中主观认为自己比较幸福或非常幸福的人占大多数,占比85%,仅2人认为其幸福水平一般;挖色镇17位受访者中认为自己非常不幸福的仅有2人;海东镇16位受访者中认为自己非常不幸福的仅有1人;喜洲镇19位受访者中主观认为自己比较幸福或非常幸福的人共有18人,占绝大多数;湾桥镇13位受访者中仅有1人认为自己非常不幸福;古生村17位受访者中主观认为自己比较幸福或非常幸福的人共有16人,占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主观幸福感如图1所示,认为自己目前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的占70.59%,总体而言,洱海周边农村劳动力福利水平状况良好。 2.2 因子分析 根据问卷情况,现将采用因子分析法,将原本变量的大部分信息用较少而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进行取代,从而找到对洱海周边农村劳动力福利水平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 2.2.1 指标的选取及意义解释。在对个人幸福感评价与量化及福利水平指标选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洱海周边农村的实际情况,对评价福利水平的指标进行选取,共选取了9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所选取的各项指标意义的解释如表1所示。 2.2.2 KMO检验。为保证所选取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而进行KMO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KMO值为0.812,根据Kaiser常用度量标准,0.9>KMO>0.8则表示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特检验的显著性为0.007,小于0.05的标准显著性水平,表示上述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较强。 2.2.3 数据分析。本文运用SPSS23.0对这9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因子进行提取求解因子载荷矩阵,总方差解释如表3所示。 将因子载荷矩阵提取两个成分,得到成分矩阵如表4所示,在此基础上对因子进行命名、旋转,得到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如表5所示。 在成分矩阵的基础上,可得到旋转后的在空间中的组件图,如图2所示。 通过成分矩阵及对比旋转后的在空间中的组件图可以看出指标x1、x5与农村劳动力的福利水平联系紧密。在此基础上,得出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如表6所示。 所选取的9个指标分别在对应的两个公因子上有较高的因子载荷量:其中第一个公因子在第二三产业就业情况x1具有较高的载荷,即第一个公因子主要解释x1这项指标,而上述这一项指标反映出了调查区域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情况,故将其命名为F1非农就业;第二个公因子主要解释的是社保医保及养老保险参保情况x5这项指标,而上述这一项指标反映出了调查区域农村劳动力社保医保及养老保险参保情况,故将其命名为F2社会保障。 3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3.1 主要结论 本文结合乡村振兴背景,对可能影响洱海周邊农村劳动力福利水平的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发现,收入的提升为洱海周边农村劳动力带来许多提升福利水平的积极因素,居住条件和社交因素对洱海周边农村劳动力福利水平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包括抚养子女与赡养老人等的家庭因素对劳动力福利水平的影响程度并不是最显著的,而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和积极参保社保医保及养老保险对其福利水平具有相对显著的正向作用。总的来说,洱海周边农村劳动力福利水平仍然有增进空间,而着力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增进洱海周边农村劳动力福利水平的关键所在。 3.2 对策建议 根据因子分析,针对非农就业与社会保障对洱海周边农村劳动力福利增进的显著作用,本文在结合乡村振兴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首先,应稳固发展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劳动力进行非农就业,由从事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由从事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获得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同时也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突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实现,并将对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到的“产业兴旺”及“生活富裕”目标的进一步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应依靠农业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农村土地改革的深化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释放出来进行非农就业提高收入的同时将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更加有效地实现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在调查过程中意外了解到洱海周边已有部分农户因家中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将家中土地统一流转到专门生产有机肥料无公害农药的顺丰公司,由这家公司进行生态种植,使得农村劳动力福利得到增进,同时对洱海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应积极鼓励农村居民参加社保医保及养老保险,提高社会保障,使其福利水平得到增进,并大力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这将能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7-12-11(7). [2] [英]庇古.福利经济学[M].金镝,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3] [美]鲍莫尔.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M].郭家麟,郑孝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 [澳]黄有光.福祉经济学福祉经济学(一个趋于更全面分析的尝试)[M].张清津,译.北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辩[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 许崴.试论社会福利增进研究的逻辑框架[J].经济研究参考,2010,47(01). [7] 左冬梅,李树茁.基于社会性别的劳动力迁移与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福利——基于劳动力流入地和流出地的调查[J].公共管理学报,2011,8(02). [8] 王红.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省农民福利增进研究[J].新农村经济,2019(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