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异曲同工 别样精彩 |
范文 | 黄普庆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基于学生发展,从学生的视角进行教学,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两次教学“找规律(周期问题)”时的不同导入方式,说明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实施者的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整合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乐意投入数学活动中。 [关键词]找规律;兴趣;经验;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21-02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可见好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基础。笔者就结合自己两次教学“找规律(周期问题)”时的不同导入方式来谈一谈对新课导入的认识和思考。 【第一次教学】通过“PK”,激发兴趣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叫作“记忆力大PK”。请男生作为一组,女生作为一组,看看是男生记忆力好,还是女生记忆力强! 师:老师给出两组数字,男生记A组的数字,女生记B组的数字,限时10秒。 (电脑出示:A组:38492517627983456394;B组:12345123451234512345) 师:时间到!请男生说出A组的数。 (男生吞吞吐吐,说不出来) 师:请女生说出B组的数。 女生(齐):12345123451234512345。 师:我宣布女生获胜。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男生:因为女生记的数有规律,我们记的数没规律。 师:你们是喜欢有规律的数,还是没规律的数? 生(齐):喜欢有规律的数。 师:既然你们都喜欢有规律的数,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板书:找规律——周期) 【第二次教学】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师:老师想让你们猜一猜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你们敢不敢猜? 生(齐):敢! 师:请看大屏幕。 (电脑呈现: ①一年中春夏秋冬的风景图。按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顺序依次重复播放三遍。 ②动态演示时针行走的路线和过程。从1时开始,时针一直走,一共走两圈。 ③十字路口红黄绿灯的变化。按红、黄、绿的顺序重复变化三次。) 师:从这三组动画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很多重复的画面。 生2:每组中的画面都是重复出现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现象吗? 生3:一个星期有七天,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接着又是星期一、星期二……重复出现。 生4:一月、二月……一直到十二月,紧接着又是一月、二月……重复出现。 生5:太阳早晨升起,傍晚落下,第二天太阳又是早晨升起,傍晚落下…… …… 师:能猜出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了吗? 师:像上面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只要大家平时多观察、多思考,一定还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周期现象”。 (板书:找规律——周期) 【感悟】 第一次的导入,通过游戏“记忆力大PK”,让男生和女生分两组来比一比记忆力,确实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可以说,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很快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两组数上,发现B组的数有规律,所以好记,从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了新课的学习与探究上。 第二次的导入,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了三组生活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画面猜一猜将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专心致志地观看教师展示的内容。与第一次不同的是,学生都带着一个疑问去观看——这节课上什么?在学生看完这三组生活现象后,教师并没有马上揭示答案,而是组织学生分析,找出每种生活现象隐含的规律,再到生活中去找一找类似的规律。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束缚,他们都能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出发,找到自己熟悉的隐含规律的生活现象。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仅要为学生整合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积极投入数学活动中。 【启发】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那么,无论这位教师的课讲得多么生动、多么到位,显然都只是白费力气,事倍而功半。所以,在第二次教学“找规律(周期问题)”时,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依托现代教育手段的强大优势,巧妙地设置了趣味性的问题——看动画猜学习内容。这样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主动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积极参与学习。 二、丰富内容,体现价值 数学即生活,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只有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才是有价值的。第一次的导入,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它呈现的仅仅是数学模型,缺乏生活背景,难以体现数学的价值。第二次的导入,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了有机的融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真正实现了用生活中的经验和实例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与此同时,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三、凸顯主体,激活思维 建构主义强调: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衡量一节课的成败与得失、低效与高效,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看这节课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经过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手段自己获取知识,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从第二次的导入可以看出,无论是建立周期规律的表象,还是运用周期规律解释生活现象,都是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的,可见,学生潜能是多么的巨大,知识储备是多么丰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立足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就一定能构建和谐、精彩的生本课堂。 (责编 金 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