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哥特传统在福克纳小说中的美学意义
范文

    王雪+++洁荣

    【摘 要】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锋人物,以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闻名于世界,在这一世系小说中,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与美国南方文学的怀旧题材、怪诞现象等相结合,赋予了福克纳作品独特的文学魅力。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其作品中三个突出的哥特要素:怪诞、恐怖、壮美,探究哥特传统完成其在美国南方的异域书写时,在与其他文学传统的互文性中展现出的独特审美感受。

    【关键词】哥特传统;威廉·福克纳;美学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261-03

    一、引言

    在文学语境中,“哥特”通常是指刘易斯的《修士》(1796)等这一类型的小说。这类小说大多有一些共同特征:热衷于描绘恐怖事物、尚古的故事背景、大量出现的超自然元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它们在运用和完善文学悬念技巧方面的尝试①。而这些鲜明的特征正是当今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之源。

    令人费解的是,哥特小说的产生、发展和建立与欧洲大陆息息相关,因而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欧洲文学传统,那它是怎样融入到美国文学传统中,又是如何得以在福克纳笔下大放异彩的呢?

    1765年,第一部哥特小说《奥特朗托城堡》在英国出版,此时的美国却仍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即使到了1783年,美国正式独立,它也还未正式建立起自己的民族文学。因而我们可以推断,当时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盛行的哥特之风对大西洋彼岸的这片土地也一定影响不浅。事实上,作为舶来品的哥特小说在美洲大陆上很受欢迎,而一些欧洲殖民者们甚至还创作了一些具有美国特色的哥特故事。然而,不像英国,美国并没有经历过漫长的中世纪,自然缺少它们的尚古情结,从素材来看,也缺少经典哥特小说中具有灵魂作用的古堡和废墟。尽管看起来先天不足,美国却有着一些独一无二的民族经历,如其对非裔人民的奴役、早期殖民者对当地土著人民的迫害、新英格兰早期清教徒移民们留下的如1692—1693年塞勒姆女巫审判案的印迹。毫无疑问,这些经历展现出了美国历史中的阴暗面,但它们却正是哥特传统得以扎根并绽放异域光彩的基础与养料。

    但这一切的民族经历是创作于20世纪的福克纳所不可能亲身经历并感受到的,那他的作品中缘何展现出了一系列的哥特特征呢?

    福克纳来自南方的一个名门望族,其祖父老上校是当地极为显赫的人物,然而到了福克纳的父亲那代,福克纳家族已然走向了衰落,面对这样的现实,福克纳自然是百感交集。再看当时的南方,虽然内战早已结束,1865年南方惨败的事实却还如梦魇般萦绕在南方人的心头。如果将福克纳的家族经历与南方的历史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这两者都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由盛而衰的经历。诚然,由盛而衰的前后相比有着巨大的落差,这对当事人来说自然是可怕至极,但这一梦魇般的现实却也正是创作哥特故事的绝好原料。而福克纳便做出了这样的尝试,他以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勾勒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南方哥特王国。事实证明,这一尝试十分成功,因为哥特传统着实赋予了其作品不朽的文学魅力。

    二、怪诞之魅力

    根据企鹅集团所出版的第四版《文学术语与文学理论词典》中的释义,怪诞(grotesque)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grotte,意为“洞穴”。它在英语中被首次使用是在1640年,指一种由圆形金属挂坠、斯芬克斯像、叶子、岩石和卵石所构成的装饰性点缀物。而后,这一术语开始被应用于指代那些混合了人、动物以及植物主题和形象的画作,或是用来指称如滴水兽、丑恶的魔鬼形象般的建筑装饰物,简言之,仍指一些复杂的混合主题和形象。然而,似乎直到18世纪——理性与新古典主主义时期,这一术语才开始被广泛被运用在文学语境中。在这一时期,怪诞通常被用来表达如滑稽、怪异、过度、畸形和不自然这样的内涵,总而言之,它指代那些背离了和谐、平衡和比例等这些具有理想范式的事物。

    哥特传统中有一个很鲜明的特质便是怪诞,而福克纳在其主要作品中更是塑造了不少经典的怪诞人物,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其短篇小说《一支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艾米丽小姐。

