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不同施肥模式对沿海沙地鼓节竹发笋期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范文

    薛磊 凡莉莉 赖金莉

    

    摘要:以3年生鼓节竹苗为试验材料,以氮、磷、钾(N、P、K)配比、施肥方法、培土高度设计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发笋盛期鼓节竹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P、K配比为2 ∶ 1 ∶ 1、中间穴施、培土高度为20 cm的施肥模式下,鼓节竹的出笋量相对最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相对最高;N、P、K配比为 2 ∶ 1 ∶ 1、环状沟施、培土高度为20 cm的施肥模式下,叶绿素含量相对最高,地径相对最大。综合考虑鼓节竹的生长及生理指标,沿海沙地鼓节竹最优施肥模式为N、P、K配比为2 ∶ 1 ∶ 1、中间穴施、培土高度为20 cm。

    关键词:鼓节竹;氮;磷;钾;生理特性;生长指标;发笋期;沿海沙地;培土高度

    中图分类号: S795.9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01-0097-03

    鼓节竹(Bambusa tuldoides)为簕竹属植物,秆高,竹秆节间下部缩短膨大,秆形奇特,为优良的园林观秆竹种[1]。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鼓节竹有一定的研究,而有关沿海沙地鼓节竹配方施肥的研究鲜见报道。Carolina等探讨分析了鼓节竹笋的开花[2],Ferrari Felisberto等测定分析了鼓节竹的竹竿纤维[3],黄滔等比较研究了鼓节竹的光合特性及影响因子[1],涂志华等研究了鼓节竹的根际土壤酶活与微生物情况[4],林爱玉等对鼓节竹的防风固沙性能进行了有益探讨[5],潘瑞等监测分析了鼓节竹等10个观赏竹的秋季滞尘效应[6]。

    本研究对3年生鼓节竹苗采取不同施肥处理,测定鼓节竹发笋盛期的出笋量及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探讨可在沙质海岸鼓节竹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最高效益配方施肥种植模式,以期为沿海防护林更新建设提供依据,为沿海植物的配置利用增加新的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南部的赤山国有林场,118°18′E、23°40′N,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干、湿季节明显;年均降水量为945 mm,大部分降水集中于5—9月,11月至翌年2月为旱季,年平均蒸发量为1 056 mm;年平均气温为20.8 ℃,极端最高气温为36.6 ℃,极端最低气温为 3.8 ℃;主要自然灾害为台风和干旱,台风多发生在7—8月,年平均发生台风5.1次。

    1.2 试验材料

    本试验采用苗木规格基本一致的3年生鼓节竹苗;试验氮(N)、磷(P)、钾(K)用肥分别为含氮46.4%的尿素、含P2O5 18%的过磷酸钙、含量>60%的氯化钾。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因素3水平(表1)进行设计,按正交表 L9(34) 共设计9个处理(表2),以不施肥、不培土为空白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完全随机排列。2017年5月中旬施肥,施肥总量为0.6 kg/丛。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1 出笋量 在鼓节竹发笋盛期,记录每丛竹的出笋个数。

    1.4.2 生理指标 2017年9月,取鼓节竹成熟叶片,去除主脉,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乙醇法[7]测定鼓节竹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分别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蒽酮比色法[8-9]测定鼓节竹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

    1.4.3 生长指标 采用游标卡尺测量竹基部直径(地径)。

    1.5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3、SPSS 19.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制表,采用DPS软件进行LSD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对鼓节竹出笋量的影响

