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开展有效实践活动,促进能力全面提升 |
范文 | 张素嵘 [摘 要] 新课程体系下的数学教学更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 学生在一个更自由的空间、更广阔的舞台对数学知识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从而使数学教学越来越体现出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能力;问题能力;创新思维 现代数学教育观认为:数学教学不应当脱离生活实际,不能在简单的“填鸭式”教学中完成知识的传授. 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主动的、生动的、富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综合学习过程,要在多样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建构. 所以修订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这样的明确要求赋予了数学教学更高、更全面的目标,教学中要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经历基本数学学习过程,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相关能力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促进探索新 知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机械的记忆和模仿中得不到深刻的认知,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更活泼、更深入地探究,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联络点出发,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在宽松的环境中开展多样的富有成效的且指向明确的探索活动,从而熟悉知识探索的路径,促进个人探索新知的能力提升,并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做到会学习、会合作. 比如,在苏教版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学习中,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那么学生的认识必定是模糊的、粗浅的,易于淡忘,所以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先观察、再猜想、最后动手操作验证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多样感官,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亲自度量的过程中得到切身体会. 在实际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长方形的边的特点开始研究,猜想其特点,学生指出相对的边长度可能相等,然后学生想办法证明:有的测量长方形模型的长度,有的将相对的边折到一起进行比较,顺利完成了对长方形的边的探索. 在这根导火线的作用下,对长方形的角的特点以及正方形的边、角特点的探索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深入而高效,学生们在自主探索中表现出了求知欲、方法性和个性. 手、眼、嘴、脑等多种感官协调作用下的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了以往累积的操作经验,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的成功不仅会给学生带来知识上的收获,在今后的探索过程中,学生还能受这一环节经历的启发,促进探索能力的正迁移. 带着问题走入生活,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用于解释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但课堂教学中的解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纸上谈兵”:学生在预设好的情境下运用对应的知识就能顺利解决问题. 关于学习的空间,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对于解放学生“脑、眼、手、口、空间与时间”作了重要说明:在新的理念下,我们的教学要更为开放,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环境下收集数学问题,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打折促销的问题上,没有生活体验的学生很难理解各种各样的打折方法,借助班级图书角的创建过程,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调研国庆期间各个书店的打折情况,然后制定最佳的购书方法. 学生经过调查、请教、查找资料等方式,终于弄明白了什么是打八折、买五送一、满100送20. 经过数学计算,弄清楚了怎样的打折有力度,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怎样的购书方案. 整个过程虽然复杂、费时费力,学生们却因为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解决了实际问题而欢呼跳跃,这样的实践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效地增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中我们可以加强这样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真实问题的复杂性,在不断尝试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这样的数学实践以数学日记、数学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更多的学生自觉投入生活数学中,去探寻更多的惊喜和精彩. 设计情境变式练习,促进创新思 维能力 ?摇“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指明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收获什么,这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国的基础,由此可见,当今社会高度重视创新思维的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变式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数学是聪明人的思维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被激发出来,创造性也就体现了出来. 在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摆脱传统的强调“双基”的数学授课意识,应在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视角和创新意识上下工夫,为学生的尝试和创新提供便利的条件和力所能及的指导,这样的坚持也许会大有收获. 苏教版六年级“测量体积”的教学中安排了测量土豆和铁块两种不同物体的体积,教学后,我引导学生回顾测量的过程,说说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出可以利用转化的思想将水上升的体积转化成被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测量苹果体积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方法要尽可能地多. 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后,汇报出来的方法比较多,总结起来有这样几种: (1)利用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进行测量(书中内容). (2)排水法,将容器中装满水,收集放入苹果后溢出的水,测量体积. (3)利用自制容器,读出苹果在水中的刻度,拿去苹果,再次读出刻度,然后计算. (4)切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苹果块,称出重量,然后称出整个苹果的重量,根据重量间的关系运用比的知识计算出苹果的体积. (5)用橡皮泥或陶土将苹果包装成规则形状,计算出总体积,再将包裹的橡皮泥或者陶土剥离下来,做成规则的形状,计算体积,用两次体积相减得出苹果的体积. 在这些方法的背后,显示出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融会贯通,更展现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根据实践活动中的测量方法举一反三,发展成(1)(2)(3)三种方法,并且由铁块的体积测量方法迁移出第(4)种方案,殊为不易. 更富有想象力的在于第(5)种方法,在实践活动的大背景下,学生的思路能够回到利用规则几何体的体积计算上,这可能是从小结方法——转化的思想中得到的启发. 在这个问题中,学生的方法和思路不断地得到拓展,所收获的远远比课前预设的多得多. 教师经常性地提供变式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回顾旧知识,将大量的零散内容串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在夯实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激发出新的思潮和灵感,从而造就创新的产生.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多提供这样的问题和机会,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索和尝试,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完成创新力的培养. 加强专题实践活动,发展学生交 流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专题实践活动是一种指向性明确、锻炼价值重大的内容,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或者与他人、与社会的接触会给学生带来沟通能力的提升,分组合作会促进学生分工意识的形成. 对于数学实践活动中涉及的感兴趣的问题,学生还可以以数学为基础,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融入社会的能力. 比如,在苏教版一年级“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人民币,可以设计“小小商店”的角色活动,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用学具来支付商品的价格,以深化对人民币的感知,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间的交流能力,让学生在与别人的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高年级“我们周围的环境”实践活动中,可要求学生调查水资源的使用状况,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踏入一个从未涉及的领域,学生也会在统计的过程中,锻炼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回到课堂,学生在了解了水资源的现状后,会产生爱护周围的环境、节约水资源的强烈情感,基于此,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说话”——通过计算一个坏水龙头一天浪费的水资源和一个好的习惯一年可以节约的水资源等数据,走上街头,宣传环保知识,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会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 总之,多样的数学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发展的舞台,学生在融入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和提高,数学学科也不再那么庄严和枯燥. 在数学活动的衬托下,数学的生命力将展现出来,会为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提供一条可操作的道路.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