    终其一生,艾米丽都渴求爱、追寻爱,却始终求而不得,走投无路的她竟最终选择了杀死自己的未婚夫,直到她死去后人们才发现她竟与其尸体夜夜共眠了数十年。是啊,为什么她竟会心理扭曲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能以正常人的行为获得所爱呢?事实是,不是她不想光明正大地得到爱,而是她似乎已别无他法。艾米丽没有得到过母亲的关怀,她所面对的只有冷漠、严酷的父亲,因为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爱,她只能将眼光转向别人。然而当她的父亲把一个个追求者赶走后,这一希望也被他亲手摧毁了。后来她的父亲终于去世,他的阴影却似乎还笼罩着艾米丽。终于,艾米丽遇到了自己所爱的人,本可以就此得到幸福的她又遭到了社会的诸多质疑和责难。因为她的未婚夫霍默·巴伦是一个北方人,只是一个粗俗的工头,而她是格里尔森家族具有高贵血统的淑女,两者之间毫不相称。于是人们先是叫去了浸礼会的牧师劝告艾米丽,因为妇女们说这是“全镇的耻辱,也是青年的坏榜样”②。当牧师不幸败下阵来,人们又叫来了艾米丽的两个远房表亲来规劝她。终于,艾米丽妥协了,因为她一个人不可能击退整个社会的攻击。但艾米丽小姐无法放弃她即将得到的爱,于是她买来了老鼠药毒死了巴伦,才得以与他的尸体同床共枕几十年,永远地拥有了他的爱。

    很明显,艾米丽这样一个怪诞人物绝非心理健全的正常人,但也正因其“不正常”我们才得以体验到一种恐惧中的刺激与新鲜感,也以其极大的震撼力促使着我们更多地去思考人物的命运。

    三、邪恶下的恐怖

    除了怪诞,福克纳还在其作品中大量描绘了恐怖情节,《圣殿》(1931)便是这样的一部哥特式作品。小说的背景多设置在黑暗阴森的环境中,如废弃的老法国人庄园、莉芭小姐的妓院及牢房。整个故事不仅充斥着凶杀、强奸、私刑、暴力等恐怖情节,善恶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也十分明显。金鱼眼是住在老法国人庄园的一群私酒贩子的头目,无疑是小说中邪恶的一方,作为一个压迫者,他犯下了诸多罪行,不仅强奸了谭波儿,还枪杀了他的同伴汤米和雷德。而与其相对立的是代表正义与公理的律师霍拉斯,他希望能够找到证据指控金鱼眼,为入狱的戈德温洗清罪名,还他一个公道。但霍拉斯在为戈德温辩护过程中,遭遇到的反动势力却远不止来自金鱼眼一方,站在他对立面的还有腐败无为的司法官员、以他妹妹娜西莎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竟连受到金鱼眼迫害的谭波儿也要作伪证维护金鱼眼,最后直接导致戈德温被私刑烧死。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故事的最后,金鱼眼却因一件与他无关的谋杀案被捕,而他竟也并不为自己辩护,安然赴死。

    无论从背景、情节还是其主题来看,《圣殿》都是一部典型的哥特式小说,只是与大多数哥特式小说的结局不同,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圣殿》中不是邪不胜正,而是正不胜邪。然而仔细一想,这一结局似乎也在情理之中。霍拉斯虽然号称是正义和公理的维护者,竟也对自己继女小蓓儿满怀淫欲。他的妹妹娜西莎,自称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南方淑女,本应向落难的鲁碧(戈德温的未婚妻子,之前是孟菲斯的一个妓女)和她怀抱的小婴儿伸出援手,但她却先是示意一群淑女把鲁碧从旅馆赶走,后看到自己无法阻止哥哥为其打官司,怕哥哥损坏自己的名誉,竟向哥哥的反方律师传送消息,间接导致了案子的败诉。狡猾贪婪的议员斯诺普斯只知牟利,早在将消息卖给霍拉斯之前,就已将其卖给了反方律师。再看莉芭小姐的妓院,社会各界名流甚至是司法机关人员也常来光顾,足见整个社会的堕落。福克纳以哥特手法描绘出这个道德败坏、邪恶统治正义的社会,以极为震撼的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了当时南方社会中存在的严峻问题,表达了他对南方社会正面临的罪恶之深重和与危险之迫近的担忧。由于故事中充斥着暴力、枪杀、强奸和死刑场面,我们难免会感到恐惧甚至产生不适,因而感叹那些摧残人性、使人堕落的罪恶之深重;但如谭波儿、金鱼眼这样的人物,对比鲜明的善恶冲突,以及悬念迭生的情节无疑也满足了读者追求新奇与刺激的心理需求,因而是一种“饱含痛苦的欣喜”③。

