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无丝有线细操作心手相连悟知源 |
范文 | 曾潇洁 [摘 要]好的数学活动是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并能充分体现数学本质的活动,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积极创设基于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在“认识线段”的教学中,教师应“穿针引线”“行针步线”“飞针走线”,化无形为有形,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动手操作;数学课堂;认识线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39-02 小学数学操作活动,一方面是手与眼的协调活动,对数学材料的动态感知过程;另一方面是手与脑的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隐性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操作时,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部思维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帮助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既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操作活动本身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感性材料,在这个基础上抽象、概括、分析、推理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发展,才是组织学生实践操作的真正目的。现以苏教版教材二年级“认识线段”的教学为例,重点探寻如何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活动。 一、“穿针引线”——初步感受线段的“直” 【教学片段1】由对“线”的感知过渡到对“线段”的初步认识。 师: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可以看成线。你觉得“线”是怎样的呢?(学生交流讨论) 师:随意放在桌上的毛线是什么样的?(弯曲的)你能把它变直吗? (学生活动:把线变直) 师:谁能说一说是怎么把线变直的。 师(演示说明):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谁来指一指老师手中的这条线段是从哪到哪? (学生同桌合作:一人拉出线段,一人指一指) 师:现在,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你能在身边找到一条直直的线段吗? 【评析】好的数学活动是要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体现数学本质,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积极创设基于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导入环节中“你觉得‘线是怎样的呢?”能够还原学生生活性、直观性的语言描述,为学生产生对“线”的数学感性经验服务。 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后,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参与、交流、内化、反思等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教学中利用“拉直毛线”这一活动,由弯到直,形成强烈的对比。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比较可以让学生撇开知识中的非本质属性,而聚焦到本质属性上来,直观感受线段“直”的特征。 二、“行针步线”——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学片段2】发现身边的线段。 操作活动:发现身边的线段,反馈以小棒为例。 师(演示):请你和老师一样,用食指顶住小棒的两头,用力,再用力。你有什么感觉?手指上有什么?是怎样的印迹?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印迹叫作线段的“端点”。 师:线段有几个端点? 师(用线拉出线段):那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指一指。 师:现在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可借助手势比一比、说一说) 【评析】传统的教学往往让学生生搬硬套地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然而这种结论是被告知的,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注入式教学的结果是导致学生在长时间学习后仍遗忘掉知识点。线段的端点是无形的,看不见的,然而它却是决定线段长短的关键所在,因此怎样将无形化为有形,让学生记住并认可呢?为了处理好点和线的关系,我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亲身感受线段无形的两个端点。借助小棒能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还能有深刻的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跃然而出,紧接着在操作环节设置连续三个追问:“你有什么感觉?手指上有什么?是怎样的印迹?”逐步把端点引到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在简单的游戏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发现和提出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激活、总结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努力使学生的浅层次的活动经验向较高层次的活动经验转化,并在概括和应用中不断丰富、不断提升。 三、“飞针走线”——巩固线段特征 【教学片段3】 活动一:找线段。列举把数学书的某条边看成是线段。 师:除了数学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外,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活动二:数线段。 师:调皮的线段又藏到了图形(如图1)里,你能找到它们吗?(以三角形为例,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线段在哪里,端点在哪里) 上述教学中,通过几个不同维度的操作活动,如找、数、折、画、剪等,将线段的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使学生动脑动手表征线段,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线段本质特征的目的。 【评析】板块式练习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多元思维。在学生思考时,应给一些工具帮助他们思考与探索,这个工具不仅仅包括操作时有型的工具,还包括学生脑海中已经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与策略;还应将问题设计得具有开放性,使得学生有长时间的思考空间,避免过度关注知识本身而忽略了过程与方法。 【教学反思】数学课堂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授予,教師也不应该冷冰冰、硬邦邦地将知识塞给学生。数学是讲道理的,数学课堂应是有温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爱上数学。而教师要做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尊重学生的差异。 当然,操作活动的设计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操作活动的设计上教师还要多方面考虑,如加工数学重构内容,使问题情境的设计更生活化;联系生活、基于经验,使操作活动的呈现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和操作性。 新课程强调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透过本课,我也在积极地尝试,让生活的源头之水与数学联袂,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责编 黄春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