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探讨与实现路径研究 |
范文 |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意识上存在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较为淡化。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进行传承和发扬,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逐渐培养文化自信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文化自信的意义,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感以及大学生群体意识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实现文化自信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实现路径 [中图分類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内容包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等。 1 文化自信的内涵及意义 文化自信是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支撑的群体精神体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传统文化有儒家、道家等道德传承和行为规范,有唐诗、宋词、元曲这样的文艺瑰宝,有“四大发明”、地动仪这样的影响世界的发明成果。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形成广泛的理论教育、美学鉴赏、道德约束和榜样力量。文化自信是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代表的家国精神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先驱在战争中展现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形成了特有的革命文化,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文化自信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质的时代精神。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本质要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核心价值观决定了文化立场、文化选择和文化方向,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支柱,也是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聚力根本,是使得亿万同胞团结在一起的精神信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应对世界多元复杂的文化冲突时理性分析与智慧融合的思想支撑。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借鉴西方先进文化,促进文化融合具有时代意义。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已成为全国第二大经济体,科技璀璨、人民富裕。对比起100年前被压迫的中国,我们挺直了腰杆,我们向往美好、信任国家,为我们的文化感到自信和骄傲。世界文化复杂多样,文化自信也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信心保障,唯有正确的意识形态,正确的文化态度,正确的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文化自信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领军者,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至关重要。 “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丰富精神世界,帮助更好的形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及制度自信,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汲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提高自我认同感、磨炼意志、培养品格,最终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面对着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受到挑战。在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培育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有助于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有助于提升文化抗压能力,有助于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助于提高文化甄别能力,从而走出多元文化冲击的现实困境。 2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意识现状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调研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较为淡化,急功近利、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思想依旧存在。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1)大学生群体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接触、了解、分析各类知识中补充个人认知。而随着各种新媒体与社交软件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可以接触到的信息量呈现指数式爆发增长。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快速吸引了当下大学生的眼球。传统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已经远远落后新的平台媒介。信息量增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更快、更便捷地了解到全球各地不同领域的知识,博采众家之言;另一方面新媒体由于其海量的信息,容易造车“病”文化的传播,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部分不准确、立场错误的信息和观点也混杂其中,而大学生群体又不具备充分的阅历和经验及时、准确分辨真伪,这些导致了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复杂化。(2)随着人口增加以及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大学生人面对的升学、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许多家长、老师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以此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提升自我。但是过早的灌输或者过多的强调,反而会让孩子对竞争产生一定的恐慌情绪,大学生时期则会表现出过强的竞争观念,心理素质较弱、集体意识较淡薄。(3)从学术界目前的研究来看,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忽视我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意识不到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不能自觉地继承并传承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考和弘扬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对革命文化内涵认可不够,没有正确意识到革命文化代表的革命精神;新时代下新旧文化冲突,全球各种文化思潮并存,各种文化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对西方文化辨别能力较弱,有盲目崇拜的态度倾向。 3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3.1 增强文化认同感的意识统一 文化自信首先是文化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一思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沉认知,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更要形成对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将西方文化中的有益之处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相结合。也要正确看待革命文化,认同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和时代意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推动经济繁荣发展的重大意义。坚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并赋予实践。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新阵地,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微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同时还要通过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新阵地,发挥网络的育人作用。 3.2 借鉴互联网思维的模式变革 互联网背景下全球各种文化思潮并存,各种文化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快速吸引了当下大学生的眼球。当前高校文化教育形式有限,常常以开讲座形式或者选修课形式完成,缺乏系统性,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不强,容易被忽视,从而造成教育的空白。 高校应更多地借助互联网思维和用户体验视角,借助新媒体平台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等方式推送,借助学生们对这些容的阅读以及分享。通过有趣、好玩的传播手段,在促进高高校中华文化教育机制与传统文化之间紧密联系的同时,让学生和校园之间联系也更加紧密。开展线上活动,对中华文化进行传播,增强其文化方面的自信心。在新时代涌现出不少正面网红,对文化自信的传播有着正面的借鉴意义。比如李子柒,坐拥3673.3万抖音粉丝,她的视频平均40万次的点赞量,已成为网络红人。李子柒的作品题材来源于中国人真实、古朴的传统生活,以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美食文化为主线,她的视频里尽是美丽的田园风光以及大自然的馈赠。李子柒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赋予了传统文化时代价值。高校也可以借鉴此类网红,制作微视频,从琴棋书画等方面着手,推出此类文艺素养较高的榜样学生,吸引学生关注传统文化。 3.3 组建专家化队伍的内容为王 开展形式新颖的文化活动。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瑰丽的文化宝库,高校可以组织专家队伍深入挖掘资源。例如《中國诗词大会》以重温经典诗词的方式带动了一波诗词热,应了那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经典咏流传》节目以诗词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的形式,赋予了诗词第二次生命,让经典散发美丽与美。高校可以按照此类优秀节目形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展诗歌大赛、书法大赛、经典阅读等活动,开辟与经典的“对话”阵地,力争做到人人参与、人人传承,提升文化自信心。 组建一批专家化队伍。例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戴建业教授对我国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的“戴氏解读”,让不少网友感到新鲜,并纷纷点赞。文字还原文学现场,很有生命力。各高校也可以挖掘资源,组建一批专家队伍开设微课,注重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 3.4 建设校园文化体系的全面保障 文化自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整体视角出发,高校各部门充分整合校园资源。有重点、有创新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在理论创新中提升文化自信,宣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实践教育,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学习“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先辈精神,同时注重宣传“火神山精神”“最美逆行者”等时代英雄,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构建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体系,从德智体美等全面多方位的评估,加强过程监督和管理,将文化教育融人日常学习和生活,逐渐建立文化自信的信心。 3.5 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融合 大学生实现文化自信的路径上也应进行融合和创新,不能固守传统,要有世界眼光,没有哪种文化独立存在,继承和发扬的有力武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鼓励创新、鼓励多种形式的开展文化交流,做好文化的融合。例如“一带一路”所代表的金融文化的融合,提升了国家软实力。文化融入时代力量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才能更加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林涛_支: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 (04). [2]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N].光明日报,2019-01-09 [3]何虎生,赵文心,论革命文化融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逻辑[J].教学与研究,2019 (08). [4]梁秀文,夏从亚.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州学刊,2016 (011). [5]叶方天,郝嘉瑜.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及教育实效性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 (05). [6]索秋平.大学生文化自信培植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19). [作者筒介]冯朦(1991-),女,江苏南京市人,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