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追问 |
范文 | 吴娟 [摘 要]追问是教师对学生的深层次发问,数学追问能引导学生逼近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核。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追问、巧于追问、精于追问。通过追问,探析知识本源,演绎课堂生成,进而让数学教学走向优质、高效。 [关键词]追问;数学思维;优质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88-01 追问是开启学生数学思维的“钥匙”,是深化学生数学思维的“铁锹”,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云梯”。数学教学中的追问主要有两种教学取向:一是挖掘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数学思维的广度;二是展现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追问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跟进学生的认知状态,指引学生的认知方向。 一、追问知识的来龙去脉 追问不是平铺直叙地交流,而是对知识本质的深度挖掘,是对知识本质的深度探寻,层层剥笋式的数学追问,可让学生一步步走向数学本质。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可开展如下追问。 师:把1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1个桃的多少? 生1:每份占1个桃的四分之一。 师:如果把2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生2:每份是二分之一個桃,即2个桃的四分之一。 师: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生3:每份是1个桃,也就是4个桃的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分成的份数相同,表示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生(齐):因为被分的桃的个数不一样。 师:那什么是不变的呢? 生(齐):每份的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不变。 …… 本节课中,把一个单位分成几份,占几分之几,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教师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追问使学生对分数的性质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追问学生的思维历程 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追问学生的思维历程,让学生萌发解决问题的灵感与创意。通过追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列举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历程。 例如,教学“认识千以内的数”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后,教师出示习题:从3、0、6、8中任意选择三个数组成不同的三位数,你能找到哪些? 生1:我找出的有306、603、608、638…… 师:如果确定百位上的数是3,你能找到哪些数呢? 生2:306、308、360、368、380、386。 生3:306、360、308、380、368、386。 师:这两位同学的列举有什么不同? 生4:生2是先确定十位,再确定个位上的数,生3是先选定两个数再交换这两个数的位置。 师:你们觉得哪种列举方式好一些? 生5:生2的方式好,因为我们不仅要有序地考虑十位,也要有序地考虑个位,这样才能保证既不遗漏也不重复。 本节课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到生1的思维缺乏逻辑顺序,不动声色地对所有学生进行了归类思想的引导:分别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再确定个位上的数。然后通过恰当地追问,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两种列举方式的优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追问课堂的动态生成 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稍纵即逝的课程教学契机,对课堂的动态生成信息进行追问,将课堂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转化为学生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交流反馈长方体的棱数时,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在课堂上掀起了“涟漪”。 生1:一个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4×6不是应该等于24吗? 师:是啊,为什么一共只有12条棱呢? 生2:因为一个面有4条棱,6个面一共有24条棱。但是这条棱是上面和前面共同拥有的,而这条棱是上面和左面共同拥有的(吞吞吐吐)。 师:大家观察一下,棱与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3:我发现如果我们按照面的个数来统计棱的条数的话,每条棱都重复计算了一次。 生4:我还可以从一个顶点出发数,一个顶点有3条棱相交,一共有8个顶点,3×8=24,但由于每一条棱都与两个顶点相连,所以还要再除以2。(显然,生4是在生3的启发下想出的又一个解题思路) 本节课中,当学生出现了数棱数的认知错误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想法继续追问。学生在矛盾中继续深入思考,很快发现简单相乘会有重复,然后自我否定原先看似合理的方法,重新探求到从每个顶点出发数棱数的方法。 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追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追问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对学生数学思维进行纠偏、点拨和补充,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追问,让学生从被教师追问转向主动向教师追问,进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责编 韦 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