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学四导”学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祝贵耀 |
范文 | 沈萍萍 从重视教师的教到注重学生的学是教育史上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我们所探索的“三学四导”学本课堂指的是在“以标导学—以学定教—以学验教”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意识引领下,努力构建起学生在课堂上经历预学、探学、拓学三个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以导激趣”“以导启思”“以导悟法”“以导促需”四种导学作用的生本教育课堂。 “三学四导”学本课堂主要以“激发兴趣”为先,借助课始预学单,让学生自主预学;以“启迪思维”“体悟学法”为核,利用课中练习单让学生合作互学;以“促进需求”为本,借助课末活动单让学生拓展会学。其操作模式架构图如下: 学生之“三学”和教师之“四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教师之“善导”,促学生之“善学”。已故的语文教育专家顾黄初先生在《“导儿学步”的真谛》一文中说:从教师方面说,贵在善“导”,既导之有序,更导之有方,既反对“常在怀抱”,更反对“一味放任”;从学生方面看,贵在历“练”,从能伫立到能移步,从能作短距离之步行到能长途行走,需要坚持练习,既不忽视循序渐进,更不一味依赖于教师。 细细揣摩,今天我们所探索的“三学四导”,又何尝不是“导儿学步”的一种传承与创新呢?下面,笔者以语文《巨人的花园》一课为例,结合数学的一些教学实践,对这一教学模式作个浅析。 板块一:预学 【导学预设】 1.看课文插图,读题。初辨:故事是讲巨人的花园呢,还是讲花园里的巨人?(板书:巨人 孩子) 2.出示预学单,学生自读课文后尝试完成预学单上的学习任务。 【透视与反思】 大概是因为记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古训,课前预习,成了每个学生每天必做的功课。“单板划一”“机械简单”“高负低效”是当下预习最大的病灶。与其让学生的生命活力白白消耗在这“无序”“无趣”的预习浪潮中,还不如让预习走进课堂,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围绕预学单的内容,综合运用“猜想”“朗读”“辨析”“尝试”“比较”等方法,进行独立自主或是互助合作的课堂预学,我们将其称为“课始预学”。 “课始预学”成功的关键首先是教师之诱导。如板块中,在学生读题后,教师随意一问,看似普普通通,实则用心良苦。一来引导学生发现这次课题“**的**”和之前所学的课文不太一样,如《鸟的天堂》《爬山虎的脚》等,这一次叙述的重点在“的”字的前面;二则为真正体味编者改编的意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投入阅读的兴趣,激活学生投入探究的情绪。 其次是简约而高效的预学单。一份好的预学单,要依据学科和课堂不同特质,围绕课程的“三维目标”,从“知识背景”“生活认知”“学习经验”“思维方法”“学科精神”五个方面中选取课堂学习最适宜的内容。在本课中,教师紧紧抓住“巨人三次生气”和“孩子三次反应”,以“填一填”“说一说”“想一想”的方式引导学生尝试预学。这样的预学既可以是独立自主预学,也可以是同质合作互助预学,还可以异质合作协助预学。 一般说来,预学单设计的基本容量以5分钟左右内完成为宜,并遵循学科化、课型化、年级化、个性化、差异化、趣味化的基本特点。在数学学科中,各种概念及知识点较多较分散的课型,也非常适合运用预学单。数学概念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旧数学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预学活动,学生可熟悉、掌握一些旧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框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 板块二:探学 【导学预设】 1.交流预学 (1)填一填:读词,随机生字正音。指名领读,师生对读。 (2)说一说:指名说故事主要内容,同桌互说。 (3)想一想:指名说说发现的有趣的现象,结合学生的发现探究课文1~8自然段。 2.“趣象”引读,体味“入境” (1)“趣象”:巨人生气。 聚焦三处描写巨人语言(生气、训斥、叱责)的句子,比较朗读,体会童话三次反复逐层递进的语言魅力。 (2)“趣象”:孩子们逃散。 聚焦三处描写孩子们行为表现(逃散、逃窜、没有拔腿逃跑)的句子,通过比较朗读和师生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三次反复中情节突变的语言魅力。 3.对照板书,重读题目,聚焦“花园”,发现随着“巨人”与“孩子”的变化,“花园”也发生了三次变化。学生阅读“花园”的神奇变化,再次品味编者为何取题:巨人的花园。 4.回顾小结:发现童话里神奇的“三”。 【透视与反思】 课中探学从预学反馈着手,反馈力求目标简约、过程简单、方法简练,立足“学本”,指向“会学”。反馈的侧重点在于发现学生现有认知的起点,形成课堂深入探学的切入点。而后,常以“课中练习单”为媒介,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行为真正发生。在这个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疏导学生学习经历中遇到的疑难与混沌,达到“启思”和“悟法”的作用。教师要成为高明的引导者、策励者和启发者,更要成为精心护养的营养师。比如在三下《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中,学生在进行课前预学后可设计运用这样的“课中练习单”: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反馈,在“填哪个面积单位更合适”的辨析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生活中的实际物体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当然,“课中练习单”的使用也并非是“千篇一律”“千单一面”的。如在《巨人的花园》的“探学”板块中教师并未设计和运用显性的、纸质化的“课中练习单”,而是在“趣象”引读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发现“童话里神奇的‘三”,体味到童话语言文字的魅力,并最终将自己的板书——“台阶式”思维导图,变成了隐性的、师生共同绘制的“课中练习单”。这样,既提炼了语言学习的策略,总结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为“课末拓学”做了铺垫,为学生继续感悟童话魅力搭设学习支架。 应该说,将课堂板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是“三学四导”学本课堂努力践行的一点点改变。因为,黑板不只是教师的示范场,更是学生的演习场。既要改变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课堂无板书的歧途,也要改变课堂板书成为知识灌输的误途,要把方法习得、规律掌握等渗透到板书中去,要把学生请到黑板前来,成为课堂板书的“畅想家”“描绘者”,做到“教少学多”。 板块三:拓学 【导学预设】 1.串联这些神奇的“三”,简单复述1~8自然段。 2.激问:除了“巨人”“孩子”“花园”藏着神奇的“三”,童话里或许还有另一个神奇的“三”,等着你去发现呢。(出示“围墙”一词,存疑:童话里的“围墙”你读到了吗?它是那个神奇的“三”吗?) 3.课后阅读本组中其他的童话,去寻觅童话里神奇的“三”,尝试也画一张“台阶式”学习简图。 【透视与反思】 在“课末拓学”板块,教师指导的意义在于再次诱发学生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学习的“养成”与“发展”,力求通过第二学习曲线的创生,由“学会”走向“会学。如这里的“激问”,也如这里的“寻觅”,意在让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养成。 如果说“课中探学”的“台阶式”思维导图是一张隐性的“课中练习单”,那么它同时还是一张隐性的“课末活动单”。(如果要设计一张显性的“课末活动单”,应凸显趣味性、实践性、自主性、探究性。一张适合的课末活动单,可以引导学生在个体或群体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培养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意志)学生在自主拓学了《去年的树》后,画了一张“台阶式”学习简图,如下: 可以想象当学生在见到《去年的树》里那个神奇的“三”后,该有多么得意,多么自豪。这种情绪体验是学生由“学习兴趣”到“学习乐趣”直至“学习志趣”的催化剂;这种情绪体验如一盏灯火,也是一个教师课堂生命的唤醒与生长。 因此,真正的“学本课堂”,一定没有“千人一面”的“导”,一定没有“千课一面”的“学”,更不会有“千篇一律”的“单”。有的只是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真正经历。 (浙江省嘉善县实验小学 3141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