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通识与素质教育的教学反思 |
范文 | 摘要:对重庆大学通识与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观察与思考发现,新生研讨课教学较为混乱,教学效度与实效不理想。学校对课程教学应予以统领性的顶层设计,一体规划教学内容的核心板块和主要环节。研讨课应围绕“大学生”、“专业学人”和“专业人”这三个核心要素来展开,引导新生从高中生向合格大学生转换,并为成为合格专业人打好基础;研讨课应围绕“研”和“讨”二字来开展教学,并以引导性阅读材料作为“研”的前提和基础,且在一定范围内组织专家统一遴选和汇编读本材料。目前,重庆大学通识与素质教育教学的整体效度与实效不佳,问题不在于“教”这一环节,而更多地存在于“学”的环节,学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障教学效度的提升和教学实效的实现。 关键词:授课内容; 授课方法; 教学效度;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3000504 笔者连续讲授本科学生通识与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国际问题与法律,共计八学期,并于2012—2013学期讲授了一个小班的法学专业本科学生新生研讨课,对这些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的“教”与“学”问题,有一些初步 认识和想法,仅是一己之见,但确是本科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的长期思考与切身感受。 一、关于新生研讨课的授课内容 从笔者拿到的学校教务处通识与素质教育办公室印发的《新生研讨课程手册》可见,不同教师的授课主题与内容各具特色,差异性极大。有的主题和内容较为宽泛,有的又极具专业性。总之,同一门课程的授课内容框架和关键环节缺乏近似度[1]。从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自己的观察中了解到,有的学院、专业甚至是多人分次对同一班级授课,缺乏课程主题与内容的一体、一贯规划与安排,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所长来组织教学活动;不少学院、专业尽管系一人负责一个小班教学到底,但也是各自为阵,相互缺乏沟通和协调。从这些材料、交流和观察中发现,不同院系、不同教师对新生研讨课教学目的、要求、任务和教法的理解、认识各不相同,授课内容框架和关键环节也大相径庭,不同班级课程教学实现的教学效度出入很大。这与不同学生选上同一课程应获得大致相近的教学实效的一般逻辑和教学规律相悖。笔者认为,作为学校统一规划的新生入门性必修课程,涉及的教学班和人数众多,对整个大学教育,包括通识与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本身也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学校对课程教学内容应予以统领性的顶层设计,一体规划教学内容的核心板块和主要环节。 依笔者之见,新生研讨课应围绕“大学生”、“专业学人”和“专业人”这三个核心要素来展开,诠释好这三者的递进关系,引导新生从高中生向合格大学生转换,为培养合格专业人打好基础。首先应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在此基础上做好“专业学人”,学好专业知识,铺平通往“专业人”之路。同时,让他们清楚“专业人”的要求与素养,并以“专业人”的要求和素养为指引,为把自己打造成合格的“专业人”而努力。新生研讨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架构应涉及大学生活的理性应对与科学安排、大学学习与读书活动的有效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及其培养、专业学人的素质与能力及其培养、专业人的基本素养与能力及其养成、专业知识的基本体系与前瞻性发展、主要的专业与专业学习方法,等等。这些方面浸透整个大学生活和学习,是具有通识性和全局性的基础问题。它们似乎是日后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涉及的,但往往又是任何一门课程都不具体涉及或涉及不多,尤其不系统涉及的。新生研讨课授课内容不宜涉及过细过专的专业与专门性知识与问题,尤其是那些日后专业深度学习应该和必然涉及的。 以法学专业新生为例,笔者设计了“大学生·法科生·法律人”这一课程名称,并以“我的大学——通往法律人彼岸之路”作为研讨主题,诠释了“大学生”、“法科大学生”与“法律人”之间的递进关系。具体设计了如下研讨话题作为支撑教学核心内容的框架体系。 本专题涉及专业前沿性和发展性问题,包括法学与法学研究方法的变革性问题,具体研讨话题可由学生在研读引导性材料基础上自设。 二、关于新生研讨课的授课方式 既然是研讨课,就应围绕“研”和“讨”二字开展教学。首先应让学生以教师建议的研讨话题(可以鼓励学生增添和调整话题)进行“研”(研究);然后才能让他们围绕预设话题进行“讨”(讨论),并在分组讨论基础上由报告人代表讨论小组进行汇总发言(通过话题分解和报告人轮换,确保每人在整个研讨课期间都有1~2次发言机会);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阐明自己对这些话题的理解和看法,但并不寻求统一的答案,甚至允许没有统一的答案。对于有些话题,可能本身就不会有一体化的答案,仅是为了引发思考。教师点评和发表意见时应说实话真话,忌大话空话,以增加学生的认同感,达到课程的预想效果。 在授课环节中,研究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研究的讨论往往是肤浅的。但是,对于刚进入大学的高中生而言,让他们自主、独立去研究,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进行研究,让学生自行研究肯定是流于形式、不会产生实效的。因此,教师汇编印发一些引导性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讨论十分必要。 笔者围绕前述话题遴选了一些期刊文章,为学生汇集印发了一本近200页的《法科大学新生研讨课读本》。从学生课程结束时提交的《课后感》观之,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认同度是较高的,他们认为读本材料非常有益,发挥了引导作用,有较大的帮助。实际上,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这个读本还是较为粗糙,有待精心打磨。事实上,让每个任课教师都去遴选和打磨这样的读本是重复劳动,实无必要,但在一定范围内组织专家统一遴选汇编相关读本材料实有必要。依笔者之见,对涉及大学生活、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以及学习与读书等问题的读本材料,应由学校组织专家统一遴选和汇编;与专业和专业学习有关问题的读本材料,可由各学院或专业学科组织专家进行统一遴选和汇编。 三、关于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效度 就笔者讲授的新生研讨课而言,笔者在把握前述授课主题与内容和授课方式的基础上组织了教学活动。