    出笋量是竹生长状态的重要指标,出笋量高低不仅影响竹本身的新老交替,同时对竹林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表3可知,除处理8外,其他施肥处理均可明显提高鼓节竹的出笋量,鼓節竹的出笋量在3.00~10.00个/丛,比CK的出笋量提高50.0%~400.0%;出笋量最高的为处理4,出笋量为10.00个/丛,比CK增加400.0%;LSD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处理4与处理2、处理9的出笋量相互间差异不显著(P>0.05),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出笋量(P<0.05),说明处理4为相对最优的施肥模式。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N、P、K配比、培土高度对鼓节竹出笋量的影响显著(P<0.05),为鼓节竹出笋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施肥方法对鼓节竹出笋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3个因素对鼓节竹出笋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A>C>B,即N、P、K配比>培土高度>施肥方法;比较同一因素下不同处理水平的鼓节竹出笋量均值发现,A因素下A1的均值相对最大,显著高于A2、A3,B因素下B3的均值相对最大,与B2、B3差异不显著,C因素下C3的均值相对最大,与C2、C1差异不显著,因此,能够提高鼓节竹出笋量的最优施肥模式为A1B3C3,即N、P、K配比为2 ∶ 1 ∶ 1、中间穴施、培土高度为20 cm。

    2.2 施肥对鼓节竹地径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可显著增加鼓节竹的地径(P<0.05);施肥处理的鼓节竹地径在32.63~45.44 mm,比CK提高2.5%~42.8%,其中,处理2的地径相对最大,为45.44m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8的地径相对最小,为32.63 mm,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N、P、K配比、培土高度为主效应,对鼓节竹地径的影响显著(P<0.05),施肥方法对鼓节竹地径的影响不显著(P>0.05);3个因素对鼓节竹地径的作用大小依次为A>C>B,与对出笋量的作用效果一致;比较同一因素下不同处理水平的鼓节竹地径均值发现,A因素下A1的均值相对最大,显著高于A2,与A3差异不显著,B因素下B1的均值相对最大,与B2、B3差异不显著,C因素下C3的均值相对最大,显著高于C1,与C2差异不显著,因此,能够提高鼓节竹地径的最优施肥模式为A1B1C3,即N、P、K配比为 2 ∶ 1 ∶ 1、环状沟施、培土高度为20 cm。

    2.3 施肥对鼓节竹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光合反应的直接产物为糖,而糖是植物进行一系列生命活动的基础,可溶性糖在植株体内的含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植物活动的正常性和积极性,同时,作为植物体内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参与细胞生命物质及生物膜的保护[10]。植物叶片中约有50%的可溶性蛋白质是光合作用的关键酶——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RuBP羧化酶)[11],是植物光合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12]。由表4可知,施肥处理的鼓节竹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施肥处理的鼓节竹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2.07~2.73 mg/g之间,较CK提高18.3%~56.0%,其中,处理4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相对最高,为2.73 mg/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处理8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相对最低,为2.07 mg/g;施肥处理的鼓节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31.41~34.74 mg/g之间,较CK提高 16.0%~28.3%,其中,处理2的可溶性糖含量相对最高,为34.74 mg/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3的可溶性糖含量相对最低,为31.41 mg/g。因此,施肥处理可明显提高鼓节竹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N、P、K配比为主效应,对鼓节竹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施肥方法、培土高度对鼓节竹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3个因素对鼓节竹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A>B>C,即N、P、K配比>施肥方法>培土高度。比较同一因素下不同处理水平的鼓节竹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均值发现,A因素下A1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均值相对最大,A1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值显著高于A2、A3,A1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值显著高于A3,与A2差异不显著;B因素下B3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均值相对最大,B3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值与B1、B2差异不显著,B3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值显著高于B2,与B1差异不显著;C因素下C3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均值相对最大,与C2、C1差异不显著,因此,能够提高鼓节竹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的最优施肥模式为A1B3C3,即N、P、K配比为2 ∶ 1 ∶ 1、中间穴施、培土高度为20 cm。

    2.4 施肥对鼓节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其含量高低是反映植物光合作用及生长状态的重要指标[13]。由表5可知,施肥处理对鼓节竹叶片叶绿素含量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施肥处理的鼓节竹叶片叶绿素总量在1.98~2.82 mg/g,较CK增加7.6%~53.3%,其中,处理9的叶绿素总量相对最高,为2.82 mg/g,与处理2、处理3差异不显著(P>0.05),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N、P、K配比、培土高度是影响鼓节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主要因素(P<0.05),而施肥方法对其影响不显著(P>0.05);3个因素对鼓节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A>C>B,即N、P、K配比>培土高 度> 施肥方法。比较同一因素下不同处理水平的鼓节竹叶片叶绿素总量均值发现,A因素下A1的均值相对最大,显著高于A2,与A3差异不显著,B因素下B1的均值相对最大,显著高于B2、B3,C因素下C3的均值相对最大,与C1、C2差异不显著,因此,提高鼓节竹叶片叶绿素含量最优的施肥模式为A1B1C3,即N、P、K配比为2 ∶ 1 ∶ 1、环状沟施、培土高度为20 cm。

