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组织敏捷性理论研究综述
范文

    刘娟娟

    

    

    摘要:目前,国内外学者组对织敏捷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组织敏捷性特征研究、相关因素研究、框架研究、度量指标研究以及实证研究,而对组织敏捷性的实现以及将组织敏捷性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关注较少。基于此,文章从组织敏捷性的共性中全面分析组织敏捷性的定义、框架、度量指标,之后结合实践角度,研究敏捷性的实证研究现状及提升方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企业全面转变组织敏捷提供参考。

    Abstract: At pres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mainly 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agility, related factors, framework, measurement indicator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but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re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agilit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etical results of organizational agility to practic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framework and measurement indicators of organizational agility from the commonness of organizational agility, and then combines the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agility and the ways to improve it,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enterprises to change organizational agility in an all-round way.

    关键词:组织敏捷性;组织敏捷性框架;敏捷提升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agility;organizational agility framework;agility upgrading

    中图分类号:C936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13-0189-04

    0 ?引言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IT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全球化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难以预测的外部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同时又面临组织内部的员工、合作伙伴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组织战略正在逐步失效,组织已经无法依靠一种产品、简单的组织协作维持市场份额。为了增强生存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从传统行业到新兴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组织敏捷的方式,便于企业快速感知灵活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组织敏捷性的影响因素又很多,有组织结构、客户、人员、组织文化、IT信息技术、组织战略等,经研究发现,企业很难实现整个组织的敏捷性,只有少数能够实现组织敏捷性,绝大多数企业并不能实现灵活的组织敏捷性。

    组织敏捷性的研究追溯于对组织敏捷性特征的概念研究,经历了敏捷性的因素研究、框架研究、度量指标研究以及实证研究。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组织敏捷性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众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整体的组织敏捷性的实现以及将组织敏捷性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因此本文从组织敏捷性的共性中全面分析组织敏捷性的定义、框架、度量指标,之后结合实践角度,研究敏捷性的实证研究现状及提升方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企业全面转变为组织敏捷性。组织敏捷性前沿研究已不仅局限在敏捷制造,而是尝试从理论使用角度将其普遍发展成为适用于各大企业、组织的可操作概念。

    1 ?组织敏捷性的定义

    在企业面对与日俱增长的市场竞争、市场需求时,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组织应对不确定性和变化的研究,先后出现了適应性组织、组织柔性、组织敏捷性。适应性组织、柔性、敏捷性这三个概念的关系是紧密的,其中,一部分学者同等对待三个概念,也有一部分学者对三个概念加以严格的区分,他们认为适应性主要是研究其所在组织的形式及其结构受适应能力的影响,而柔性组织更侧重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关注组织敏捷性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综上所述,本文则认为将三个概念区分开来是必要的,敏捷性这个概念也将是研究的重点概念。通过查阅文献,表1为学者对敏捷性的不同概念。

    如表1敏捷性的不同概念可知,国内外学者对组织敏捷性的概念多从单一角度描述组织敏捷性,对于敏捷性的定义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但是也能从中窥视出一部分共性:组织敏捷性是企业或组织的一种动态能力,组织敏捷性源于适应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已有关于组织敏捷性的概念定义可知,组织敏捷性包含了快速感知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快速反应、快速整合以及创新的一种动态能力。组织敏捷性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将敏捷性概念定义为:企业能够快速感知、快速响应持续变化的难以预测的市场需求激发的顾客各方面的需求,并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并使企业保持、提升竞争的能力。

    2 ?组织敏捷性框架

    学者们由于敏捷性的不同概念定义敏捷性框架,主要从敏捷组织特征、敏捷性制造过程、潜在能力、战略性领导同敏捷性相结合、动态能力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部分学者集中于研究敏捷组织特征来提出敏捷性框架。Goldman等[2]提出了敏捷性的4个维度:丰富顾客、建立合作、协调资源、人员和信息杠杆。Yusuf等[4]提出了组织获取敏捷性的竞争能力的基础、市场反应速度、柔性组织、创新能力、市场前瞻性、产品质量和组织盈利性,在这个框架中,根据企业的不同层面区分了相关的敏捷性:资源层面的要素敏捷性、企业层面的微观敏捷性、企业间层面的宏观敏捷性。Sharifi等[15]1999年提出了敏捷性模型,包括组织响应能力、组织胜任能力、组织的灵活性、反应速度四个维度,用于诊断敏捷性能力。Sharifi等[16]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包括驱动能力、战略能力、供应能力、响应能力四个要素关系的框架。Sambamurthy等人[6]在动态能力观视角下提出了组织敏捷性的一个分析框架,分析框架中包含三个重要维度:客户响应敏捷性、业务合作敏捷性以及运营敏捷性。其中,客户响应敏捷性是指组织与客户共同探索创新、竞争的能力。业务合作敏捷性是指组织通过业务的形式来利用合作的商家的各种资源和竞争力的能力运营敏捷性是企业的业务流程获得市场反应速度、准确性等方面能力。在此框架的基础上,Tallon和Pinsonneault[17]根据敏捷性的定义对组织敏捷改变策略的能力,探讨组织的文化价值观对敏捷性的如何影响的研究中,组织敏捷性的测量维度以Sambamurthy等提出的框架为基础增加测量维度的测量项目;刘建基等[18]在Sambamurthy等提出的敏捷性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探讨了大数据对提升组织敏捷性的机理。

