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江苏沿海地区播期与密度对早熟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范文 | 高进 蔡立旺 施洋 施庆华 王永慧 杨华 王为 孙艳茹 王海洋 陈建平
摘要:为明确江苏沿海地区早熟棉适宜的播期和密度,以自主选育的江苏省早熟棉花新品种苏棉30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时间(5月20日、5月27日、6月3日、6月10日、6月17日)和种植密度(60000、75000、90000株/hm2)对早熟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功能叶(主茎倒4叶)7月20日测定叶绿素相对含量以6月17日播种处理最高,此后,播期对叶绿素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都在7月25日达到峰值,盛花期后叶绿素相对含量随播期的推迟而显著降低。皮棉产量以5月27日播种60000株/hm2时最高;纤维品质的综合性状以晚播、密度为60000、90000株/hm2的处理较好。综上所述,在江苏沿海地区,早熟棉苏棉30以5月27日播种60000株/hm2时最佳,此时皮棉产量最高,为1648.5kg/hm2,纤维品质达Ⅱ型标准。 关键词:早熟棉;播期;密度;叶绿素相对含量;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562.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22-0062-05 作者简介:高进(1986—),男,安徽桐城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经济作物研究。E-mail:gaojin-666@163.com。 通信作者:陈建平,研究员,从事经济作物研究。E-mail:jscjp99@163.com。 江苏沿海地区独特的地貌孕育了大量的沿海滩涂,而棉花又是耐盐先锋作物,随着我国棉花产业“东移、西进、北上”的战略调整,在沿海滩涂盐碱地植棉已显现出较大的潜力和优势[1],这为拓展棉花生产发展空间提供了条件。 近年来,由于棉花生产成本刚性上涨,粮棉争地的矛盾愈演愈烈,加上棉花生产用工多,缺少机械化,棉花种植面积大幅下滑。早熟棉因其生育期短、生长速度快,是一种非常适合缓解当前粮棉争地、植棉面积逐渐缩减现状的棉花类型,适于晚春播、初夏播或夏播,可以与冬小麦、油菜等冬季作物实现粮棉一年两熟,提高复种指数,在增加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确保棉花的种植面积及产量,为国家农业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2-3]。 适宜播期、科学密植建立高效的群体结构是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4-5]。作物播期、种植密度与品种特性、栽培技术和气候等环境因素之间存在密切联系[6-8]。不同生态条件和种植制度下存在一个棉花产量、品质和效益最大化的适宜播期密度[9-10]。相关研究多以中熟移栽棉为主,而早熟棉,特别是在江苏沿海棉区适宜的播期和密度相关研究较少。本试验利用自主选育的早熟棉花新品种苏棉30(审定编号为苏审棉20170003)为试验材料,开展江苏沿海棉区高产栽培的适宜播期、密度研究,明确江苏沿海棉区早熟棉高产高效群体结构、产量特征,以期为制定江苏沿海地区早熟棉合理播期和密度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以早熟棉苏棉30为试验材料,于2017年在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场进行。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播期和密度2个处理因子,以播期(S1,05-20;S2,05-27;S3,06-03;S4,06-10;S5,06-17)为主区,种植密度(D1,60000株/hm2;D2,75000株/hm2;D3,90000株/hm2)为副区。试验共15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等行距种植,行距72cm,根据密度换算株距,人工带水点播5粒/穴,3叶时定苗,留苗1株/穴。其他管理措施按当地高产栽培要求进行。 1.2测定内容和方法 1.2.1叶绿素相对含量于棉花主要生育时期,每个小区选取连续10株生长一致的植株挂牌,连续1个月,每隔5d用SPAD-502Plus叶绿素仪测定植株主茎倒4叶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 1.2.2产量与品质吐絮期每个小区采摘50个吐絮铃,测定铃质量、衣分、籽指和皮棉纤维品质,统计各小区实收产量。 1.3统计分析方法 试验数据处理采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作图。 2结果与分析 2.1播期和密度对早熟棉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总体来看,密度对早熟棉功能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影响不大。同一密度条件下,7月20日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5处理(D3除外)最高,且显著高于S2处理;8月19日的叶绿素相对含量随播期的推迟而呈降低趋势,在D1、D2条件下,S5处理最低,又显著低于S1、S2、S3处理,在D3条件下,不同播期处理差异不显著;中间时间段,播期对叶绿素相对含量影响总体上不显著。