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巧用数学游戏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
范文 | 王素旦 [摘 要]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动、注意力难以做到长时间集中。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将数学游戏引入课堂,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在玩中学,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打开思维空间。 [关键词]数学游戏;巧用;思维空间;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88-01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游戏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因此,教师应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 一、巧用游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迁移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此,教师可以借助有趣的游戏活动,点燃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激情,有效促进认知的正向迁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多一些和少一些”时,我设计了一个“猜价格”的游戏。我先拿出一个闹钟,让学生猜闹钟的价格。学生猜80元,我说“高了”;学生猜50元,我依然说“高了”;学生猜32元,我说“低了”;学生猜40元,我告诉他“高了”……学生根据慢慢缩小的范围,最终猜中了闹钟的价格。我再提问:“小明和小红比赛画花。小红画了25朵,小明画的花比小红画的花多一些,想一想小明可能画了多少朵?不可能画多少朵?”学生回答:“小明可能画了26朵,只要填一个大于25的数就可以了。小明不可能画20朵,因为小明画的比小红多。” 该教学案例中,教师借助“猜价格”的数学游戏,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游戏中的“高了”和“低了”延伸到“多一些”和“少一些”,使学生对“多一些”和“少一些”有了直观的理解和认知,将旧知与新知建立起关联,从而建构新的认知体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妙用游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程标准将合作探究当作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要求学生养成互相帮助、互相沟通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结合合作与个性思考的优势,发展合作探究的能力。 如教学“统计和可能性”时,我设计了摸球的游戏。我在一个袋子里装了3个黄球和3个白球,让学生分组进行摸球,一共摸40次。我先让学生猜想:“黄球和白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再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完成摸球任务后,各小组成员可以根据摸出球色的情况讨论本组的发现,并将小组在探究中的发现在课堂上进行汇报。通过合作游戏,学生对统计有了直观的感知,積累了统计的经验,对可能性也有了系统的认识。 该教学案例中,我借助摸球游戏,通过有序的导学安排,让学生通过合作验证猜想,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活用游戏,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思维是课堂的核心,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教师巧妙地将游戏引入课堂,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让学生体验了思维的乐趣。 如教学“认识圆柱和圆锥”时,我设计了一个“快乐转转转”的游戏。我准备了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要求学生将小旗进行旋转(如图1),并观察这三种形状的小旗旋转一周后,分别得到什么图形。 学生得出结论:“将长方形小旗沿着旗杆旋转一周后得到的图形是圆柱,用同样的方法旋转直角三角形的小旗得到的图形是圆锥,半圆形小旗旋转得到球形。我接着追问:“你还有其他的旋转方法吗?”学生自己摆弄后,发现还可以绕着长方形的宽旋转,这样旋转也能得到圆柱,只是形成的圆柱大小不同。由此,学生推想:“直角三角形的小旗沿着不同的边旋转,也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圆锥”。 该教学案例中,教师借助游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有了直观的感知,有效构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内在关联,实现了学生从二维到三维的有效转换,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总之,数学游戏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催发剂,是课堂教学顺利展开的有效途径。把游戏融入数学教学中,不但能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爱上数学,而且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新奇有趣的游戏体验中获得经验,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责编 韦 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