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构建多元表征发展空间观念 |
范文 | 杨明岚 [摘 要]在小学的“图形与几何”概念教學中,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表征、操作表征、图示表征等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教学的改进与反思,对帮助学生形成丰富表象、积累活动经验、形成空间观念给出了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多元表征;图形与几何;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20-02 当前,小学低学段“图形与几何”概念的教学,基本定位于操作几何和直观几何。针对于此,我就以“构建多元表征,发展空间观念”作为切入点,谈一些感悟和思考。 一、想象表征,形成丰富表象 想象表征,是空间观念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图形与实物间展开想象,并合理运用这种“想象”,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空间表象,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资源。 【案例1】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片段1(A教师): 导入:搭积木,由“体”到“面” 1. 分一分:把各种物体按不同的形状分类。 2. 说一说:这是什么体?“面”是什么样子的? 3. 描一描:想办法记下“面”的形状。 解析:该教学偏重于学生的正向思维,通过转化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操作与思考的过程中,从“体”上挖掘平面图形,感受“面”在“体”上,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空间观念的培养不仅依赖外化的实践操作,更需要内在的沟通和想象,教学仅有操作,没有逆向思维的干预,是无法在学生头脑中深刻地沟通“面”与“体”的联系的。如果借助逆向“想象”表征,是不是就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丰富的“面”的表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 改进: 导入:借助“逆向想象”,形成“面”的初步表象。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大声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2.猜想:这是哪个立体图形(实物)留下的呢?在头脑中想象一下。 3.验证:把立体图形(实物)上的“面”想办法“搬”到纸上。 评析:这样的想象表征,不仅能带动学生构建“面”与“体”的联系,使学生享受到猜想与发现的乐趣,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想象后,借助操作就能深刻地内化这些平面图形的本质属性。同时,学生借助原有的学习经验,借助想象,借助操作验证,也能为接下来探究“面”的特征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操作表征,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操作表征,是空间观念培养的依托和关键。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动手操作环节,可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案例2】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片段2(B教师): 师(出示“3cm×2cm”的长方形(长方形未标注任何数据)):估计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用自己的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或用尺量。 生1: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满…… 生2:不摆满,长摆3个,宽摆2个…… 生3:用尺量,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长乘宽…… 师:通过操作,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宽”计算。用12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各种长方形,来验证是不是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 (学生摆出各种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验证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解析:通过动手操作,即摆、量等活动,引导学生用多种策略探究长方形面积。学生在经历操作和交流后,似乎对“长×宽”的体验不够,仍然停留在原始的思维状态。更重要的是,教师虽重视操作,但缺乏操作前的理性思考、操作中的空间想象、操作后的深入反思,因此,本节课低效也就不足为奇。如何才能真正发挥操作的价值?我进行如下尝试。 改进: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面积单位估测和度量平面图形(包括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思维能力、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师(出示3个长方形形):观察下面三个长方形的面积,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3cm×4cm) (3cm×6cm) (5cm×6cm) 师: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想?(学生提议用1cm2小正方形摆一摆) (教师提供材料:透明方格纸,10个1cm2的小正方形;学生选择材料验证) 研究层次: 层次一:(透明的方格纸)用面积单位个数研究长方形面积。 层次二:10个1cm2的小正方形。 (学生用10个1cm2的小正方形去摆,发现根本不够,于是想到用“画”“量”的方法解决长方形面积问题) 师:如果不摆正方形,有办法求长方形面积吗?想象一下,借助尺怎么求(3cm×4cm)? 生1(画):长边画4个1厘米的单位长度,宽边画3个1厘米的单位长度。 师:想象长边画4个1厘米表示什么?宽边画3个1厘米表示什么? 生2(量):长×宽,4×3=12(cm2)。 师:方法很特别,长4厘米和宽3厘米,乘一乘就是长方形面积了?其他同学能看懂吗? 师:长代表什么?宽代表什么?长×宽的结果又代表什么? (学生说理,教师课件动态演示思维过程) 评析:教学分多个操作层次,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有“发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可能。操作活动从摆到不摆,从不摆到画,再到量,教学逐步简化、抽象,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清晰地再现“4×3”的思维过程,逼近“长×宽”的本质含义(其本质就是对“长代表什么?宽代表什么?”的理解)。学生对“长”的理解,必然是先量出“4厘米”这个数据,再想到长边上可以摆4个1平方厘米。而之前教学时先“摆”,是先在长边摆6个1平方厘米,再想到长是6厘米,与改进后的教学恰恰相反。 这样的操作表征,既有思考、想象,又有实践、交流,让学生深刻理解“长×宽”的本质,更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因此,只有理性思考和深层次的想象参与操作,才能让学生通过操作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从而发展空间观念,使操作得到意义上的回归。 三、图示表征,探入学生思维深处 图示表征,是空间观念培养的直观载体,其核心是“用图示助思辨”。教师要合理运用图示,依托、利用图形描述和问题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帮助学生进行概念意义的建构。 【案例3】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 教学片段3(C教师): 师(出示图示1):下面四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你能找到它的对称轴吗? [ ] 生:①②④是轴对称图形,③不是。 师:為什么③不是?①②④是轴对称图形的依据是什么? 解析:在学生已初步建构“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基础上,借助方格图,帮助学生进一步辨析和理解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设计,对学生而言思维层次并不高,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毫无帮助。那么如何用好格子图,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思维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呢?我对“图示”进行了改动,如图2所示。 改进: 师(出示图2): 这里有六个图形,你能想象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变成轴对称图形吗?(学生想象) [ ] 师:根据你的想象,在作业纸上把它的另一半摆出来。(学生操作)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摆的? 评析:课程标准提出把“画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我认为目标虽然不定位在“画”,但可以定位在动手“摆”,因为只有探入学生思维的深处,才能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 改进后的教学,其思维的深刻性可见一斑,看似不经意的图示顺序“微调”,实则是教学过程中“顺”“逆”思想的互换。在这样的“改动”中,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对称的实质,印象会更深刻。因此,合理运用图示表征,借“图示”发挥,更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上述几类表征,在教学中不是独立存在的,借助这些表征间的相互转化,对知识点、方法进行沟通和融合,就可以挖掘出几何概念的本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真正形成。 (责编 金 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