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埇桥区花生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
范文 | 徐圣林 摘 要:花生是宿州埇桥区主要油料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该文简述了埇桥区花生生产中常见的病害类型,包括花生青枯病、花生锈病、花生叶斑病及花生黄花叶病毒病,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埇桥区花生优质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花生;病害;防治措施;埇桥区 中图分类号 S435.6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4-0099-02 花生,又称唐人豆、落花生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1]。花生的营养丰富,蛋白含量达25%以上,以水溶性蛋白(又称为乳清蛋白)、盐溶性蛋白为主,不含胆固醇、脂肪、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抗衰老等作用,广受消费者喜爱[1]。埇桥区地处宿州市境内,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农业气候,整体上具备我国南北过渡气候的特点,四季分明(最冷的1月、7月均温分别在0、27℃左右)、光照(年均日照时数2500h左右)及降雨较为充足(年均降水量858mm)、夏季雨水多于冬季等,較适合花生等农作物的生产。 近年来,随着人们愈加注重饮食健康,花生等健康食品广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也逐年攀升。宿州市埇桥区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优势,重视花生生产,种植面积及产量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当地花生产量平均达到6469.5kg/hm2,创下了近10年来当地花生产量的新高,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花生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花生生产中一些常见的病虫害也日趋严重,阻碍了花生产量及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1 花生青枯病 1.1 发生特点 花生青枯病又称“花生瘟”、“青症”等,是维管束上发生的一类典型病害,在花生各生长阶段均可发病,其中以盛花期发病程度最重[2]。花生植株感染青枯病原发病后,主要表现为植株快速凋萎、维管束颜色发生变化。刚发病时,主茎顶部叶片表现萎蔫状态,之后叶片从上往下快速出现萎蔫状态。一般发病后3~5d整株花生枯萎,但颜色仍为青绿色,将发病植株拔起可见到髓部湿腐,对根茎部位进行纵切可见到明显变为黑褐色的条纹状维管束。发病后期挤压发病植株,髓部有白色菌脓流出。 花生青枯病病原菌的越冬场所主要在土壤,传播路径主要是土壤的翻动、流水、农机具操作等。青枯病病原菌在26~32℃条件下适宜发生,遇长期高温降雨天气则易暴发。若花生在旱地连年种植,则发病程度重,另外在土壤瘠薄、酸性、肥力不佳的地块上发生程度重。 1.2 防治措施 优选产量高、品质佳、抗病能力强的花生品种。播种前先进行浸种处理,浸种药剂可选择新高脂膜800倍液等。加强田间管理,深耕土壤,适当提高磷肥、钾肥、有机肥的施入比例,适当提前氮肥施入时间;降雨后及时排走田间积水。对于土壤偏酸性的地块,可施入适量石灰进行调节;及时清除田间青枯病病株,带至远处集中深埋,病株根穴部位做好消毒工作。青枯病刚发生时,可选择70%~75%链霉素等进行防治,每7d喷1次,连喷3次;花生刚进入开花期时喷施微肥、叶面肥,以适当调整根系有益微生物活动,可有效抑制病菌的扩散蔓延[2-3]。 2 花生锈病 2.1 发生特点 花生锈病在花生各生长阶段均有可能发生,病症先表现在下部叶片上,之后逐渐向上部叶片扩散,结荚期后发病程度最重。叶片表现出病症时,叶片背面先产生一些斑点,针尖状,随着病情的扩展颜色逐渐变为黄色,病斑扩大,成为凸起状的圆斑(黄褐色),叶片表面裂开后有铁锈色的粉末状物质露出,整片叶面上均有分布,之后叶片逐渐变黄枯萎、早衰、脱落[4]。 花生锈病主要危害部位为叶片,会对花生植株的光合作用产生不利影响,导致花生的生长发育阶段缩短;此外,花生的叶柄、茎部均可受到锈病病原的侵染,严重情况下可导致花生无法结果。花生锈病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5~28℃,高温下发生几率有所降低,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可加重锈病的发生程度;田间栽植密度大、植株间密闭不透气的环境下锈病发生程度重。 2.2 防治措施 优选抗病能力强的花生品种,避免连作,推广水旱轮作。控制田间栽植密度,重视日常管理,多施有机肥,促使花生植株长势健壮,提高植株自身抵抗病害的能力[1]。提前挖好田间配套沟渠,确保雨后积水可及时排走,尤其是地势较低洼的地块。田间表现出锈病症状时,选择25%~30%噻呋戊唑醇800倍液、70%~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进行防治,叶片正面、背面均要均匀喷施[4]。 3 花生叶斑病 3.1 发生特点 花生叶斑病主要在开花至收获阶段发生,暴发期主要在中后期,主要发生在叶片,叶柄等部位也可发生。叶斑病包括网斑病和褐斑病2种类型。该病发生后一般可导致花生减产20%,发病程度重时减产幅度达40%。花生叶斑病适宜在10~37℃条件下发生,较高的湿度条件适宜该病暴发流行。 3.2 防治措施 花生叶斑病只在花生上发生,因此不可连续多年种植花生,可将花生与其他作物实施轮作,对降低该病的发生程度具有明显效果。轮作周期要求至少3年。当田间病叶率达到防治标准(一般在5%左右)时即可选择药剂开展防治,适合的药剂包括75%~85%代森锰锌500倍液、50%~56%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等,多种药剂轮流使用;为提高防治效果,可隔14d左右喷1次,连喷3次;在药剂中加入肥皂粉等有黏附效果的材料,则防效更好[5]。 4 花生黄花叶病毒病 4.1 发生特点 花生黄花叶病毒病也称花生花叶病,由黄瓜花叶病毒株侵染引发,早期感染发病后会对花生产量及品质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发病程度重的情况下可导致花生大幅减产,甚至绝收。刚发病时,花生植株顶部嫩叶发生卷曲,出现黄色斑点,颜色呈褪绿状,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形成黄花叶(黄绿相间)、绿色条纹叶等。花生种子带毒对当年病害的发生程度具有直接影响,一般种子带毒率越高则发病程度越重。花生黄花叶病毒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蚜虫。若花生苗期降雨少、温度高,则田间蚜虫大量发生,导致该病的严重流行;若降雨多、温度低,则蚜虫发生程度较轻,花生黄花叶病毒病发病程度也相应较轻[5]。 4.2 防治措施 实施花生与其他农作物的间作,包括高粱、玉米或小麦;科学运筹肥料,增施草木灰,促使花生植株长势健壮。田间一旦出现发病植株,应及时将其拔除并带出田外进行无害处理,对避免再侵染等现象效果明显。科学管水,降雨后及时排走积水;积极防治田间蚜虫,避免蚜虫引发黄花叶病毒病的扩散;将新高脂膜与种子剂拌合后进行拌种处理,对减轻黄花叶病毒病具有较好的效果。田间病害发生后,防治药剂可选择1%~4%氨基寡糖素500~800倍液、植物病毒疫苗400~600倍液等[6]。 参考文献 [1]李金华.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9(3):97-98. [2]赖文全,赖晓,邱传明.茂名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症状及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3):73-74. [3]黄秀颖,陈宗霖.广东花生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7,37(7):103-105. [4]叶有义.花生主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现代园艺,2017(7):148-149. [5]于艳茹.辽西地区花生主要病害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2(4):181-182. [6]张少泽,李刚,杨瑞晗.驻马店市花生田病害综合防治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2,58(5):259,274. (责编:徐世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