    敏捷性框架来源于制造过程。Jackson等[19]认为敏捷性能力存在于制造过程、产品生产和市场三个方面,划分敏捷性能力为四个主要维度:①产品能力;②运作能力;③合作能力;④资源和创造力。

    敏捷性框架从企业敏捷性的潜在能力来研究。Overby 等人[20]在支持企业敏捷性的潜在能力的角度提出从感知能力和反应能力两个维度提出了研究框架,得出信息技术手段、数字期权对敏捷性的驱动的影响作用。

    敏捷性框架通过战略性领导同敏捷性相结合。Worley等[21]2010年提出“通过建造来改变敏捷性”的框架,通过战略性领导同敏捷性相结合,认为敏捷性组织应该具有强悍的战略、自适应的设计、创造价值的能力、共享领导及身份的资格,通过设计结构灵活、资源灵活、共享能力、信息透明等进行测量。

    敏捷性框架在动态能力角度上进行考虑。马文甲等[22]在动态能力的基础上以敏捷性的驱动力、提供者以及敏捷能力的框架基础上对企业敏捷性的构建进行案例研究,认为动态能力是组织能够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

    3 ?组织敏捷性的度量指标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组织敏捷性的度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做出量表,表2中罗列了文献中敏捷性的度量指标。

    部分学者利用客户、合作伙伴、不确定因素、人员因素、信息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等衡量组织敏捷性。Ren等人[28]联合Goldman等[2]和Yusuf 等[4]提出的框架构建4层模型用来衡量组织敏捷性。模型的主要目标采用 Goldman等[2]的框架划分为丰富客户、合作、不确定因素和变革因素、人员信息的影响因素 4 个主要的维度。模型的第三个层级的10个决策领域、第四个层级的32个敏捷性特征源于Yusuf 等的框架。

    Tsourveloudis等[23]为了解决由于敏捷性的模糊性建立量表困难的问题而提出知识视角下的模糊的框架,此框架覆盖敏捷制造的四个基本要素:生产、市场、人员和信息要素。企业利用生产要素的使用与处理,通过对生产的变更处理反应的成本和时间等进行度量;企业利用市场要素,通过企业感知、传递市场的信息的能力来进行度量;企业利用人员要素,通过人员培训、激励进行度量;企业利用信息要素,通过信息的获取、管理、共享进行度量。Arteta等[29]2004年认为企业响应变化的能力是敏捷性的主要维度,因此提出了其它的视角。由于企业当时不能提前预测企业如何响应变化,他们便提出使用组织复杂性来代替衡量的方法。针对这种转变,有的学者提出降低组织复杂性提高响应的能力[5],Arteta等认为组织低复杂性可以促进重构产品、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变化的能力, 既比较容易变革又兼顾了敏捷性,因此复杂性可以衡量敏捷性。Lin等人[24]在大规模定制产品领域提出了基于逻辑衡量组织敏捷性和制造敏捷性的模糊指标,之后 Lin等人[25]丰富了模糊指標,提出组织敏捷性、设计敏捷性和制造敏捷性三种关键的敏捷性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世界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因此组织敏捷性成为了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企业的文化价值观、IT能力也变得更加重要,学者普遍关注IT信息技术与组织敏捷性的关系。Lu等[27]在探索IT信息能力与组织敏捷性关系中,将组织敏捷性分为市场敏捷性、运作敏捷性,其中市场敏捷性包括三个测量项目:感知并响应市场和客户变化的能力、重新设计组织适应服务市场、快速资本化,运作敏捷性包括三个测量项目:快速反应并满足客户、支持市场需求、迅速调整能力。高沛然等[13]探讨不同的IT资源对运作敏捷性的关系,认为CEO支持与否在运作敏捷性中产生一定的影响。曾德麟[12]年探讨了IT能力和组织的管控能力对组织产品设计敏捷性的影响,完善了IT能力与组织敏捷性关系的相关理论。云计算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现有信息技术所使用的模型,Linda等[30] 2018年研究云计算对组织敏捷性的影响,认为云计算相关功能(即CI灵活性和CI集成)对于企业提高其灵活性至关重要。