    四、悲壮中的壮美

    除了怪诞、恐怖之外,壮美也是福克纳小说中一个极为突出的哥特要素。根据第四版《文学术语与文学理论词典》的解释:壮美,也称崇高(the Sublime),作为一个批评和美学术语,起源于朗基努斯的一部著作——《论崇高》,但朗基努斯的崇高理论主要应用于修辞学,而这一应用也被广泛接受。1757年,埃德蒙·伯克在其《论崇高与美丽概念起源的哲学探究》中对崇高进行了新的阐释,并且进一步将其与美丽进行了区分。伯克认为,崇高主要与无限、孤独、空旷、黑暗、恐惧相关,而美丽则与明亮、光滑、小巧相关。后来,崇高又与如强烈的感情、精神和宗教的敬畏、巨大、广阔、自然宏伟力量的表现以及天才的概念等有了关联。

    那么,福克纳作品中的壮美又从何处体现呢?如前文所述,福克纳对自己家族及南方所共有的相似命运极为感慨,其作品因而也将这一由盛而衰的悲壮过程展现了出来,也在此悲剧性中展现出了壮美,他的《押沙龙,押沙龙!》(1936)便是一个极好的范例。《押沙龙,押沙龙!》以看似混乱实则环环相扣的叙述方式讲述了托马斯·萨德本充满戏剧性的一生:他白手起家,通过自己的执着、努力和坚持,建立起了自己的家族和庄园,然而他的厄运却早已从自己歧视黑人血统而抛妻弃子时注定了。内战战败,此时已年近60的他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然而回到家时,他却发现自己的白种儿子杀死了自己的混血儿子,因为这混血儿子与他的女儿互相爱慕;为了阻止他们成婚,白种儿子只得开枪打死他的亲哥哥,从此开始过着流亡生活。萨德本却还幻想着恢复自己往日的辉煌,想着至少应为自己留下一个子嗣,在走投无路之时,将此希望寄托在了家仆的孙女身上。然而当这个年轻女孩生下了一个女儿,萨德本不仅拒绝承认这个婴儿,还言辞不逊,最终惹怒了家仆,使自己落了个死于其镰刀下的结局。而他流亡在外的儿子,多年以后被人发现藏在破旧的庄园里奄奄一息,为了保护他不被抓去处死,他的混血姐姐竟放火烧了整个大宅。这样,萨德本家族唯一存在过的痕迹就只剩下了萨德本一个混血的白痴曾孙和那座大火后的废墟。

    这就是托马斯·萨德本颇为悲壮的一生。他拥有铁一般的意志和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蓝图,一步一步、勤勤恳恳地耕耘着,从未怠慢过。然而他却犯下了和旧南方一样的罪恶,即以黑人奴隶的血汗发家,但却蔑视甚至否定了他们作为人的权利,最终种下了让自己走向灭亡的恶果,如此,我们似乎也在萨德本身上看到了旧南方的影子。毫无疑问,萨德本犯下了深重的罪孽,他的残忍与冷酷也确实让人觉得可憎、可恶,但当看到他悲剧性的结局时,我们却还是忍不住唏嘘感叹。是啊,萨德本这恶魔式的英雄,我们憎恶他的种族偏见,咒骂他抛妻弃子的行为,但却不能否定他在实现其蓝图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所有努力。也正是因其又可恶却又可敬的特点,这充满悲剧性的结局才使得我们顿生壮美与崇高之感。

    五、结语

    诚然,本文只是简单地对福克纳作品中三个突出的哥特要素进行了阐释,自然不能说它们足以概括福克纳在继承和发扬哥特传统方面的全部成就。此外,文中所述的三个要素并无先后主次之分,因为它们各有魅力,结合起来才使得福克纳的哥特王国熠熠生辉。也正因为审美体验因人而异,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哥特传统赋予福克纳作品的独特魅力都将经久不衰。

    注释:

    ①Punter, David.The literature of Terror:A HISTROY OF GOTHIC FICTIONS from 1765 to the present day[M].London:Longman,1980.

    ②朱振武.一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美国名家短篇小说精选[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0.345-347.

    ③埃德蒙·伯克著,廖红译.伯克文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26-88.

    参考文献:

    [1]Faulkner, William. Absalom, Absalom!New York:Random House,1936.

    [2]Punter, David.The literature of Terror:A HISTROY OF GOTHIC FICTIONS from 1765 to the present day.London:Longman,1980.

    [3]埃德蒙·伯克著,廖红译.伯克文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4]苏耕欣.哥特小说——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威廉·福克纳著,陶洁译.圣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6]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押沙龙、押沙龙[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2):94-95.

    [8]肖明翰.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9]朱振武.一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美国名家短篇小说精选[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56:28