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丰润数学活动的内涵,让思维从平面走向立体 |
范文 | 李泽和 摘 要:数学活动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重视数学活动设计,不断丰润数学活动内涵,通过丰富的数学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提升课堂师生、生生互动,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数学活动;思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和发展数学能力都是在不断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教学中有效地组织数学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实现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概括与反思,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建构,不仅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而且能有效激活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数学,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重视数学活动设计,不断丰润数学活动内涵,通过丰富的数学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提升课堂师生、生生互动,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一、数学活动趣味化,激活学生思维 兴趣是一切行为的力量之源,小学数学活动设计要重视挖掘趣味性内涵,通过开展富有趣味的数学学习活动,例如数学游戏活动、小组对抗学习等,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1. 游戏活动 游戏是常见的教学活动,它通过游戏载体,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参与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实践表明,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思维最活跃,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最强。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大月、小月、平月等认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小小观察家》,先出示2015年的日历,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游戏活动: (1)快速在年历中找出自己的生日。 (2)观察全年的年历,比较每一个月的天数,说说你的发现。 由于引入游戏活动的形式,学生通过寻找自己的生日,快速地把握了年月日的概念;通过第二个游戏,学生调动思维,从宏观上对12个月份进行比较,发现下列规律:一年有12个月,31天的月份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30天的月份有4月、6月、9月、11月,28天的有2月,形成大小月、平月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开展大小月口诀背诵活动。通过游戏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2. 对抗学习 对抗学习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引入竞赛活动的学习方式。对抗性学习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学习心理,通过对抗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设计一个对抗性学习活动:各小组围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学习内容,采用推磨的形式,为下一小组每一个组员设计一道口算题目,看看哪个小组口算的整体速度最快、用时最短,哪个小组设计的题目最有价值或者创意。 由于引入对抗性学习,强化了学生对“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内容的认识与掌握,引入学生设计题目,又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对抗性学习活动引入竞争机制,又强化了学生团队意识,使学生思维得到全面发展,从平面走向立体。 二、数学活动生活化,调动学生思维 数学源自生活,数学活动只有贴近生活,才能使学习活动获得活水之源。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善于将学习活动与生活结合起来,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创造生活化活动导入情境或者活动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生活经历,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 1. 活动导入情境 例如“小数的意义和读写”一课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自然数和整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活动导入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导入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例如到超市购物(投影出示超市不同商品的价目单),有的商品价格并不是整元数,还会遇到几角几分的情况,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元来表达呢? 通过创设生活化学习活动导入情境,不仅构建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当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课堂时,学生的学习思维是最活跃的。 2. 活动学习情境 实践表明,熟悉的内容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将活动学习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调动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或者学习积累,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开展数学学习活动,提升学习活动的效率。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一课的学习,在创设活动导入情境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构建起小数的概念,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超市购物活动开始: 超市里东西可真多啊,我看到这几种商品的标价,谁来读一读,并说说代表多少元多少角多少分。 除了超市购物时我们会用到小数,生活中哪些地方我们还会用到小数,看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最多,并列举出来,读一读。 这样通过构建生活化活动情境,学生从已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发展到不同的领域,走出单一思维境地,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立体起来。 三、数学活动自主化,发展学生思维 目前,数学课堂活动大多是教师设计的,学生很少参与数学活动设计。学生的活动也普遍缺乏自主性,往往在教师的牵引下展开活动。这种数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不利于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循序渐进地推进数学活动的自主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只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参与数学活动设计,就能够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提升学生参与活动设计的主动性与设计能力。学生参与活动内容设计,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内化。 例如“轴对称图形”,为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活动: 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下面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做一做小老师,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例子来解说一下轴对称图形,帮助我们进一步强化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这一活动,需要学生自主设计活动,首先要从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入手,这一过程无疑需要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然后根据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说,无形中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四、数学活动开放化,解放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开放性,数学活动的设计要顺应这一发展潮流,突出数学活动的开放性。开放性数学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留给学生思维创造的空间。对于数学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或者非常规思维,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保护学生思维创造的积极性。 1. 活动延展 拓展延伸成为数学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活动的有机延伸与拓展,提升数学活动的高度,使数学活动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在适度的拓展延伸中,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小数的大小比较”,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小数大小比较的概念,教师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引导学生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试比较下列两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的比较方法,比一比谁能够运用更多的方法: 1.51与1.54;1.49与1.51 通过拓展延伸,学生掌握了小数比较的一般方法: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以此类推,学生就能够全面地对小数进行比较。 2. 实践活动 数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要善于拓展数学活动的空间,将课堂数学活动与数学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认识千米”,教师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下列实践活动: 利用周末时间,实地调查或者借助网络资料,调查下列交通方式的一般时速: 数学实践活动,有效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强化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总之,数学活动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手段。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加强探索,不断丰润数学活动的内涵,提升数学活动的有效性,使数学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生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