    2.5 施肥对鼓节竹各测定指标的相关性

    由表6可知,出笋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可溶性蛋白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地径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3 结论与讨论

    沿海沙地有机质、速效养分等含量相对较低,通过合理施肥可满足鼓节竹的正常生长。出笋量高低将直接影响鼓节竹的新老交替及可持续性发展,在发笋期如何进行合理施肥显得尤为重要。本试验以氮、磷、钾(N、P、K)配比、施肥方法、培土高度设计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发笋盛期鼓节竹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不培土(CK)相比,各个施肥处理均可提高鼓节竹的出笋量、地径及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氮是植物需求量相对最大的营养元素,其供应量多少限制着植物的生长及生物量[14]。对影响鼓节竹出笋量、地径及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的因素进行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最为显著是N、P、K配比,施肥方法与培土高度对鼓节竹的影响多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在发笋期,鼓节竹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对土壤中N、P、K的要求相对更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出笋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蔡雅桥等的研究结论[15]相似。

    在发笋期,鼓节竹代谢更为旺盛,对N的需求相对更高,而适当的培土高度更有利于鼓节竹的发笋及新竹的生长,相应地对鼓节竹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也较为明显。经综合考虑,适合在发笋期沿海沙地鼓节竹的施肥模式是N、P、K配比为2 ∶ 1 ∶ 1、中间穴施、培土高度为20 cm,这可为沿海沙地鼓节竹的施肥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 滔,刘 玮,唐 红,等. 4个观赏竹种的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6,25(1):24-33.

    [2]Guerreiro C I,Lizarazu M A. Flowering of bambusa tuldoides(poaceae,bambusoideae,bambuseae) in southern South America[J]. Darwiniana,2010,48(1):25-31.

    [3]Felisberto M H F,Miyake P S E,Beraldo A L,et al. Young bamboo culm:potential food as source of fiber and starch[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7,101:96-102.

    [4]涂志华,洪雪沿,潘 瑞,等. 滨海沙地簕竹属10个竹种根际土壤酶活性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34(3):511-516.

    [5]林爱玉,涂志华,上官保国,等. 沿海沙地引种竹子和木麻黄固沙功能比较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13,33(1):28-33.

    [6]潘 瑞,郑郁善. 人面竹等10种观赏竹春季滞尘效应与规律[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2,32(2):16-20.

    [7]Gurrutxaga M,Lozano P J,del Barrio G. GIS-based approach for incorporating the connectivity of ecological networks into regional ?planning[J]. 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2010,18(4):318-326.

    [8]曲春香,沈颂东,王雪峰,等. 用考马斯亮蓝测定植物粗提液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方法的研究[J].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2):82-85.

    [9]李合生. 现代植物生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4-197.

    [10]吉增宝,王进鑫,李继文,等. 不同季节干旱及复水对刺槐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09,29(7):1358-1363.

    [11]Patterson T G,Mass D N,Brun W A. Enzy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senescence of field-grown wheat[J]. Crop Science,1980,20(1):15-18.

    [12]段巍巍,赵红梅,郭程瑾,等. 夏玉米光合特性对氮素用量的反应[J]. 作物学报,2007,33(6):949-954.

    [13]崔 勤,李新丽,翟淑芝. 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的分光光度計法[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063-2063.

    [14]马立祥,赵 甍,毛子军,等. 不同氮素水平下增温及CO2升高综合作用对蒙古栎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2010,34(3):279-288.

    [15]蔡雅桥,许德琼,陈 松,等. 配方施肥对钩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6,36(3):33-37,95.龚 睿,沈永宝,史锋厚. 切根对豆梨容器苗生长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100-10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7: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