    4 ?敏捷性的实证研究现状及提升

    目前学者关注于敏捷性概念研究、敏捷性影响因素、敏捷性框架的理论描述、根据敏捷性诊断后根据框架和量表进行实证研究。Tabrizi[31]2013年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模型的有效因素和特点,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分析评估系统的敏捷性,以改进制造系统满足客户需求。Quan Jing等[26]基于流程基础观和动态能力观,采用组织敏捷性概念的客户、合作伙伴和运营敏捷性三个重要维度,通过引入技术敏捷性,探讨技术敏捷性、组织敏捷性、业务流程等之间的关系,研究敏捷性的形成机理,得出技术敏捷性影响组织敏捷性。马文甲等[22]等基于动态能力(感知环境变化的能力、吸收已有的能力、迅速整合的能力)采用敏捷性的驱动力、提供者以及敏捷能力的敏捷性框架来研究企业敏捷性的构建过程。

    通过查阅已有文献可知影响组织敏捷性的因素有组织结构、客户、人员、组织文化、IT信息技术、组织战略等。目前,众多学者对组织敏捷性的理论研究很多,在实践发面的研究比较少。因此,学者开始注重組织敏捷性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提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者更加关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IT信息技术与组织敏捷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曾德麟等[12]旨在从信息处理能力视角,揭示信息技术推动复杂产品制造敏捷性的内在机理与过程模型,打开信息技术与复杂产品制造敏捷性之间的“黑箱”。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结合复杂产品的制造流程,识别并分析不同的信息处理网络结构;第二,分析制造流程中相应的组织管控方式;第三,揭示通过信息处理网络与组织管控方式的匹配,组织发展出相应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复杂产品制造敏捷性。Sen Liu等[32]提出基于中国阿里云用户的调查数据,探讨了云计算与组织敏捷性之间的关系,可知两种云计算相关功能(即CI灵活性和CI集成)对于企业提高其灵活性至关重要。

    随着跨国公司和多元化组织的出现,学者开始关注组织文化。经查阅文献发现组织文化影响组织敏捷性,良好运行的组织文化能够促进组织敏捷性。学习型的组织文化支持信息的获取、学习的分发和共享,加强和支持持续学习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改进,可以促进组织的敏捷性[33]。组织文化的三个主要维度参与性、文化适应性、客观一致性影响组织敏捷性,其中参与性维度划分为领导授权、团队意识、团队合作;文化适应性维度包括创造性组织变革、学习型组织、以顾客为导向;客观一致性维度包括协调能力、协议意识、核心意识[34]。

    5 ?结束语

    通过查阅文献对组织敏捷性的概念进行共性分析,敏捷性是对外界环境、市场需求变化的感知、理解、响应和利用以及创新等能力的综合。从研究方向看,组织敏捷性的研究为组织敏捷性概念研究、组织敏捷性影响因素研究、组织敏捷性度量指标和框架研究、组织敏捷性形成机理等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朝着多元化研究方向发展。经研究发现,企业很难实现整个组织的敏捷性,只有少数能够实现组织敏捷性,绝大多数企业并不能实现灵活的组织敏捷性。目前,国内开始关注研究组织敏捷性,国内外存在敏捷性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脱节的情况,缺乏理论研究全面指导实践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从组织敏捷性的共性中全面分析组织敏捷性的定义、框架、度量指标、实证研究,之后从实践角度出发,研究敏捷性的研究现状及提升方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企业全面转变组织敏捷提供参考。网络命运共同体促进了全球的互联互通,对于组织敏捷性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组织敏捷性需要在稳定、动态中寻找平衡以便于组织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Kidd, P.T.Agile Manufacturing:Forging New Frontiers [C].Addison- Wesley, Reading, MA, 1994.

    [2]Goldman,S.L., Nagel, R.N., Preiss, K.Agile Competitors and Virtual Organizations:Strategies for Enriching the Customer[R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1995.

    [3]Dove, R.Response Ability: the Language, Structure, and Culture of the Agile Enterprise [M]. Wiley, New York, 2001.

    [4]Yusuf, Y., Sarhadi, M., Gunasekaran, A.Agile Manufacturing: the Drivers, Concepts and Attribut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 on Economics, 1999(62).

