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追寻生动且深刻的数学教学 |
范文 | 陈璐 摘? 要:数学被誉为“思维体操”,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维。“思动数学课堂”立足数学学科的本质,基于小学生学习认知及心理特征,主张以问题情境为依托,驱动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富有张力的状态中,对问题做多角度思考、多层面分析、多策略探究,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并把问题逐步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更合理。 关键词:生动;深刻;思动数学课堂;教学主张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号角越吹越响,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成了教育改革大背景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走进数学课堂,我们会发现应然的追求无法掩饰与实然状态之间的落差。透过现象看本质,有的课堂“只动不思”,有的课堂“动而无序”,还有的课堂“思动脱离”。“思想是动作的内化”(皮亚杰语)。真实的生动活泼不应缺少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的动手、动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动脑,是外部的“动”与内部的“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是学生的“表里如一”,是身与心的同步发展。为此,笔者主张追寻生动且深刻的数学教学,着力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思动数学课堂”。 一、“思动数学课堂”的内涵阐释 其一:“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的释义包括:思维、思考、思路、思想等。让学生在数学问题中“思考”,享受“思维”的乐趣,发展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理清“思路”,在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 其二:“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动”的释义包括:活动、行动、生动、动态等。组织丰富且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其中能够充分地“行动”起来,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场域,使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在“动态”生成、生长中获得有效提升。 其三:思与动的关系。思是内在的,是隐性的;动是外在的,是显性的。正如数学教学的明线和暗线一般,思是动的本质和目标:因思而动,凭思而动,循思而动,思使动更有底气、更有底蕴。动是思的形式和载体:动中启思、动中寻思、动中明思,动使思更有灵气、更加长远。思遵循认知心理的规律;动遵循儿童心理的规律。 思与动,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回环: “思动数学课堂”立足数学学科的本质,基于小学生数学认知及心理特征,以问题情境为依托,驱动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富有张力的状态中,对问题做多角度思考、多层面分析、多策略探究,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并把问题逐步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更合理。“思動数学课堂”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关注生命情怀的课堂,是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呈现勃勃生机的课堂。 二、“思动数学课堂”的实践探索 “思动数学课堂”不只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实践。如何将这种理念融入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推进。 (一)实施要领 1. 循“思”而“动”,“动”中启“思”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形成思路的可能性。小学生具有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可创设既与原有知识相联系、又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面临的矛盾用已有的经验已无法解决,促使他们主动“开启”思维的马达,踏上解决问题的思考旅程。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应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循思而动,动中寻思,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尝试自解心中的疑惑。一旦学生的思维充分启动起来时,客体知识才能转化为他们的个体知识。 2. 以“思”促“动”,“动”中明“思” 在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已有自己的思考,探疑之后他们最渴望的是表述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抓住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认真听取同伴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此时,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由外部的“动”不断转向内部的“动”,从繁杂的感性认识中抽出本质的思考,在互动中交流,在思辨中深入,在讨论中越辩越明,逐步理清思路,形成较为稳固的知识结构。 3. 因“思”而“动”,“动”中深“思” “思维比知识更重要”,离开“思维”的“知识”仿佛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此以往,学生将处于“浅思考”甚至“不思考”状态。在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有了一定的方法和策略之后,教学如果仅停于此,学生所呈现出的仍是点状的、零散的思维方式。要让学生的思考化隐为显,从浅层到深层,从部分到整体,就要能够及时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通过创设灵活且综合的情境,让学生因思而动,动中深思,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对技能的掌握更熟练,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入,对思想的感悟更到位,使“生动”与“深刻”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在动态中不断走向深处。 (二)实践策略 1. 数学问题的提炼与梳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启动思考、持续思考、深入思考,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准备地、有层次地创设相关数学问题。从而,让“思”有所依、有所立。 (1)有挑战——提炼关键性问题,给足探索的空间 如果把课堂比喻为一首优美的乐曲,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犹如歌曲中的“主旋律”,能够起到引导教学方向、揭示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发展的作用。关键性问题的提炼源于对教材核心内容的把握。判断核心内容,需要教师读透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了解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困惑等。 (2)有启发——设计辅助性问题,给予适时的引导 在提炼关键性问题之后,教师还要能纵观全局,设计一些一般问题作为铺垫或是辅助,设计成前后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串”成学习的“路径”。辅助性问题的设计,让关键性问题的出现顺理成章,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学生必要的思考支撑。 (3)有层次——梳理问题的序列,促进思维的提升 当关键性问题和辅助性问题设计完成之后,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知识形成的逻辑顺序,对所有的问题做全面梳理,調整问题及问题呈现的序列,形成问题串。问题串构成课堂的学习主线,使学习进程层层递进,更具逻辑性,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经历思维提升过程。 2. 数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 教学活动,简言之就是学生学与教师教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思”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准备地、有层次地设计相关数学活动。从而,让“动”有所得,有所悟。 (1)有趣——积极参与活动的前提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活动素材的选择若能贴近学生的实际,能够较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动”起来。但这里所谓的“有趣”并非只是表面的玩和动,还应该是有目的、有思考的活动。每一次的活动都应以问题驱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好奇,能够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 (2)有序——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中经常需要组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等多种活动形式,同时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要做到“忙而不乱,活而有序”,只有有序地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得以有效展开。每一个活动的设计应环环相扣,富有层次性,让学生从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再次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从中得到不断提升。 3. 课堂生成的捕捉与利用 没有充分的预设,难奢求精彩的生成。学生是生动活泼的个体,充满着生长性、丰富性。课堂永远不是单线推进的过程,而是生生交往、师生交往的学习场域。教师在课堂中要努力实现的不是对学生的牢牢把控,而是对学生的深深成全。 (1)引导学生自我发问,自我启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会有质疑,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充分地关注学情,通过合理的预设和灵活的生成,引导学生在知识重点处发问、在学习困惑点发问、在意见分歧时发问、在拓展延伸中发问,当问题“触动”学生的思维,当学生主动投入思考,学生的学习也就真正发生。 (2)组织学生自我探索,自我释疑 以问题引领的思动数学课堂,要求教师留出时间与空间,将重心下放,让学生基于各自的认知和经验水平自我探索,在知识重点处“欲擒故纵”,在学习困惑点“因势利导”,在意见分歧时“借题发挥”,在拓展延伸中“投石问路”,让学生在互动生成中自我释疑,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总之,“思动数学课堂”的提出是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是数学学科本质的回归,是数学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指向,是学生本体、知识本质、探究本性的有机统一。“思动数学课堂”散发的是浓浓的“数学味”,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智慧与智慧的相融,是学生发展思维的乐园,是师生心灵交融的家园!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