从学生反馈看,教学的整体效度较高,学生认同度较好,包括对汇编读本的认同度。从学生提交的课程考核材料——《课后感》可见,全班29人都对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好评。学生网上评教中个别无记名留言也可以佐证这一结论(见表1)。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教学效度的高低与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仅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准备和合理组织有关,更主要的是得益于小班教学,新生上课积极性高且进行了有效的精力投入等因素,教学实效与这些因素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就笔者讲授的国际问题与法律而言,从历次教学情况综合判断,对自觉上课、坚持上课、认真上课的学生,其教学效度应该是显性的,教学效果优良,收到了应有的教学实效。任何一学期学生网上评教中一些无记名留言足以佐证这一结论(见表2)。但是,坦诚地说,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整体效度并不理性,整体教学实效大打折扣。分析其原因不难认定:课程整体效度与实效不佳,与学生对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因素密不可分,问题主要不在于“教”这一环节,而更多地存在于“学”的环节。近年来学生群体的“三三制”现象 学生群体的"三三制"现象意指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学,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混,三分之一的学生半学半混。 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这种现象在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上尤为明显。不少学生上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的目的非常明确和单一,就是混学分的。不少学生选课不是凭兴趣与爱好, 而是某课程是否容易,教师要求是否严格,上课点不点名,好不好通过,这些是他们选课的唯一标准。课程出勤率一贯不理想,不少学生甚至从不到课,或偶尔到课,即使到课也不认真听课。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与任何其他活动相冲突,学生首先放弃的就是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由于课堂规模过大,教室大,教师往往使出浑身解数也无力有效管控课堂,难以自始至终地抓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难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热情,等等。毫不讳言,这些现象和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笔者讲授的国际问题与法律课程之中,应该是所有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尤其是超级大班教学的课程都存在的整体性问题,这是笔者身处本科教学一线多年的切实观察和强烈感受[2]。 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应加强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效度与实效提升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综合性长效措施根本扭转学生群体的“三三制”现象,提高学生对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价值与意义的认识,端正他们对这类课程的学习态度,促使其走进课堂,将上课作为自己的义务,不仅是权力。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杜绝跨校区选课,避免其他课程、学生活动同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的冲突。此外,学校还应尽可能地平衡不同课程难易度,减少“挑选课程”现象 这里以国际私法上的"挑选法院"这一专业术语类比,系指学生规避选择根据兴趣和需要应选课程,而选择虽无兴趣也无必要但较容易通过的课程。 ,合理控制教学班规模,尽可能采用较小的班上课。小班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师有效掌控课堂,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进而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以充分实现教学效度和教学实效。与此同时,学校应继续加强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的规划,纯化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避免“通识与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课程都往里装”现象,将以技能为主的课程剔除,进行专项规划、建设和落实。在通识教育中充实一些人生必修课程,教会大学生如何当学生、如何做人,这是通识与素质教育应有之意,在当今也尤为必要。 四、结语 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对学生的价值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以国际问题与法律课为例,其教学任务是从国际法视角审视当今世界主要热点问题,教学目的在于强化当今大学生的国际问题意识[3],普及国际法知识,增强他们正确审视和解读世界热点问题的能力, 提高其人文素养。 但是,如何科学规划课程设置、有效保障课程运行、合理组织课程教学,以实现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效度,使课程教学收到大体一致的预设教学实效,值得管理部门、教学单位和任课教师共同思考和研究,甚至有必要进行专项投入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以避免良好的教学初衷无法实现 。参考文献: [1] 重庆大学教务处通识与素质教育办公室. 新生研讨课程手册[Z].2013. [2] 杨署东.人文素质课国际问题与法律教学效度实现研究[R].2012. [3] 杨署东,胡帆影.《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的国际法理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96-1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