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产业链视角下特色小镇价值整合及运行机制研究 |
范文 | 徐苑卉 [摘 要]特色小镇是一种新型的“制度供给”,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本研究以产业链理论为研究视角,深入剖析当前特色小镇的培育现状、现实困境、价值链整合等现实问题,以期为特色小镇创建培育过程中的产业链价值整合与路径选择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产业链;特色小镇;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超前谋划,是主动对接信息技术发展、产业发展变革,运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方法,来打造浙江传统经济转型的新模式,块状经济发展的新业态。因此,在此现实背景下,开展特色小镇创建培育的产业链价值整合研究对于补齐特色小镇发展短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1 问题缘起及产业链理论综述 产业链理论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社会分工的论断,其著名的“制针”案例就是对产业链功能的生动描述。价值链概念则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企业间的这种价值链关系,称之为产业价值链。我国关于产业链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初期阶段基本以介绍和研究西方产业链理论专著为主,产业链按照产业层次、产业相关程度,以及满足需求程度分为“四个维度”:(1)价值链,是指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2)企业链,是指由企业生命体通过物质、资金、技术等流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企业链条。(3)供需链,是指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间件或成品, 再将成品送到顾客手中的一些企业和部门构成的网络。(4)空间链,是指同一种产业链条在不同地区间的分布。 本研究基于产业链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从产业落地、转移、替代以及价值整合等方面深入研究,有助于其进行准确的产业定位、挖掘产业特色,形成集群效应,以期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特色小镇培育建设过程中的产业链价值整合与路径选择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举措。 2 特色小镇在价值整合机制上存在的普遍性矛盾 产业规划路径开发和设计是特色小镇规划的核心。江山光谷小镇于2016年1月成功入选浙江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小镇选址在江山市凤林镇,规划面积约3.51平方公里,总投资65亿元,是一个以光伏工业为基础,以光伏发电、应用设备制造、产品研发为主导功能,以环保文化为内涵,联动生态农业、绿色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全产业链融合型小镇。实现价值链的高度整合要求特色小镇从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理念创新、资源创新等各方面出发形成产业发展可续化动力。由于要素保障制约,当前的特色小镇普遍存在价值链整合难度大、可持续化动力不足的问题。 2.1 要素保障制约导致价值链整合难 要素保障最大的制约就是资金、土地和人才。就资金而言,多数特色小镇为基础设施建设而负债累累,当前县市一级财力相对薄弱,迫切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就土地而言,特色小镇规划面积必须满足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建设面积1平方公里的空间要求,而当前城镇可建设空间十分有限,小镇建设发展需要占用部分农田,土地调规涉及面较大,调规难以到位,所需的土地指标很难一次性到位。生产要素集聚功能偏弱,弱化了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尤其是影响与弱化了对大资金、大项目、高精尖技术的吸引力、凝聚力。 2.2 創新转化率低导致企业链附加值低 特色小镇要求以企业为主体,运用市场化机制,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企业成长是特色小镇创建的根本性动力机制。以光谷小镇为例,小镇将主要建设“一环双核三区”:“ 一环”即,活力光能绿道体验环。“双核”即,动力光伏产业集聚核、魅力光影旅游发展核。主要基于产业化发展需求,构建以光伏电能总控中心为龙头,光电科技会展中心、太阳文化博览园等大型项目为支撑的光伏产业核。“三区”即,实力光电产品生产区、智力光彩创新研发区、聚力光华特色农业区。小镇尽管建立了科创园、孵化中心等创业平台,但没有未来具有前瞻性的创新产业链,还不能占据产业制高点,行业影响力远远不够,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有待深化。 2.3 功能叠加不足导致供需链相对疏散 产业融合发展是特色小镇的重要特征,要求实现产业多方面融合发展,即实现产业间融合、产业内融合以及产业发展与城镇功能的协调。有的表现为产业与社区融合功能不够,在园区内造一两幢员工宿舍、人才公寓,甚至将周边农民集聚房纳入规划,冠以小镇 “众创空间”、产城融合等新名词。目前,我市的光谷特色小镇只具备基本的服务功能,服务设施简陋,配套建设不足,整体功能叠加还不完备。大部分的特色小镇面临镇区规划建设滞后,环境杂乱,绿化稀少。环境卫生治理、车辆乱停乱摆等问题较为突出,道路硬化、供电通信、排水管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3 特色小镇的价值整合机制与路径选择 3.1 科学规划,促进功能集成完善 特色小镇既要突出特色产业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产业与文化、旅游、生态功能相协调。一是提升价值链。特色小镇要适应未来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统筹四化发展,融合第一、二、三产业,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全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二是集聚企业链。即通过物质、资金、技术等流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企业链条,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突出体现产业集聚性、创新性、包容性、融合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系统。三是优化供需链。特色小镇要以企业为主体,运用对供应商形成一种真正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信息互享,为消费者提供最符合需求的商品,为企业创造最高的利润,实现供需链价值最大化,用市场化机制,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布局空间链。加强特色小镇产业链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形成产业链中的集聚。包括产业链和产业链之间节点的对接,整条产业链和整条产业链的对接,产业链部分线段和另一条产业部分线段间的对接,促使产业链在空间维上形成良好的划接。? 3.2 精益求精,推动特色产业升级 通过对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模式研究发现,特色小镇建设主要涉及两大特色化模式:一是平台化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创新、创新升级,并融合旅游休闲、文化体验、社区居住等功能,打造新型产业平台,实现以产业平台为核心,以旅游平台、文化平台及社区平台为辅助的产业发展动力平台。二是链条化发展模式。链条化发展模式要求特色小镇发展实现纵向延伸升级。区别于传统模块化发展的产业模式,特色小镇发展将摒弃“产业大拼盘”的操作方式,从单一产业出发,纵向深度化推进产业创新、产业升级、产业发展。特色小镇链条化发展模式实现高度化产业融合、产业内容融合以及产业发展与城乡统筹的融合。 3.3 分类发展,实现产业功能叠加 一是做强特色产业链。找准特色、凸出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个特色小镇都要紧扣浙江省委提出的七大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分类发展、差异化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突出特色、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特色产业。二是延伸文化产业链。文化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内核”。要把小镇改造、产业转型升级与开发自然生态文化、发掘人文历史文化和传承民俗乡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走“文化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发展路子,突出一镇一品、一镇一景、一镇一韵,使无形的文化变成聚集财气、集聚人气的有形资源和最大的发展资本。 三是补足旅游产业链。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旅游并不是核心目的,但拥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作支撑,小镇会更有生命力。山水风光、地形地貌、风俗风味、古村古居、人文历史等都是旅游题材。四是新建生态产业链。通过系统思考,系统设计,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特色小镇发展规划,明确小镇的功能定位、分布、发展思路。营造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贴心周到的服务环境,增强企业与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或心灵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邱风.产业经济学案例[M].三联出版社,2005. [2] 戴伯勋.现代产业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 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 翁建荣.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J].浙江经济,2015(19). [5] 秦诗立.推进特色小鎮“产城人”融合发展[J].政策瞭望,2015(06). [6] 秦诗立.特色小镇建设须着力“特”与“色”[J].浙江经济,2015(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