    [5]Dove, R.Response Ability: the Language, Structure, and Culture of the Agile Enterprise[M]. Wiley, New York, 2001.

    [6]Sambamu rthy, V.A.Bharadwaj, and Grover, V. Shaping Agility through Digital Options: Reconceptualizing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ontemporary Firms [J]. MIS Quarterly, 2003,(27):2.

    [7]王铁骊,高阳.企业信息系统与业务过程的协同研究综述[J].系统工程,2007(11):80-84.

    [8]Freyedon A.Exploring the cas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itizen ship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agility and performance[J]. Institute of Interdisciplinary Business Research,2011:618-628.

    [9]Marco Aurélio de Oliveira, Possamai O. Forecasting project performance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leadership style on organizational agi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 Performance Management, 2012, 61(6):653-671.

    [10]宋砚秋,卢梓烨.复杂产品系统项目组织敏捷性作用机制研究[J].管理评论,2013,25(09):29-39.

    [11]吴晓云,陈鹏飞.信息技术对服务企业组织敏捷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37(09):80-96.

    [12]曾德麟,欧阳桃花,周寧,谭振亚,胡京波.基于信息处理的复杂产品制造敏捷性研究:以沈飞公司为案例[J].管理科学学报,2017,20(06):1-17.

    [13]高沛然,李明.组织IT资源对运作敏捷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7,20(05):165-174.

    [14]王佳燕,李超平.组织敏捷性:概念、诊断与提升研究综述[J].管理现代化,2018,38(06):118-121.

    [15]Sharifi, H ., Zhang ,Z .A Methodologyf or Achieving Agility in Manufacturing Organisations:an Introdu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9 , (62).

    [16]Sharifi, H., Zhang, Z.Agile M anufacturing in Practice—Application of a Method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1(21).

    [17]Tallon P P,Pinsonneault A. Competing Perspectives on the Link Between Strateg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lignment and Organizational Agility:Insights From a Mediation Model[J]. Mis Quarterly, 2011,35(02):463-486.

    [18]刘建基,李倩.基于大数据的组织敏捷性提升机理研究[J].对外经贸,2016(02):108-110.

    [19]Jackson, M., Johansson, C.Agility Analysis from a Production System Perspective[J].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2003(6).

    [20]E Overby, A Bharadw aj, V Sambamurthy. A Framework for Enterprise Agility and the Enabling Role of Digital Options[J]. Business Agilit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ffusion, 2005(180).

    [21]Worley C G,Iii E E L. Agility and Organization Design: A Diagnostic Framework [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10,39(02): 194-204.

    [22]马文甲,张琳琳.企业敏捷性构建:动态能力视角下的案例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8(07):70-77.

    [23]Tsourveloudis, N .C .Valavanis, K .P.On the Measurement of Enterprise Agility [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Robotic Systems ,2002 , (33):3.

    [24]Lin,C.-T.Chiu,H.Chu,P.-Y.Agility Index in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6(100).

    [25]Lin,C.-T.Chiu,H.Tseung, Y.-H.Agility Evaluation Using Fuzzy Logic[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6(101):2.

    [26]Quan Jing,霍春辉,Ronaldo C.Parente.组织敏捷性的形成机理模型与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0,7(12):1767-1772.

    [27]Lu Y,Ramamurthy K.Understanding the Link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Agility: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 Mis Quarterly,2011,35(04):931-954.

    [28]Ren , J., Yusuf , Y .Y., Burns, N .D .A Prototype of Measurement System for Agile Enterprise[M]. I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lity, Reliability, and Maintenance. Oxford, UK, 2000.

    [29]Arteta, B.M., Giachetti, R.E.A Measure of Agility as the Complexity of the Enterprise System[J]. Robotics and Computer-Inegrated Manufacturing , 2004(6).

    [30]Linda Susan Holbeche. Organis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agility[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People and Performance,2018,5(4).

    [31]Tabrizi M S H M. Modeling the Metrics of Lean,Agile,and Leagility: An AHP-based Approach[J]. 2013,7(13):989-998.

    [32]Sen Liu,Felix T.S. Chan,Junai Yang,Ben Niu.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cloud computing on organizational agility: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8,43.

    [33]Pantouvakis A, Bouranta N. Agility, organisational learning culture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the port sector[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2015:1-13.

    [34]Fahami Z,Pordanjani H A M,Mahmoudi M T,et al.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Agility in Agricultural Bank[J]. Bulletindela Sociét Royale des Sciences de Liège,2017,2017(86):453-46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