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培养“新商科”人才模式探究 |
范文 | 史秀宏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商科”时代,对以学校、企业、学生为三元主体,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团队、考核标准等多方面诊改,构建三方“共育共赢”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 [关键词]新商科;互联网+;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互联网+”经济时代“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1 “互联网+”“新商科”的时代背景与内涵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行业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切实推进高职教育的诊改与发展,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推进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建立实训基地,鼓励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的行业、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构建“共育共赢式”教育新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应用技术对于经济转型的重大影响,报告中对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2 “新商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商科运营环境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数据运营管理能力、精准营销策划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变化是高职现有教学模式和教育资源中远远不能满足的。高职类商科人才培养,还是依赖理论教学为主,学校缺师资、缺项目、缺基地等情况导致了商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的状况。虽然商科毕业生人数众多,但与新商科企业的要求有距离,造成了学生就业质量不高、企业需要多次培训的状况。 新型商业生态系统要求“新商科”人才培养必须打破传统商科人才培育理念,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在对接新产业、新职业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着力培育学生的市场化理念和对接“新商业”的能力。 2 商贸类专业展开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校企合作上存在“校热企冷”,“合而不作”的现象,合作解决表层问题多,深度不足 一些专业签订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完成考核指标的需要,解决学生第一步的就业问题,这就使得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停留于表面,流于形式主义。特别是新商科学生进入企业后,大多进入销售、服务等基层岗位,极少有机会能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运营管理。这种情况会加剧校企合作签订前的“校热企冷”演变成签订合作协议后的“合而不作”的现象。 2.2 校企合作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以引进实训项目和开展订单班两种形式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合作形式存在一定的松散性。学生很难在学校真正接触到合作企业的重要业务,企业也只会在一些基层岗位进行相关训练,导致学生没兴趣学、企业不敢多传授经验的局面。 2.3 校企合作“共育共赢”认识不足 通过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对学校来说与优质的企业合作,可以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的平台,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市场营销、商务策划等能力在企业中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对于合作的企业而言,商贸类专业学生注入企业,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提高企业人才的整体素质,解决企业“找人难、留人难”的困惑,达到校企合作实现合作双赢的局面。 但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高职院校在“共育共赢”上做得远远不够,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不能与企业要求做到“无缝对接”,学生和企业对实习效果都不满意。 3 构建“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的主要合作形式 3.1 围绕产教融合,以“双主体、双责任”为原则,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教师通过深入企业调研,邀请企业专家讲座,聘请企业专家参加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等多种形式,以“双主体、双责任”为原则,强调以校企共制 、共赢为核心,研讨如何在专业建设中深度融入产业链, 如何更好地与产业或行业发展相对接,无缝衔接行业人才需求等问题,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岗位职责与岗位分工、岗位操作规范与操作流程等。并将这些具体要求直接融合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优化、考核标准的制定中,保证课程设置与岗位群相关要求相对接,教学内容与具体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相对接,并将企业文化渗透于职业素养教育的全过程。 3.2 校企协作,打造“知行合一、课岗对接”的课程体系 制定合理的课程體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核心任务。在合作中,大力调研分析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以满足企业对新商科人才的需求为原则,针对工作流程的具体要求提炼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确定相关课程,打造“知行合一、课岗对接”的课程体系。 3.3 以商务活动为背景,构建“信息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商贸类专业的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层面是很丰富的,由于缺乏企业的参与合作,使得实践环节很难得到有效落实。在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中,坚持以商务活动为背景,依托合作企业的具体工作任务开展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构建“共育共赢”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新机制,做到专业设置与行业职业岗位相匹配,课程内容、实践内容与职业标准、职业考核相对接。 3.4 以岗定教,理实结合,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新商科”人才培养要求高职商贸类的教育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实时更新,强调要将最新的商业组织生产实践引入教学环节,注重实现从“能教什么”到“需要教什么”教学理念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内容与互联网+时代经济需求脱节的问题。 商贸类专业与合作企业尝试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如企业开放日、营销活动竞赛等,在活动中融入岗位要求、职业态度 、 企业文化、价值观的熏陶教育,助力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身份的转变。 3.5 引入职业专家,合作育人,扩充授课团队 充分发挥校企的“双主体”作用,吸引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特别是鼓励企业专家带项目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如《商务礼仪》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中,可以请合作企业中的店长或店面经理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从前台接待、客房服务、餐厅投诉等各个层面进行演练,讲授电话礼仪、接机礼仪、宴会礼仪等项目。在实际的情景设计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礼仪在生活和职场中的重要性。 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可以多项交流、按模块化展开合作教学,企业专家可长期轮岗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学校教师也可通过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成为企业讲师,优势互补,实现校企师资资源优化配置。 3.6 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考核标准对接岗位考核标准 在商贸类专业的课程考核中仍然是以卷面考试为主要形式,存在课程考核标准与企业岗位考核标准相背离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整合。新商科的校企合作强调企业要参与学生的考核评价,课程考核标准按照实际工作绩效制定,学校侧重知识性、技能性考核,企业突出过程性、胜任力考核,构建起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多方互評的评价体系。 3.7 校企携手,关注员工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育人留人 面对新商科的快速发展,多数企业面对中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的困局。高职学生有活力,思维活跃,不仅学习能力强,在校企合作中实际操作能力也提高很快,通过校企共育共管培养人才可以为企业未来的良性发展储备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梯队。 在制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时,不仅要以就业为导向,更要适应学生追求职业理想的需求,培养学生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培养企业忠诚度,为增强工作的稳定性创造可能性条件。在合作计划中,学校可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具有职业型、个性化的,以学生实践岗位要求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考核模式,既要求学生完整掌握系统的知识,也必须具备企业所要求的职业岗位技能,在课程考核中突出强调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 3.8 校企互动,文化渗透,增强学生对合作企业的认知 学校要经常邀请该企业管理人员来校参与各种人文活动、社团活动,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展趋势及企业文化。企业也可邀请专业教师赴企业做调研,挂职锻炼,多途径开展校企人员双向互动,深化校企合作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江红霞.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J].科教旬刊,2017(04). [2] 郑毅、王慧敏.“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新商科产教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8(06). [3] 徐颖.“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职国际商贸类人才培育体系构建——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旬刊,2017(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