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阳光猪粪肥的处理 |
范文 | 杨国丽 齐刚 张晓北 雷骁勇 阳光猪粪做到合理应用,其无害化处理法有阳光自然堆积和阳光生物池发酵法。 1 自然堆积好氧发酵 堆粪场地面防渗漏,棚顶设置彩钢瓦或阳光大棚,防止雨水进入。如果粪较干,可以堆在大地,在外界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机肥。粪堆大小因地而异,通常高1~1.5米,宽4~5米,长8~10米。 1.1 原粪自然发酵堆粪法 粪堆积24~48小时升至50~60℃,待第三天达到65℃以上翻倒一次。发酵过程会出现2次65℃以上高温,翻倒2次即可。正常一周内可发酵成褐色、无臭味的有机肥料。 1.2 添加有机物发酵堆粪法 自然填料堆粪1~1.5米高,如要添加其他有机物料,如一层秸秆(切3~10厘米段)加一层猪粪,堆2周以后翻垛,垛完后上面适当压实,再过2周差不多腐熟。通常6~9月份,其他季节想快速发酵可以在阳光棚或粪堆上盖严塑料布。 1.3 简单自然加菌堆粪法 自然堆积猪粪,粪堆在高度1~1.5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长宽。发酵时间可以延长3~6个月,在猪场储粪池堆放一定时间,再运到种植地堆积,从而起到倒粪的作用。发酵的过程根据发酵程度可喷洒微生态菌液,春秋可盖上塑料薄膜加快发酵速度。 以上的发酵方法是属于厌氧发酵和好氧发酵两种兼而有之。 2 自然堆积厌氧堆肥 厌氧堆肥是在无氧条件下,借助厌氧生物(厌氧菌)将有机质进行分解,被分解的有机碳化合物中的能量大部分转化贮存于甲烷中,仅有一小部分氧化成二氧化碳,释放能量供微生物生命活动需要。厌氧堆肥又称沼气干发酵,其原料中固体总量在20%左右,厌氧堆肥按照发酵温度可分为常温发酵(自然发酵)、中温发酵(28~38℃)和高温发酵(48~60℃)。 3 发酵池快速发酵 发酵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小可根据需要而定,一般为100立方米左右,池宽5~6米,深3~3.5米,长6~8米,也可建造3~5个联体发酵池。在发酵池上设立可拆卸安装的小型阳光拱棚,防雨水、臭味,提高发酵温度,高度1.5米。粪便和污水在干稀分离网作用下,直接进入发酵池内,按一定比例加入有益微生物菌群发酵剂,猪粪很快进行生物消化分解而快速发酵,时间比自然发酵快一倍以上,发酵优势明显。 4 阳光有机复混肥的制造 有条件的大规模型阳光猪场可以建设有机肥厂,生产阳光有机复混肥。流程是把阳光猪粪尿经过脱水、发酵、烘干、粉碎,造粒、掺混等工序生产。 5 堆肥过程及特点 堆肥过程大致分为升温、高温维持和腐熟3个阶段。 5.1 升温阶段 堆肥初期堆层基本呈中温,温性微生物较为活跃,并利用堆肥中可溶性有机物旺盛繁殖,他们在转化和利用化学能的过程中使一部分变成热能,由于堆料有良好的保温作用,因而温度不断上升。此阶段微生物以中温性、需氧型為主,通常是一些无芽孢细菌。适合中温阶段的微生物种类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细菌(水溶性单糖类)、真菌和放线菌,对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物质有特殊功能。 5.2 高温维持阶段 当堆肥温度升到45℃以上时,即进入高温阶段,嗜温性微生物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嗜热性微生物逐渐代替了嗜温性微生物,堆肥中残留的和新形成的可溶性有机物继续分解转化,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和蛋白质等)开始被强烈分解。 5.3 腐熟阶段 在内源呼吸后期,剩下部分较难分解的有机物和新生成的腐殖质,此时微生物活动下降,发热量减少,温度下降。嗜温性微生物又占优势,对难分解的有机物进一步分解,腐殖质不断增多且稳定化,此时堆肥进入腐熟阶段。降温后,需氧量大大减少,含水量也减少,肥堆空隙增大,氧扩散能力增强,需自然通风。 6 未腐熟猪粪的危害 大多农户将粪便堆置几天后就施入农田,未腐熟的粪中含有大肠杆菌、蛔虫等病原菌和寄生虫,施用后导致疾病传播,还会发生“二次发酵”的现象,在好氧微生物活动下,发酵产生的热量会影响临近作物的生长,引起烧根烧苗,严重时导致植物死亡;其发酵时产生有害气体造成土壤酸化,损伤植物根系和叶片;还会大量消耗土壤中的氧气,抑制作物根系生长;在传统堆肥过程中,由于自然分解、风吹雨淋,氮磷钾养分流失严重,利用率只剩50%;新鲜畜禽粪便中的养分多为大分子有机态或缓效态,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从而降低肥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