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老师,你的课堂教学有效吗?
范文 潘翠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善和优化,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极具观赏性。但是,认真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我们感到:许多教师常常由于认识不清晰和理解不深入,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虚假的繁荣,有“形”无“实”、喧宾夺主、以繁代简、以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教学的精彩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懈的追求,而真实有效则使我们的追求得以升华。因此,课堂教学因有效而精彩!
片断一:1厘米是一个数吗?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听说过“厘米”?你在哪儿见到过厘米?
(生答略)
师:大家手中都有一把尺,你能用它在纸上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试画)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我从0画到3。
生:我从0画到4。
生:我从1画到4。
生:我从1画到5。
(师把这四种画法都写在黑板上)
师:哪一种画法正确呢?
生:我认为我和生的画法是对的。因为我们要画4厘米长的线段,而从0到3和从1到4正好都有4个数,所以我认为这两种方法是对的。
师(问生):你认为应该从0画到4,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生:我……我可能错了。
[反思]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准确把握之上。在准备这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有多少学生接触过“厘米”这一概念?有多少学生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找准他们的认知起点,才能组织起有效的教学活动。于是我在新课伊始就安排了“画4厘米线段”的活动,这一活动看似有点情理不通——还没认识1厘米就让学生画4厘米的线段。岂不违反了认识规律?但是学生的认知起点不是“0刻度”,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果学生能画出4厘米的线段并说出理由。不正说明他们已经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吗?如果学生不会画,就会出现多种画法,这时教师就能清楚地知道学生的思维状况,便于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课中出现了4种画法,有对也有错,但这些方法是学生对厘米的真实理解或猜测。以生,和生,为代表的学生认为1厘米应是一个数,所以4厘米应该包括4个数,这显然是错误的,在成人看来甚至有点荒谬,然而正是这种认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当生说完后,教师再问生,他已经推翻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可以推断他对厘米的理解是极不牢固的。现状清楚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也找到了,必须首先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观念。
片断二:这条线段的长就是1厘米。
师:想听听老师的意见吗?(借助学生尺,在纸上画一条线段,从0画到1)大家看,这条线段的长就是1厘米。
生:原来我画的是对的!
生:我画错了,不应该从0画到3。
生:我也画错了,不应该从1画到4。
师(问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吗?
生:1厘米不是一个数,而是一大格的长度,所以4厘米应该有4大格那么长。
师:那你画的是几厘米?
生:3厘米,因为它里面包含了3个大格。
师:小朋友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吧?看看你刚才画的对不对。
[反思]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拒绝有意义的接受学习。1厘米的观念可以通过外界直接给予。《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探究学习,但并不是说拒绝接受学习,只是接受学习应当追求“有意义”。案例中的有意义学习建立在学生产生强烈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因而显得十分适切。
片断三:终点的数减去起点的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师:有同学从0画到了4,有同学却从1画到了5,起点不同,终点也不同,为什么都是4厘米呢?
生:我数过了,他们这样画都画了4大格,所以都是4厘米。
师:既然这样,你觉得要画出4厘米,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生:还可以从2画到6,从3画到7……
师:看来,要想用这把尺画出4厘米长的线段,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画法。那么,这些画法中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我觉得这些画法都画了4大格,都是4厘米。
师:说得好,只要你面的线段中正好包含4个1厘米,那么这条线段就一定是4厘米。
生:我还发现,不管哪种画法,用后面的数减去前面的数,结果都等于4。也就是说,用前面的数加上4,正好都等于后面的数。
(大家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师: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从5开始画起,要画4厘米,应该画到几?
生:画到9。
师:如果我们从2开始画起,要画7厘米,应该画到几?
[反思]
提升经验、启迪思维是有效教学的主要手段。如果仅仅停留于浅层次的操作性活动、经验性思考,而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借助比较、分析,将已有的经验提升。进而上升为理性的数学思考,那么这样的教学显然不是真正有效的。上述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认同多种画法都是正确的,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激发他们深入探寻背后的原因。从教学实际来看,这样的思路是可行的。在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摆脱了“0到4才是4厘米”这一狭隘的认识,帮助他们从一般意义上认识到“只要包含4个1厘米,不管起点和终点在哪儿,长度都是4厘米”,从而使学生对“4厘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还从起点和终点的比较中发现了更深层次的规律,从而使他们对原本浅显的问题获得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思维的深刻性在比较、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我以为,此时的有效才是更加深层次的有效,也是我们在追求教学有效性过程中应着力倡导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