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打造冷凉蔬菜“菜篮子” 叩开农民增收致富门 |
范文 | 杨代富 姜通先 贵州省黎平县大稼乡邓蒙村有345户1 535人。该村地处群山之巅,海拔850米,植被茂密,气候凉爽,适合种植冷凉蔬菜。冷凉蔬菜又叫喜凉蔬菜,是指适宜在气候冷凉地区夏季种植的蔬菜,适宜生长温度为17~25℃。 2017年以来,大稼乡邓蒙村按照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包括选择产业、培训农民、技术服务、筹措资金、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个方面),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户”的模式,围绕“一村一品”(为做强做大产业品牌,贫困村精准选取一个主导产业,促进全村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发展定位,组织农户种植350亩高山辣椒、60亩莲花白等冷凉蔬菜,均获得成功。 2018年,邓蒙村动员37户(其中15户贫困户)种植350亩“满山红”胡萝卜,蔬菜收购公司按1.2元/千克收购,预计亩产1 500千克“满山红”胡萝卜,可实现收入63万余元。 蔬菜收购商杨四安说:“通过前期的调研,我们在邓蒙村指导实施的冷凉蔬菜种植模式是成功的,非常符合当地的实际,农民也乐于接受。具体做法是:我们提供种子或种苗让农民先种起来,回收的时候再扣除种子或种苗钱,以此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为种植好冷凉蔬菜,我们还对农民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全程跟踪指导,产出的冷凉蔬菜全部上门回购,让他们无后顾之忧。” 邓蒙村种植的“满山红”胡萝卜只是大稼乡发展冷凉蔬菜扶贫产业取得成功的一个缩影。2017年以来,大稼乡因地制宜,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切实用好用活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结合资源优势,找准发展冷凉蔬菜扶贫产业新路子,创新发展新模式,加强产销对接,着力打造山区冷凉蔬菜“菜篮子”。 在2018年“春季攻势”“夏秋攻势”期间,大稼乡在邓蒙村、容咀村、岑趸村等村寨种植冷凉蔬菜面积达1 000余亩,引进蔬菜收购公司对当地农业产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布局,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贫困户以流转荒山荒地、办理小额扶贫信贷、投入劳动力等方式入股,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满山红”胡萝卜、辣椒及莲花白等冷凉蔬菜产业,带动586户2 350名贫困村民实现增收。 找准发展路子,解决农民“种什么”的问题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在产业选择上,大稼乡注重厘清农民在产业发展上的“短板”和“长板”,切实摸透农民发展产业的真实意愿,精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为高质量发展产业夯实民意基础。 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大稼乡平均海拔800米,土壤肥沃,植被茂密,气候凉爽,适合种植冷凉蔬菜。大稼乡因地制宜,及时将种植主导产业由玉米调整为冷凉蔬菜订单产业,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还美化绿化了生态环境。 创新发展模式,解决产业“怎么发展”的问题 探索实践“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稼乡所辖村“两委”牵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以合作社为平台,鼓励贫困户通过办理“扶贫小额信贷”带资入股、土地资源入股、劳动力入股等方式抱团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在资源集中利用、科学统一管理、降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效益。合作社还通过利用集体土地或流转土地的方式建立产业基地,并积极引进公司进行合作,形成合作社、农户、公司三方盈利的产业格局。 探索实践“以短养长、多产联动”的模式。针对农户种植中药材钩藤和其他林果等作物,生长周期较长,短时间难见效益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大稼乡鼓励农户采取“钩藤+冷凉蔬菜”“油茶+冷凉蔬菜”等套作模式,形成“以短养长、多产联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加强产销对接,解决产品“如何卖”的问题 保障产品畅销。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带动性强、信誉良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好且集产、供、销一体的蔬菜加工企业。大稼乡鼓励企业与各村合作社及农户签订协议,由企业提前提供蔬菜种子或种苗,待蔬菜收获后以保底价格全部回收的同时扣除蔬菜种苗成本,形成“订单式”种植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合作社和农户种植风险。 打通经营销路。为扩大产业覆盖面和受益面,大稼乡充分尊重农户自主种植冷凉蔬菜的意愿,积极为农户打通销路,通过与企业达成“散种统收”的协议,极大地增强了农户发展产业的信心。 叫响特色品牌。为实现冷凉蔬菜产品价值最大化,大稼乡鼓励农户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销售冷凉蔬菜等农特产品,较好地解决了“销售难、卖低价”的困境,助推山货出山,叫响冷凉蔬菜特色品牌。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黎平县委宣传部 邮编:5573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