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范文 | 王忠江 张影微 王丽丽 李岩 李文哲 罗立娜 刘爽 摘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支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而开设的本科专业建立之后,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均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具备培养创新和创业型人才的优势,因此如何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个新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构建的同时强化培养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能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 Abstract: After the 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as an undergraduate major which is aimed at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new energy industry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cultivation plan and cultivation mode that are suitable for it are all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exploration. However, the 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has inter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Moreover,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ing type of talents. Therefore, there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which how to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ing type of talents, meanwhile, how to construct its cultivation plan and cultivation mode .Aiming at this problem, the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discussion on that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ing type of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of the 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关键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novative and enterprising type of talents;cultiv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7-0292-02 1 我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发展新能源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必由之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空间巨大。“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从起步阶段进入大规模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1],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目前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缺少成熟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新能源产业化进程中的这些难题有待专业人士去破解。然而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供给却显得捉襟见肘。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失[2],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培养新能源方面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重中之重,因此,亟待加大新能源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新能源產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型社会的需求。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则是教育部为适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于2010年新设立的本科专业,现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这一专业,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科学与工程,属交叉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紧密相关,又强烈地依托于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机械、电气、化工、自控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3],因此,如何以这些学科为依托,形成内容先进、结构合理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急需解决的一项课题。 目前,发达国家关于新能源人才的培养和核心技术的开发已远远走在我国前面。国外许多著名大学都开设了新能源相关专业。如2005年,美国俄勒冈州技术学院开设了美国第一个可再生能源工程本科专业,之后,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约翰布朗大学、埃弗格来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也陆续开设了可再生能源工程本科专业。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和意大利的都灵理工大学等也先于我国开设了可再生能源工程本科专业[4]。美国新能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目标是全力帮助学生发展“创业式的思维方式,进取心、灵活性、创造力、冒险的愿望、抽象思维以及视市场变化为商机的能力”,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辅助课程计划和学术研究支持来实现这一目标。课程体系围绕创新与创业过程安排课程,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观念,避免传统课程的分散与零散知识,而且提供数目众多的选修课程,学生课程学习结束后体验知识的创造、企业的创办、拓展、管理等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创办公司。课程辅助计划包括学生社团,孵化器和支持组织,为学生提供接触和实际操作课堂所学知识与研究的机会,激发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5]。而我国高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则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鲜见报道。 2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1 优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新能源科学特点,以及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东北农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为宗旨,建立适合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培养方案,如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业基础、职业规划等课程为学生普及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准备,增强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意识,提高创新和创业的成功率。 2.2 全程导师制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依托东北农业大学现有的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省级重点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企业实践教学基地等为基础的立体实践教学平台,以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为补充,进一步推进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增加实验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提出将原来的课外科技创新项目转化为课内学分,为保证上述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完善以全程导师制为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入学后就鼓励其加入可再生能源创新协会等科创组织,依托协会中的指导教师和本科专业教师形成的强大导师团队,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全面、及时和有效的专业化指导,极大的提高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2.3 新能源科學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 针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必须对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尤其要加大综合素质类课程、综合能力培养类课程的比重。逐步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的课程体系。如我校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课中开设新能源综合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与综合利用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典型的新能源技术,此外还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科研素质训练和专业文献检索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课程。 2.4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系列教材建设研究 根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以及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联盟各高校一同合作,结合开设本专业各高校的特点和要求,编写适合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的系列教材,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出高质量的特色人才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太阳能转换原理与技术、生物质能转换原理与技术、储能原理与技术、新能源技术经济学和能源与环境等首批系列教材已基本完成编写工作。 2.5 教学资源优化研究 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手段,以现有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联盟为基础,通过建立骨干课程资源共享和互动平台(如慕课)等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理论课结合,在课堂上有机的将知识、技术整合起来,优化教学资源,使不同学校的学生均能接受到一流的专业教育,进而提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 2.6 教师能力提升研究 以东北农业大学教学团队建设为契机,通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联盟内部交流互访、国内访学以及带领学生参加国家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实现教师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升,以不断提升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2.7 优化产学研结合研究 探索构建实践、创新、创业和就业一体化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强化与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在优化和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平台的同时,还可以结合企业的需求,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的科技创新研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同时还可以满足企业的需求,拓展高校和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实现高校和企业合作的可持续性。 3 结束语 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急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但由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成立时间较短的专业,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还处于探索阶段,作者根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以及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特点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为今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模式的优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1):31-36. [2]陈登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15(303):61-62. [3]张珏.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人才,2010(8):29-30. [4]韩新月,何志霞,王谦,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5):58-61. [5]杨世关,李继红,董长青.国内外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比与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5):9-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