说明播种越迟,盛花期后叶绿素相对含量越低,进而影响光合作用,最终会影响产量。通过SPAD值动态曲线(图1)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处理,叶绿素相对含量均在7月25日达到峰值,随后下降,8月14日之后又开始上升,仅S5处理继续下降。 多重比较发现,叶绿素相对含量7月20日以S3D3处理最高,7月25日以S3D1处理最高,7月30日以S5D3处理最高,8月4日以S4D2处理最高,8月9日以S3D1处理最高,8月14日以S2D3、S5D1处理最高,8月19日以S1D2处理最高。 2.2播期和密度对早熟棉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在不同播期条件下,S2处理(5月27日播种)皮棉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且随着播期推迟,产量越来越低。密度处理对皮棉产量的影响表现为D1、D3显著高于D2。表3反映出播期和密度对皮棉产量的影响存在互作效应,多重比较结果显示,S2D1处理最高,并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间的互作效应(表4)。 从产量构成上看,铃质量在不同播期下表现为S2>S1=S4>S3=S5,在不同密度下表现为D1>D3>D2。不同播期水平下S5处理的衣分最高,显著高于S1、S2、S3、S4,密度对衣分的影响表现为D1、D3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D2。播期对籽指的影响表现为各处理(除了S1处理外)间差异不显著,但播期和密度对铃质量、衣分、籽指均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S1D1、S2D1、S2D3、S3D1處理下铃质量较高,且明显高于其他处理;S5D2处理的衣分最高;S4D3处理的籽指最高(表4)。由此可见,互作效应的影响明显大于单个因素的影响。 2.3播期和密度對早熟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在相同的密度条件下,上半部平均长度随播期的推迟而呈增加趋势,S5处理最长,且显著长于S1;整齐度指数表现为S5处理显著大于S1、S2、S4处理;断裂比强度表现为S5=S3>S4>S1>S2;除S4D2、S5D1、S5D3处理外,其他处理间马克隆值差异不显著;伸长率表现为S4>S3>S2>S1=S5。在相同播期条件下,不同密度处理之间早熟棉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伸长率均以D1处理最大(表5)。从表6可以看出,播期和密度对早熟棉纤维品质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上半部平均长度以S5D3、S5D1、S2D3和S3D1处理较长,整齐度指数以S5D2和S3D1处理较高,断裂比强度以S2D1、S3D3处理较高,马克隆值以S5D1处理最大、S4D2处理最小,伸长率以S2D1、S3D2、S4D2和S4D3处理较高(表7)。从早熟棉纤维品质综合性状来看,S5D1、S5D3处理的纤维品质综合性状最好,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为“双30”,达到了Ⅱ型皮棉标准。 3讨论与结论 叶绿素是植物绿色叶片中用以获得光能的重要物质之一[11],叶绿素含量的高低决定光合作用产生多少光合产物,叶绿素含量高,干物质积累多,植物生长健壮。刘明等研究结果显示,只有适宜的播期才能使叶片生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干物质积累量,为丰产打下基础[12];文俊等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对叶绿素含量影响不大[13],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试验播期的研究结果表明,7月20日叶绿素相对含量S5处理最高;此后,播期对叶绿素相对含量影响差异不大,基本在7月25日达到峰值;8月19日的叶绿素相对含量表现为S5处理最低,D3条件下S4最低,但与S5差异不显著。此时都处于开花盛期,迟播导致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凸显。 前人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播期和密度在挖掘个体潜力、提高单株生产能力、创建良好群体结构和影响生育进程上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4-16]。本试验中早熟棉皮棉产量在不同播期条件下,以5月27日播种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早播和迟播,都对产量有显著影响,播种越迟,产量越低;而密度处理对皮棉产量的影响不完全显著。说明在本试验设计的密度范围内,苏棉30具有较强的种植密度弹性。播期和密度互作效应结果显示,S2D1(5月27日播种60000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并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间的互作效应。说明在江苏沿海棉区,早熟棉在5月27日播种60000株/hm2时,更易获得高产。从产量构成上看,铃质量在5月27日播种时最高,密度在60000株/hm2时最高,与皮棉产量结果一致;衣分反而随播期推迟而呈升高趋势;播期和密度对籽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播期(S1除外)和密度对铃质量、衣分、籽指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且互作效应的影响显著大于单个因素的影响。 