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借助数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
范文 | 唐婧婧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在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及概括思维之间架起桥梁,以活动为切入口,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关键词]数学活动;动手操作;数学思维;主动发言;理解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90-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明确指出:“活动在实施与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教师应明确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 一、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牢固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搭配的规律”时,教师给出了3条裤子和1件衣服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如何搭配。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要开联欢会,小红有1件衣服,3条裤子(红色、黄色、黑色),可她不知道怎么搭配好,请你帮忙想想,小红有多少种穿衣的搭配方法? 生1:衣服和红色裤子搭配;衣服和黄色裤子搭配;衣服和黑色裤子搭配。 师:衣服分别和每条裤子搭配,我们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就是数学中的搭配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配”。现在如果小红有2件衣服,3条裤子,那么她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生2:第1件衣服分别和3条裤子搭配,有3种搭配方法;第2件衣服分别和3条裤子搭配,也有3种搭配方法。所以一共有6种。 生3:第1条裤子分别和2件衣服搭配,有2种搭配方法;第2条裤子分别和2件衣服搭配,有2种搭配方法;第3条裤子分别和2件衣服搭配,有2种搭配方法。所以一共有6种。 该教学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简单搭配一套衣服,再让学生对更多的衣物进行搭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画图理解,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但许多数学问题却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纯文字的问题语言表述上比较简炼,学生常常读不懂题意,觉得枯燥乏味。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画图来理解题意,建立清晰的表象。 如,教学“排队问题”时,我鼓励学生画示意图解决问题。 课前,我出示题目:“从前往后数正在排队的小动物,第5只是小鹿;从后往前数,第8只是小鹿。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学生的答案有12、13、14三种。 师: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请你用画图的方式来辅助思考。 生1:我画了具体的小动物,数出来有12只小动物。 生2:我用空心的小圆圈代表其他小动物,实心的小圆圈代表小鹿,所以我的图是这样画的:○○○○●○○○○○○○。看图可知一共有12只小动物。 该教学案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画图中理解题意,并且通过具体实物图和抽象符号图之间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用符号画图具有简洁方便的特点,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主动发言,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教学“间隔排列”时,我让学生观察并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 △○△○△○△ △○△○△○△ 生1:每两个三角形中间有一个圆圈。 师:观察三角形与圆圈的个数,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2:三角形的个数比圓圈的个数多1。 生3: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师:那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 生4:如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圈为一组的话,图上最后多出一个三角形。 该教学案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总之,数学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应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高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责编 韦 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