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禽白血病检测诊治综述 |
范文 | 禽白血病,又称为禽白细胞增生病,是一类由禽肉瘤病病毒群和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该病能引起许多种具有传染性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在自然条件下,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次是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瘤等生长抑制、免疫抑制性疾病。自1868年Rolo报道淋巴肉瘤以来,禽白血病己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1999年首次在江苏和内蒙古等地肉鸡群中发现有髓细胞性白血病。2009年至今,全国各地养禽场(主要为蛋鸡场)陆续暴发禽白血病,经查主要为J亚型ALV感染,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生产和经济损失。 1 形态结构与物理特性 禽白血病病毒(ALV)隶属于禽反转录病毒科α型反转录病毒属,根据ALV囊膜蛋白抗原的结构特征,可分为A、B、C、D、E和J等6个亚型。在电镜下观察ALV病毒粒子呈球形,半径为40~60纳米,呈正二十面体对称分布,有囊膜。在蔗糖中的浮力密度区间为1.15~1.17克/米。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紫外线对ALV影响不大,pH对病毒的保存有一定的影响,pH超出5~9时病毒易被灭活,对温度非常敏感,50℃8分钟或60℃30秒即可灭活,-80℃低温可长时间保存,因此病毒常保存在低温冰箱或液氮中。 2 化学组成 ALV成分主要包括30%~35%脂类、60%~65%蛋白质(其中5%~7%为糖蛋白)、2.2%RNA等。禽白血病病毒基因编码区为gag/pro、pol和env基因。gag/pro基因编码前体蛋白经过加工以后可以成为基质蛋白p19、衣壳蛋白p27、核衣壳蛋白p12、蛋白酶p15和部分多肽物质。p19作为一种基质蛋白,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与病毒出芽之间存在紧密联系。p27是病毒核心衣壳蛋白的主要成分,有许多易于检测的病毒抗原位点,是ALV的群特异性抗原。p12是一种碱性蛋白,保守性较高,和基因组RNA相关。p15N端的7个氨基酸组成的区域能够增加病毒的装配效率。 3 流行病学 该病自然宿主包括鸡、鹌鹑、雉鸡、鹧鸪等多种禽类。传染源为病鸡、带毒鸡、感染的种蛋,带毒鸡为本病主要的传染源。母鸡较公鸡易感,以4~8月龄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易感。 4 临床病变 根据病变形态不同可分为3类,结节型、弥散型和粟粒型。病鸡多呈现嗜睡、精神萎靡、厌食、鸡冠肉髯苍白皱缩等症状。翅、颈、背部皮肤有出血点。腹部膨大,可触摸到肿大的肝、肾、法氏囊,生产性能下降、腿部变粗等。剖检可见灰白色肿瘤和结节状病灶,肝脏肿大呈弥漫性,法氏囊肿大出血等。 5 检测诊断 可通过鸡胚分离培养或细胞培养等方法进行病毒分离,然后进行实验室检测是病毒检测可靠度最高的方法,但该方法操作复杂,耗时较长。同时结合ELISA法、PCR法、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等多种检测手段相结合才能正常开展病毒检测工作。ELISA因其简便快速,敏感性强,适宜大规模筛查等优点,在实际检测中较为常用。郭艳等针对gp85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后作为抗原,建立了ELISA抗体诊断方法。 PCR、RT-PCR、qPCR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进一步丰富了实验室的检测手段。Smith等从pol基因片段中选取引物片段建立了检测ALV-J的PCR方法。但由于病毒变异等原因,需要时常对引物进行重新设计。 6 免疫与治疗 目前,市面还缺少有效的的ALV商用疫苗。Salter等针对样本开展病毒灭活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疫苗的免疫性会丧失。YuC等观察到,泰山马尾松花粉多糖与病毒感染源之间的连接切断以后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机体的免疫力。Wang等研制出的新型ALV-J多變种抗原全价疫苗免疫后42天,抗体滴度可达到1∶64000,可维持126天以上免疫保护期。养殖场一旦发现有ALV阳性家禽,应该立即淘汰净化。故而,构建科学的防控体系,做好消毒和净化,防患于未然是防控该病的有效措施。 作者简介:姜久华(1980-),女,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禽疾病检测与预防、动物疫病防控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