棉花纤维品质主要受基因型和环境的互作影响,在同等条件下,栽培措施和环境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形成影响更大[17-20]。本研究结果表明,早熟棉上半部平均长度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整齐度指数以S5最高;断裂比强度以S3、S5较高;马克隆值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伸长率以S4处理最大。Bednarz等指出,降低密度能增加内围果节棉铃充实阶段的源库比,从而改善纤维品质[21]。在本试验中,纤维品质5项指标均以60000株/hm2处理时最大。从早熟棉纤维品质综合性状来看,以晚播、密度为60000、75000株/hm2的处理下,纤维品质综合性状较好。 综上所述,在江苏沿海地区,早熟棉苏棉30以5月27日播种60000株/hm2时最佳,此时皮棉产量最高,为1648.5kg/hm2,纤维品质达Ⅱ型标准。 参考文献: [1]陈建平.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盐碱地植棉战略思考[J].中国棉花,2014,41(4):14-15. [2]喻树迅,王寒涛,魏恒玲,等.棉花早熟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棉花学报,2017,29(增刊1):1-10. [3]喻树迅.中国棉花产业百年发展历程[J].农学学报,2018,8(1):85-91. [4]张旺锋,王振林,余松烈,等.种植密度对新疆高产棉花群体光合作用、冠层结构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2):164-171. [5]李宁,翟志席,李建民,等.播期与密度组合对夏玉米群体源库关系及冠层透光率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5):959-964. [6]DarawshehMK,ChachalisD,AivalakisG,etal.CottonrowspacingandplantdensitycroppingsystemsⅡ.Effectsonseedcottonyield,bollcomponentsandlintquality[J].JournalofFood,Agriculture&Environment,2009,7(3/4):262-265. [7]杨长琴,刘瑞显,杨富强,等.种植密度对麦后直播棉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3,29(6):1221-1227. [8]王子胜,吴晓东,郭文琦,等.种植密度对东北特早熟棉区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的影响[J].棉花学报,2012,24(1):35-43. [9]BednarzCW,ShurleyWD,AnthonyWS,etal.Yield,quality,andprofitabilityofcottonproducedatvaryingplantdensities[J].AgronomyJournal,2005,97(1):235-240. [10]刘瑞显,史伟,徐立华,等.长江下游棉区抗虫杂交棉适宜密度研究[J].棉花学报,2010,22(6):634-638. [11]潘瑞炽.植物生理学[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刘明,陶洪斌,王璞,等.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1):18-23. [13]文俊,冯蔓,张海鹏,等.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育生理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1):13-15. [14]王汉霞,范希峰,田晓莉,等.黄河流域棉区北部留叶枝棉栽培的适宜密度研究[J].棉花学报,2010,22(5):430-436. [15][JP2]卢合全,李振怀,董合忠,等.播种期对2个不同类型棉花品种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J].棉花学报,2012,24(4):312-317. [16]赵新华,束红梅,王友华,等.播期对棉铃生物量和氮累积与分配的影响及其与棉铃品质的关系[J].作物学报,2010,36(10):1707-1714. [17]李金才,马海莲,李存东.不同播期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321-13323. [18]张志刚,王仁祥,李育强,等.不同生态点对棉株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J].棉花学报,2003,15(6):348-352. [19]石建斌,周红,王宁,等.陆地棉纤维品质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9,35(4):770-775. [20]杨伟华,熊宗伟,唐淑荣,等.不同领域棉花品质差异谈实行区划种植的必要性[J].中国棉花,2002,29(4):2-6. [21]BednarzCW,NicholsRL,BrownSM.Plantdensitymodifieswithin-canopycottonfiberquality[J].CropScience,2006,46(2):950-95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