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后浇带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
范文 | 刘 义 李 鹏 李灿峰 摘 要:本文介绍了后浇带的形式和合理设置的一般原则,详细阐述了其施工技术措施和质量控制要点,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后浇带;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1 前言 建筑物的后浇带是通过施工过程中的措施来解决设计中考虑沉降或伸缩的调整办法。除设计规定外,在施工期间必须根据规范及工程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后浇带,并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才能确保后浇带的施工质量。文中介绍了钢筋混凝土后浇带的功能,并主要就钢筋混凝土后浇带的合理设置及主要施工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最终保证后浇带的施工质量避免出现裂缝、渗水等情况。 2 后浇带的形式 2.1 平直缝 其特点是施工时模板安装与折除简便常作为事故性处理方法或应用于厚度较薄的工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渗水线路短,后浇带的界面结合质量不易保证。 2.2 阶梯缝 其特点是支模简单,折除容易,搞渗线路延长,混凝土结合面垂直于水压方向,界面结合质量容易保证,抗渗性好,后期施工清理容易。 2.3 企口缝 其特点是混凝土结合面也垂直于水压方向,界面结合较好,抗渗线路延长。但这种后浇带形式支模较费工,浇注时有不易密实是死角,而且折模清理困难。成型后还应注意保护边角,稍有疏忽就将影响后期施工接缝质量。 2.4 后浇带的位置及其注意事项 在选定后浇带的个体位置时,无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或后浇温度带,共同的要求是:其位置应选择在内应力(剪应力)较小的部位,般应从梁板的1/3跨部位通过。后浇带的配筋构造应能保证在带的混凝土补齐前,两侧结构能相互独立地自由变形。后浇带应贯通整个结构的横截面,以将结构分几个独立的部分。 后浇带是个至关重要的关键部位,在施过程中要注意后浇带的折模及其折模后的保护。在补齐混凝土之前,后浇带应加盖板覆盖,严防杂物掉入,或重物碰损后浇带中的钢筋。 3 后浇带的合理设置 后浇带的设置遵循的是"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后浇带的设置就是把大部分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的应力。 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 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后浇带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 mm为宜。 除设计另有要求外.后浇带处的梁板受力钢筋宜尽量断开。钢筋接头按有关规定留设,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 后浇带的未浇筑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 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避免留直缝。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梁及基础,可留企口缝,而企口缝又有多种形式,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 4 施工工艺及作法 应视工程具体结构形式及施工方法而设置后浇带,位置的留设应及可能选择受力和变形较小的位置; 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 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 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粱,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 (有条件时再推迟一些时间), 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这样做的目的。足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 .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 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T两个月后浇筑混凝土,这时,估汁混凝土收缩带已完成60%以上;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变矩不大, 剪力也不大, 也可选在梁、饭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泶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处: 在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考虑便于施工操作, 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lO00mm为宜。 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避久留直缝。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梁及基础,可留企口缝,而企口缝又有多种形式, 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 后浇带混凝土中使用的微膨胀剂和外加剂品种,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现场施工条件选择,并事先通过试验确定渗人量。所有微膨胀剂和外加剂必须是有出厂合格证及产品说明书,应检查外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受潮,并经二次复试.符合相应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才准使用。微膨胀剂的掺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因此,其秤量应由专人负责,允许误差一般为掺入量的±2% 。混凝土应搅拌均匀,否则会产生局部过大,或过小的膨胀, 影响混凝土质量。所以应对掺微膨胀剂的混凝土搅拌时问适当延长:后浇带砼应密实, 与先浇捣的混凝土连接应牢固,受力后不应出现裂缝。在预应力结构中,后浇带内的非预应力筋必须为预应力筋锚固,张拉等留出必要空间。预应力结构中的后浇带内有非预应力筋, 预应力筋、锚具、各种管线等, 此处的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采取带模保温条件下的养护,应按规范规定,浇水养护时问,一般混凝土不得少于7天, 掺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砼不得少于14天。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如有抗渗要求,还应按规定制作抗渗试块。 5 后浇带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 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有条件时再推迟一些时间),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一些.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 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一般不宜断开。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钢筋应保证准确位置而连续不断。对于板,单层钢筋下应设置垫块,双层钢筋应设置支架.对于梁,底部钢筋亦应加垫块,上部钢筋一般直径较大.可不用支架。 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避久留直缝。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梁及基础,可留企口缝,而企口缝又有多种形式,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 后浇带两侧宜采用钢筋支架铅丝网或单层钢板网隔断.钢筋支架的钢筋直径及间距设置视构件断面大小而定,以支撑稳定为原则,铅丝网的网眼一般不宜过大,以避免灌注混凝土时跑浆,如网眼偏大,可在网外粘贴一层塑料薄膜.并支挡固定好,以承受灌注混凝土时的挤压力,并保证不跑浆,待混凝土凝固后,薄膜即可撕去,钢筋支架亦可除去,而铅丝网则留在后浇带两侧,即永久留在后浇带内。 采用钢筋支架铅丝网隔断,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应局部干硬一些,塌落度小一些,既保证搓捣密实,又不跑浆,使侧面混凝土强度和其它混凝土一致。在浇注混凝土前,应将后浇带处侧面混凝土凿毛,清刷干净,底部碎屑清除彻底。 增大配筋率减小钢筋直径即细筋密配有助于减少裂缝。 结束语 后浇带的施工范围日益广泛,从使用的构件位置上看.可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外墙、内墙、顶板、楼层的楼板、房屋及大型构筑物的基础以及大型设备基础:从房屋建筑工程的功能和形体上看,不仅用于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处,对于超长的多层或高层框架结构,虽不存在沉降问题,但为解决钢筋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或混凝土的收缩应力,也采用后浇收缩带或后浇温度带,因此,后浇带的施工问题也必然引起高重视,对后浇带在其他部位的应用(如大面积的钢筋混凝土地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对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提升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