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谈数学课堂中的美育教学
范文 陈薇薇
[摘 要]数学追求的是从混沌中找出秩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将复杂还原为基本,所有这些都是美的标志。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实施美育教学,充分挖掘数学的美,并通过多种形式展现数学的美,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数学。
[关键词]美育教学;数学美;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33-02
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自然属性,表现为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喜悦和精神上的满足。传神的艺术作品、美好的风光、鲜艳的花朵,以及在纷繁杂乱的事物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秩序与科学理论体系,都会带给我们美感。数学,追求的是从混沌中找出秩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将复杂还原为基本,所有这些都是美的标志。数学是美的,它蕴含着比诗画更美丽的境界。作为数学教师,应在课堂中实施美育教学,充分挖掘数学的美,使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爱上数学,乐学数学。
一、数学课堂实施美育教学的意义
数学美的内涵与外延是很丰富的,不仅包括符号美、数字美、简单美、构图美、格式美、对称与统一美、静态与动态美等外延,更包含了知识的严谨美、逻辑美和思想美等内涵。
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自然几乎不可能不对数学推理的美抱有偏爱。”
罗素对数学美是这样表达:“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则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冷峻的和简朴的美,像雕塑之美一样。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一种真实的喜悦精神,一种精神上的亢奋,一种觉得高于人的意识——这些是至善至美的标准,能够在诗里得到,也能够在数学里得到。”
的确,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当我们步入数学这个充满生机、瑰丽多姿的大千世界时,理论的抽象与应用的广泛、逻辑的严谨与结构的协调、形式的对称与和谐、内容的丰富与深刻、方法的优美与奇特等,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激励、美的追求。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课堂教学审美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数学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时时处处“流淌”美,使学生形成美的感受,并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美的能力,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数学课堂实施美育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熏陶是许多教师常易忽视的领域,追溯其原因,主要有:(1)教师自身没有接受过美学教育,美学知识相对贫乏。(2)教师教学的视野不够开阔,总认为美育是艺术学科之事,与数学教学无关。(3)不能从根本上把握学生的审美特征,忽视美育教美对开发学生审美能力的潜在作用。
上述原因导致教师不善于发掘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重用数学美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重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鉴赏数学美,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创造数学美。
三、数学课堂实施美育教学的方法
1.营造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
和谐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动态的优化过程和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最优化”的效能。教学主客体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高度的协调一致,能造成一种人物协同、人际融洽、配合默契的和谐美。尤其是师生协同活动,组成协调的、节奏明快统一的教学群体行为,有时会令人达到忘情、陶醉的境界。
营造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如创建数学墙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开展奇特的数学美征集活动等,可使数学美的形象在学生脑中长期萦绕,使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有效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2.挖掘数学的美
数学的美就蕴藏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隐藏在繁多的各种知识点的后面,表现为简单、对称、完备、统一、和谐和奇异。因此,我们要把数学中的这些美挖掘出来,并做好梳理归类。
数学简洁美。简洁是一条重要的美学标准,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科学标准。简洁美包括符号、公式、技巧、逻辑上的简洁。
数学层次美。数学的层次美是指数学的知识层次结构能够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认识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知识的层次结构。
数学对称美。形体的对称美在自然界中处处可见,数学中的对称美更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如几何图形的对称、公式的对称等。它还可以更广泛地解释为某种相应性,如乘与除、加与减、乘方与开方等都具有某种广义的对称性。
数学统一美。统一美体现于数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数学的统一美,谋求更高层次上的统一。如任何一条直线、一条曲线、一个面都可以用代数方程表示,而任何一个代数方程也可以转化为线和面;对于某些数学应用题,可以用形(如线段图)来解释……
数学奇异美。数学的奇异美指数学所得出的结果或有关的发展给人以出乎意料感受的一种美。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励学生去发现奇异美,创造奇异美。
3.把握数学美的体现形式
(1)数学美体现在清晰的推理过程和简洁的演算中
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学科,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演算和推理时,概念准确,判断恰当,推理有据,这种逻辑推理就是数学美的一种体现。
例如,判断14和15是互质数的逻辑推理过程:最大公约数是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大前提),14和15的最大公约数是1(小前提),所以14和15是互质数(结论)。这样的演绎推理,思路与条理清晰,既让学生由衷地信服,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合理、灵活的解题方法,特別是新颖独特的解法,经常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愉快的心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又如,“小华一天做36道题目,小红做的是小华的3倍少18道,小林做的比他俩的总数少16道。三人一天一共做了多少道?”这道题的常规解法是:小华+小红+小林,这样列算式过于冗长,较为简便的解法为:小林×2+16。这种独特的解法,必然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数学美体现在形式的抽象和简洁之中
简洁是一条重要的美学标准,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科学标准。一个好的数学问题为了突出主要和本质的东西,必须是简洁的。简洁是形式美的表现,而抽象具有强大的概括力。各种数学公式和运算定律就具有简洁抽象、整齐明快的特点。如乘法的分配律:(a+b)×c=a×c+b×c,a 、b、c可为任何数。这种通过符号化在形式上的抽象,为我们认识客观现象在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提供了简明、准确的思维与表达的工具。
(3)数学美体现在数学的各种对称之中
对称是美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对称美在数学中也有着重要的运用,如几何图形中的对称性、各种算表的排列以及方程等。用形象的对称图案就可有效辅助以逻辑为主的数学教学。
对称美在小学数学中不仅表现在外形上,也反映在它的内部中,如应用题: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共值7角;一块橡皮和一支铅笔共值5角;一支铅笔和一本练习本共值8角,求每种物品的价格。题目具有循环对称的特点,解法如下:
“7角+5角-8角”再除以2就是橡皮的价钱。说明了对称性的分析能够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4)数学美体现在多种感官活动中
教学中,创设一切条件促使学生多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用心去体验、去感受,促使客观的声、色、画、文与学生主观的情、意、理、智发生碰撞,让学生在碰撞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使数学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体验探索、领悟数学价值、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生的眼中,2是鹅,3是小耳朵,8是漂亮的葫芦,9是七彩的气球……每个数字的背后都有着美妙的“传说”。尖头尖脑的“△”,像山峰;圆鼓鼓的“○”像汉堡包;端端正正的“□”……惊人的想象力创造着数学美,也开启了学生潜力无穷的智慧。
(5)数学美体现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中
创造本身就包含美,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思维。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让学生自己确定好三根小棒的长度,并将三根小棒首尾固定,做好一个三角形,再通过检验做好的三角形(模具)受力不变形,得到新知“稳定性”。又如,一个学生用“7×4-3”这一思路去求得“7+7+7+4”的和,因为他“创造”了一个原题中也似乎不存在的“3”。
上述例子表明,富于“创造”的活动和解答,能使学生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并产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
因此,对于学生“创造性”的方法,教师要充分肯定,让学生感到自己也是数学美的“发现者”,这样,他们就会回味和陶醉于自己“创造”的动态美和简约美的意境,并逐步内化为深刻稳定的审美观念。
(6)数学美体现在数学的语言和板书中
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教师若能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注意语言的精练、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合乎逻辑,并讲究语言美,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稳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板书若能突出重点,整齐美观、合乎规范、布局合理,这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如要求学生书写整洁、绘图准确清楚以及仪表优美等,这些要求都能使师生在不同角度上得到美的教育,从而进数学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數学素养。
(责编 黄春香)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6: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