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运用 |
范文 | 赵爱梅 [摘 要]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需正视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利用好这些错误资源,制订教学目标,攻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识错、思错、纠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错误资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自主纠错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75-02 认知心理学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以及情感体验均异于成年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这属于正常现象。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资源,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一、根据错误资源,制订教学目标 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属于教学的核心,能够决定教学的大致方向,教学目标越明确,教学思路就越清晰。因此,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正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例如,学习“乘法运算定律”时,学生在练习巩固的环节中经常会出现“125×48×25=125×(8+40)×25=125×8+25×40=1000+1000=2000”的错误。而出现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以及结合律。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错误资源,制订教学目标:指引学生探索、理解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首先,让学生学会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单的运算;其次,让学生学会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相应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最后,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律。 二、利用错误资源,攻克教学难点 错误反射出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反映出学生思维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行为习惯。学生经常在教学难点处出现错误,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纠正错误,从而攻克教学难点。 例如,教学“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求解这个数”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时,笔者出了一道题目:“六年级一班的学生报名参加文艺小组有24人,报名参加文艺小组的人数为报名参加科技小组的人数的3倍,并且少6人。六年级一班的学生参加科技小组的实际人数为多少?”有的学生列出的算式为“(24-6)÷3=6(人)”;有的学生列出的算式为“(24+6)÷3=10(人)”。笔者并不急于给学生讲解题目,而是让学生讲述列出不同算式的理由。有的学生应用线段图来对算式进行分析;有的学生表明将算出的结果代入算式中进行验算。全班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为(24+6)÷3=10(人)。这时,笔者提问:“要让算式‘(24-6)÷3=6(人)成为正确答案,则应改动题目的哪些条件?”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将“报名参加文艺小组的人数为报名参加科技小组的人数的3倍,并且少6人”改为“报名参加文艺小组的人数为报名参加科技小组的人数3倍,并且多6人”,算式“(24-6)÷3=6(人)”则成为正确答案。可见,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攻克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 ![]() 四、利用错误资源,拓展思维 有数学教育学家表明,反思能够促进思维活动。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反思出错的原因。比如,是因为思路不清晰,没有理解知识点而出错,还是粗心大意导致出错?只有学会反思,学生才能降低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的概率,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教学“三角形”时,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因此,笔者向学生提出一个逆向思维的问题:“三角形的面积为16平方厘米,高为4厘米,求该三角形的底边。”学生出现两种答案:第一种是16÷2÷4=2(厘米);第二种是16×2÷4=8(厘米)。笔者先让学生对自己的解答方式进行检验,随后要求他们展开小组讨论。学生经过检验、反思和讨论,发现第一种算法是错误的。此时,笔者提问:“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中有‘÷2,但是為什么这道题的算式中却是‘×2呢?”学生回答:“因为题目给出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并且求解也发生了改变,‘16×2求的是与三角形等高等底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高就能够得出三角形的底边。”由此可知,让学生通过自己验证、讨论、反思、找出错误的原因,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利用错误资源,调整教学顺序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重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的基础,适当调整教与学的顺序,先学后教,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由于“千米”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太过抽象,因此,他们在练习中比较容易出错。对于“长江长6300( );小红家到学校只有280( );汽车每小时可行80( )”等填写长度单位的练习题,部分学生只能靠直觉来填写答案,他们认为数字大的就用“米”来作为单位,而数字小的就用“千米”来作为单位。另外,对于“估算学校附近哪些地方距离学校1000米”这类题,学生也出现较多的错误。因此,笔者可在课前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观察学校周边的环境,引导学生在操场上体验50米、100米的长度,并测出自己走完50米和100米所用的时间。然后,笔者再在课上向学生提问“1000米到底有多长?”等问题,从而切入知识点。此种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少出现错误。 有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学生出现的错误有其自身的价值。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探索未知,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得到发展和进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逐渐弥补自身不足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属于正常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正视学生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错误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钟伟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