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范文 牙韩锋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采用比较这种方法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探究数学本质、优化解题方法、构建知识体系,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比较;数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83-02
比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其他思维方法的基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也是从比较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再过渡到比较不同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最后在比较中完成知识的归纳与总结,进而形成知识完整结构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学习数学,让学生明确比较这一方法在数学中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在比较中展现数学本质,形成抽象思维
学生通过比较能够区分事物的异同点。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让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因为通过比较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自主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1.从表层认识走向深入理解
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通过比较就会经历肯定与否定过程,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对问题逐渐从表层认识走向深入理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用学生熟悉的“分苹果”的情境贯穿课堂教学,围绕“可以怎么分?每个小朋友分到一个苹果的几分之几?每份是一个苹果的几分之几?”这些问题展开教学。教师先将“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与“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进行比较,这些分法只需把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苹果总数的四分之一就行了。接下来,教师将“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与“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进行比较,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他们对分数的认知就会从模糊走向清晰,从表层走向深刻,进而理解分数的本质。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了问题的关键,明确了分数概念的本质,也就能够清晰地进行数学表达了。
2.在抽象中探究数学本质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这样一道例题:小芳家种了3行桃树、8行杏树、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请问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学生弄清题目条件和意思后,就可以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了。经过思考后,学生有两种不同的解题策略:(1)从给出的条件思考先计算什么;(2)根据问题给出的信息,思考先计算什么。学生通过比较这两种解题策略可以知道,无论是从给出的条件开始思考,还是从问题开始思考,它们的相同点都是先计算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然后再计算出总数,即桃树的数量+梨树的数量=桃树和梨树的总数量。通过比较不同的思考方法,学生会慢慢地抽象出“数量关系”这一本质内容。可见,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必须先找到数量间的关系,然后再明确解题的思路,才能顺利找出问题的答案。
二、在比较中优化解题方法,形成逻辑推理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对于不同的解题方法,学生有时会进行自主比较,有时则需要教师的引导。不管是哪一种学习方法,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都需要一个思考环境,因此,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1.自觉比较,优化解题方法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比较是最常出现和采用的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最为熟知的一种认知行为。学生喜欢比较事物间的异同点,因此,假如课堂学习中出现了几种不一样的解题方法,这时学生就会自觉地对多种方法进行优化,选择最佳方案。
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学生掌握了两种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拼图法和测量法。而在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时,很多学生会采用拼图法和测量法;在探究五边形的内角和时,学生极少采用测量法,尤其是当学生发现可以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采取分割法或转化法来计算多边形的内角和。其实,这样的探究过程就是优化解题方法的过程,学生不需要教师细细讲解,而是自己在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后得出的最优方案,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行为。
2.顺应学生思维,教师引导比较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在解答“桃树和梨树”的例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请你尝试整理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学生思考后进行整理,就会给出不同的整理方法。有的学生将桃树、杏树、梨树的棵数分别罗列出来,有的学生则根据问题对桃树、梨树的棵数进行了整理。对此,教师可以紧扣问题的关键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首先,比较整理前后的数据,学生发现整理数据后,题目的意思变得更清晰;其次,比较整理三种树和整理两种树的区别,学生发现依据问题整理相关条件的方法更有效。通过比较,学生经历了从题目中选择有用信息到形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更能意识到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对解题的重要性。
三、在比较中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认知
学习数学的意义在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必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一节课结束之际,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回顾,就是一个将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对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认识,提升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巧妙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在运用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数学教材中,时常出现一些对比性的练习题,解答时不仅要算出题目的答案,还要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到解题的关键,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内化知识,明确数学知识的本质。
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底边是5厘米、高是3厘米的三角形,再画一个底边是3厘米、高是5厘米的三角形。假如教师只让学生画出这两个三角形,那么这就是一种单一的、浅层次的练习。为使练习题发挥更大的价值,教师可以稍微对题目进行改编,如(1)画出一个底边是5厘米、高是3厘米的三角形,并说一说你的画法;(2)思考:当三角形的底边确定之后,可以画出几个三角形?(3)比较一下自己所画三角形的异同点。重新设计过的练习题有了一些改变,如第(1)题,学生在画出三角形之后,在比较中能夠明确底边和高是垂直关系,而不会认为高就是竖直的一条线;对于第(2)、(3)题,学生在确定了底边之后,通过观察、想象和比较,可以随意画出无数个高是3厘米的三角形,即便三角形的形状各异,但底边和高的长度都是符合条件的。如此,学生对“高是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这一概念的理解就更深刻了。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中的练习题进行拓展和重新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促进他们的思维、推理和猜想。
2.在归纳整理中内化知识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得出了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之后,对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都已有所掌握,但要对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加深认识,教师就要进行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归纳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解题的,然后再思考“梨树比杏树少多少棵”的问题。在归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梳理题目条件的意义,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与步骤,这也是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建构知识体系。
总之,在数学中,比较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对此,教师要善于采用比较这种方法解读教材,开展教学。只有当教师有比较的意识后,学生才会认识到比较的重要性,进而形成比较的意识,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数学素养。
(责编 黄 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